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科研與圖書管理(1 / 3)

一、科研工作

黨校實行正規化教育以來,隨著黨校教育任務的不斷加大,教育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黨校的科研工作也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回顧曆史,黨校科研工作大致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初創階段(1984年10月—1989年10月)

1984年10月,經長治市編委批準,增設了理論研究室,任命李廷賢同誌為理論研究室主任,但一直是有將無兵,限於條件,科研工作並未正常開展。相應的,這一階段的科研成果相對也較少。主要的成果,論文方麵有陳樹義在安徽省文聯的獲獎作品《一種背時的參照》(優秀論文獎,1988年5月),在《長治日報》、《太行日報》獲獎的《在輝煌與殘酷中高揚民族氣節》(1989年5月,二等獎);1988年12月秦新忠、王誌勇、劉金旺三人合作的《關於長治市縣、鄉兩級換屆選舉的調查報告》在山西省委黨校獲三等獎。主要著作有1986年至1988年我校教師任理慶分別參編、參譯的三部著作:一是河南大學出版社於1986年出版的《自然辯證法問題集萃》,二是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論科學思維》,三是由新華出版社於1988年出版的《現代科技鄉鎮讀本》;郭建華參與編著的由中央黨校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的《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理論難題研究》等。

(二)發展階段(1989年10月—1995年8月)

1989年10月,為了加強黨校的科研工作力度,除李廷賢同誌外,學校又從教研室抽調路向明同誌到理研室任副主任,並補充崔文雄、謝紅實兩位教師到理研室工作,完善了建製,標誌著理論研究室和黨校科研工作都走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校委明確提出要把科研工作作為黨校的一個基礎工程來抓,不斷壯大科研隊伍,提高科研水平。理研室全體成員,不僅自身積極進行理論探索,實際上已承擔起了全校的科研管理的職責。這一時期,黨校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大麵積的豐收,據初步統計,廣大教研人員參與編寫和獨立完成的教材、著作、論文、調查報告等70多部(篇),分別在國家、省、市級出版社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獲獎。

除了積極進行理論研究、探索外,在校委的領導下,理研室還積極組織、參與各種重大的紀念性理論研究活動,組織撰寫和向外推薦優秀論文。1992年,我校開全省地市黨校的先河,獨立籌備組織召開了“長治市黨校係統首屆理論研討會”,我校推薦論文20餘篇,其中14篇獲等級獎。1993年12月,與長治市委宣傳部、講師團及黨史辦聯合組織的“紀念毛澤東一百周年誕辰理論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我校又有9篇論文獲等級獎,其中有的還被評為全省黨校係統優秀論文。1995年8月,我校又與市委宣傳部、講師團、黨史辦共同籌備“紀念抗日戰爭上黨戰役勝利50周年理論研討會”,並積極組織推薦參會論文,有的論文不僅獲了獎,而且還為重新修訂地方黨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思路。

1994年,由基礎教研室編寫的《長治旅遊指南——歡迎您到長治來》出版發行,為促進長治的經濟發展和擴大長治的影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93年12月,我校創辦了校刊《上黨學刊》季刊,每期8萬餘字。至1995年8月,共辦了8期,60餘萬字。校刊創刊以後,不僅高質量按時出版,向全國的兄弟黨校交流,而且還在中央、省、市委出台重大方針、政策的時候,及時出版有關理論研究專輯,有力地配合了鄧小平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市委有關指示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為黨校的教學提供了較豐富的教學素材,同時也提升了黨校的知名度。

(三)強化階段(1995年9月至今)

1995年9月6日,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不僅對黨校的性質、地位、教育方針和基本任務作了科學界定,對黨校的設置和領導體製、班次、學製和學曆教育,黨的組織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隊伍建設、後勤和經費保障等作了具體規範,而且專門用一章的篇幅對科研工作的地位、方針和要求作了詳細的規定。次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下發了關於貫徹《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對黨校科研工作的地位和指導思想進行了闡發,並要求設立科研管理機構,製定科研規劃,保證科研經費,建立一支政治穩定、素質優良、富有開拓精神的理論隊伍,充分發揮黨校係統科研力量的整體優勢,提升黨校係統的科研水平。2000年6月5日和2001年3月5日,中共中央和中共山西省委先後發出了兩個10號文件,即《中共中央關於麵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中共山西省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麵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對各級黨校的科研工作做出了指導性的意見。中央《條例》和《決定》的頒發,標誌著黨校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長治市委黨校的科研工作也隨之跨入一個新的階段。

近年來,我校認真貫徹中央《條例》和《決定》精神,以及省、市委關於貫徹《條例》和《決定》的實施意見和指示,始終抓住提高教學質量這個中心環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研究實際問題為中心,不斷強化科研工作力度,加大科研投入,一大批具有較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長治市委、市政府的某些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長治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加強科研領導,健全科研體製

搞好黨校的科研工作,不僅對提高黨校的教學質量起著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而且是黨校更好地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服務的前提條件。根據中央《條例》、《決定》的精神以及省委關於貫徹《條例》和《決定》的實施意見,校委認為不論是提高黨校的教學質量,還是做好黨委和政府的參謀,都要求必須始終把科研工作放到突出位置上來抓,並切實做到了領導到位、機構健全、製度規範、經費保證。

第一,加強了對科研工作的領導。校委每年都定時召開科研工作專題會議,積極研究、指導製定中長期科研規劃和年度科研工作計劃,鼓勵和支持教研人員在完成教學工作量的同時,積極承擔科研課題,實行了教學科研雙項要求、雙項考核、雙項發展。例如,在每年的優秀教師評選活動中,製定了嚴格的量化考核指標。其中,科研成果占10%,並且實行科研成果一票否決製(即沒有科研成果的不能評優),在廣大教師中產生了極大的震動,起到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的積作用,激活了科研力量,強化了科研氛圍,加大了科研動力。

第二,建立了強有力的科研機構。經校委研究決定,理論研究室不僅是一個研究機構,同時也是全校的科研管理機構,負責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行使科研管理職能。調整充實了校學術委員會(1990年4月成立),具體負責全校科研工作的指導和科研成果的評定、推薦等工作,校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理論研究室,負責日常工作。

第三,製定了規範科學的科研管理製度。在校委的領導和分管校長的直接指導下,理論研究室從本校的實際出發。集思廣益,2000年5月,陸續製定和出台了《中共長治市委黨校科研工作條例》、《中共長治市委黨校學術委員會條例》、《中共長治市委黨校科研獎勵製度》、《中共長治市委黨校科研工作量考核製度》和《中共長治市委黨校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等規章製度。使我校的科研工作逐步走上了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的路子。

第四,投入了充分的科研經費。近年來,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科研所需經費。一是為教研人員訂閱了各種報紙、雜誌,購買了必備的參考書籍資料。從1998年起每年給每個專(兼)職教師根據不同職稱報銷200元、180元、150元不等的專業圖書購置費;二是加大圖書館、資料室、閱覽室的資金投入,共享資源逐年遞增;三是保證教研人員外出考察、調研的所需經費;四是設立了科研成果專項獎勵基金。1997年投入基金6萬元,專門設立了科研成果獎勵基金,每年定期總結、表彰獎勵科研先進人員。此項基金每年按一定的比例追加投入,僅1999年就一次性投入6萬元。這些措施都極大地鼓舞了教研人員探索、攻關的自覺性、積極性,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明確指導思想,培養科研隊伍

在充分認識到黨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我校進一步明確了科研工作的指導思想,那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圍繞教學搞科研的方針。並把主攻方向定位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上,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規律;緊緊圍繞市委確定的戰略目標和中心工作,研究長治實際,開拓發展思路,使黨校的科研成果為黨校的教學服務;為市委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服務;為企業發展和有關部門的工作服務;為長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麵發展提供更多有益的谘詢和建議。

黨校不同於一般的國民教育院校,它是黨培養領導幹部和理論宣傳骨幹的重要陣地,是學習、宣傳、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陣地,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加強黨性鍛煉的熔爐。要充分發揮黨校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使教學貼近現實,讓科研提供素材;使科研提升教學質量,就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汲取理論素養,用理論去武裝幹部的頭腦。為此,校委強調教研人員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嚴格要求自己;一是要係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深刻理解和領會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二是要善於理論聯係實際,善於把握和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運用所學理論分析研究現實問題的能力;三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在參與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增強黨性鍛煉和改造主觀世界的自覺性。實踐證明,隻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才能不斷提高黨校的科研水平,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然而,黨校不可能在教學隊伍以外再建立一支獨立的專門的科研隊伍,現實的做法隻能是教研一體化,教學隊伍就是科研隊伍,科研隊伍的主體力量就是教師。因此,教師隊伍的素質如何,直接關係著黨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強弱。近年來,校委采取各種措施,著重加強了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培養教師隊伍,來強化科研隊伍。一是在全校整體計劃和統一部署下充分發揮教研室的職能作用,根據各教研室的學科特點集體研究教學思路,共同擬定科研課題,不斷提高教師的授課質量和科研水平;二是積極推薦和安排教師到中央黨校、省委黨校參加進修和培訓,並有計劃地派遣他們到經濟發展步伐較快的經濟特區和地區,進行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努力開闊教師的研究視野和教學思路;三是對教師授課效果,逆向進行科研評估;根據教師的科研情況,建立了詳細的科研檔案並把它作為教師評獎的一項硬性指標;四是鼓勵和支持各教研室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有關院校進修某些新興學科,參加各種研討班、研討會,以更好地吸取新知識、取得新經驗,適應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五是設立了專項調研經費和科研成果獎勵基金,鼓勵和支持教研人員通過課題攻關、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