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a橫門:長安城北西側之第一門也,後泛指京門。
b驪(lí)歌:告別之歌,是《驪駒歌》的省稱。
c委泥:掉進泥裏。
d落拓:窮困失意,景況零落。
e荊江:長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嶽陽一段的別稱,這裏指在湖南嶽陽的一段。康熙十七年(1678)平吳三桂叛亂。濺荊江:即以熱血灑荊江,馳騁疆場殺敵。
f王霸:戰國時儒家稱,以仁義治天下者為王道,以武力結諸侯者為霸道。
g偃仰:安然而處,無憂無慮。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納蘭性德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a。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b。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嚐。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c。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螿d。
【題解】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送別本是傷感的事,而這裏所作的送別又偏偏是在“立秋夜雨”之時,這就更加愁上添愁了。詞則是緊緊貼合著“立秋”和“夜雨”之題麵展開鋪敘,傷離怨別之意,悲涼淒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上片首三句說盼望著高遠的天河出現,入夜卻偏偏下起了悲淒的秋雨。接著的三句是說秋風乍起,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淒涼景象。亦暗喻仕途之炎涼變幻。“等閑”二句意謂入秋夜雨本來是等閑之事,但今夜那絲絲點點之聲卻令人攪斷寸寸柔腸,因為這是登臨送別的緣故,離別的滋味不好受。下片的開頭部分是說詞人懷疑窗上被雨打濕的痕跡就像用水墨畫成的瀟湘圖景。在這淒涼的雨夜裏,梧桐的葉子滴著雨滴,點點滴滴似乎都滴在了詞人的心上。在半根殘燭前,詞人與朋友傾訴衷腸。身上的衣服又被風吹起,今宵別後恐怕隻能一個人靜靜地度過漫漫長夜。從此以後即使因為萬般羈旅的愁悶而難以入眠,能聽到的恐怕也隻是蟬的叫聲了(而不是朋友間的歡聲笑語)。
【注釋】
a迢遞:高遠貌。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淒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
b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c倩:倚近、靠近。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谘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d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螿(jiāng):古書上說的一種蟬。
於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a
清·納蘭性德
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b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c。
【題解】
這是一篇送別之作,送的是顧貞觀。當時,顧貞觀正在京城,逢母喪欲南歸,納蘭性德欲留不得,更想到和顧貞觀雖然心心相印,卻聚少離多,此番又將長別,愈發難舍。上片寫他們握著彼此的手淚流個不停。納蘭性德為侍衛之臣,護駕出巡是經常的事,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納蘭性德即先後隨從皇帝巡幸鞏華城、遵化、雄縣等地,故雲與好友“多在別離間”。“遙知”二句的意思是說遙想你正獨自對著孤燈,聽著秋雨,寂寞無聊,但轉頭一想,你我曾經雪後看山,親密共處,亦可為一大安慰了。下片的開始化用了古詩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中“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的詩意,隻是這裏用作勸朋友多多保重的意思。詞人和朋友約好到了秋天桂花開放的時節再次相會。最後兩句意思是你手中我的小小畫像在縷縷沉香的輕煙裏曆曆可見,但那傷情卻是無從畫出的。
【注釋】
a小影:納蘭性德的畫像,即後來梁汾存於無錫惠山貫華閣者。
b小像:李賀《答贈》詩:“沉香熏小像,楊柳伴啼鴉。”其中的“小像”本當做“小象”,即象(動物名)形薰籠,然而李賀的詩歌訛誤已久,遂被當做“畫像”的典故來用。這首詞中理解為象形的香爐或者畫像似乎都說得通。
c本句化用韋莊《金陵圖》詩:“誰謂傷心畫不成。”又元好問《家山歸夢圖》詩:“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傷心畫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