《隨園食單》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飲食文化著作。作者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氏。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也是著名的美食大師。他於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選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區任縣令,先後於江蘇溧水、江浦、沭陽、江寧任縣令七年。為官正直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從此廣交賓朋,雲遊四野,對酒當歌,論文賦詩,成為當時著名的雅士、風流才子。袁氏一生著述甚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子不語》、《小倉山房尺牘》等作品傳世。袁氏生於盛世,時上流社會生活奢華,對口腹之欲趨之若鶩。在當時飲食文化隨盛世而輝煌的曆史條件下,袁氏繼承傳統,博采百家,孜孜不倦,以食為學,創新發展,積數十年體驗美食之功,寫出了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飲食文化大作《隨園食單》,這是清代飲食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曆史產物,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飲食文化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這是一部中國飲食文化的百科全書。
《隨園食單》內容豐富,包羅萬象。
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十四個部分,詳細論述了中國14至18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百多種菜式。在食物原料方麵,常見的穀物瓜蔬、家禽野味、飛鳥魚類等,樣樣齊備。在烹調技巧方麵,燜、煎、焗、炒、蒸、炸、燉、煮、醃、醬、鹵、醉等製作方式,麵麵俱到。在菜式的特點方麵,主要介紹了江浙地區為主的菜肴飯點,以及美酒名菜;但並不局限一隅,也介紹了京菜、粵菜、徽菜、魯菜等地方菜式,南北兼有。一些曆史上的地方名菜,也通過袁氏書中的記載,得到傳承發揚,成為當地流行的名食美食。在飲食菜式的層次方麵,本書也是不拘一格。既有如陽春白雪的山珍海味,也有像下裏巴人的粗茶淡飯,高低不論,全麵記述。所記載的菜式中,包羅萬有:宮廷菜,有“王太守八寶豆腐”,原是康熙時代宮廷禦膳房的菜式;官府菜,有尹文端公家的蜜火腿,楊蘭坡府中所製肉圓,揚州朱分司家的紅燒鰻魚等;寺院菜,書中對江浙等地的寺院菜式作了一定的介紹;民間菜,主要是根據不同廚師的特點所烹製的各類家常菜式;民族菜,有滿族的白片肉;街市菜,主要是江浙地區城鎮店鋪經營的各種菜肴小食等。《隨園食單》一書,為後人留下了反映清代飲食文化興盛發展的寶貴曆史文獻。
第二,這是一部中國飲食文化的形象之書。
《隨園食單》一書,分類編寫細致嚴謹,語言生動形象。
袁枚的食物食品分類較為細膩,如江海魚類就劃分為海鮮單、江鮮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四類。將江海魚類水產品,按照各自形態特點、生長特點、飲食製作特點進行總結分類。又如將豬肉食品作《特牲單》專門介紹,而將牛、羊、鹿等作《雜牲單》介紹。實際上這也是按照中國古代南北地區的重要肉類產品進行的劃分。江南地區,以豬肉為主,具有農耕文化特色,體現了南方地區肉類生產與飲食風格。而牛、羊、鹿則是北方及中原地區主要的肉類,具有遊牧文化的特色,體現了北方地區肉類生產與飲食風格。而雞、鴨、鵝等則歸編在《羽族類》中。又如《雜素菜單》所介紹的蔬瓜豆品,以醃醬酸幹為多,作為輔助小食配菜,以冷食為主。袁氏根據食物在飲食生活中所擔任的不同角色,分門別類,各有側重,各有特色。類似的食單分類並非盡善盡美,但至少為飲食風格特色的體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別具一格,自成一派。袁氏本書中對食單食譜,盡可能詳細地進行解讀。對飲食製作過程中原料的處理、原料的分類、菜肴的搭配調味、烹調製作的流程及注意事項都有盡可能多的闡述。不少食譜的編寫,詳略得當,條理清晰。不僅是對當時飲食製作經驗的總結,而且也利於時人或後人掌握與實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
袁氏語言生動活潑,旁征博引,既有故事性的記述,也有隨筆性的論證,其可讀性較強。書中的語言描寫,通俗易懂,令人讀之不忍釋手。通過生動的語言,給呆板的食單食譜,注入了形象的表述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這是一部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論之書。
《隨園食單》一書,也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在思想文化價值上作了更多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表現了袁氏飲食文化思想與觀念的傳承創新特色。本書開章兩篇《須知單》與《戒單》,著重在飲食文化理論上進行一係列的探討。作者對包括飲食烹調理論、飲食文明衛生、飲食烹調技術原則等在內的多方麵進行論述,以進一步揭示飲食文化發展的方向性與規律性,這反映了袁氏本人不僅將飲食烹調看作一門聊以果腹、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工藝技藝,而且還把飲食當作一門學問進行研究,以滿足社會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從而提高了飲食文化的理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