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

幾十年前,北京人過年,即今天的春節,不論貧富,有一本書,必然是要買的,那就是曆書。清代因為是欽天監頒發的,代表皇家天文律曆機構頒發的,所以又叫“皇曆”。明、清二代,每年十月初一欽天監頒發曆書給百官,市麵上也就有賣曆書的了,直到過年。《春明采風誌》記雲:

十月頒曆,在官皆領,以後書肆出售,街巷亦有負箱唱賣者,又有賣春牛圖者,牛兒、芒兒,一文錢兩張,謂之小黃曆。又逢奇怪事,有賣圖兒者,行喊其事。

賣皇曆的小販,身背捎馬(兩麵有插兜的布袋)沿胡同用尖銳的聲音叫賣:“賣皇曆——”這種市聲,直到三十年代,沒有皇帝已二十多年了,仍然這樣吆喚著。

現在看見過舊時曆書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一本非常有用而又奇怪的書。可說是一本“萬寶全書”。有關天文節令的記載:什麼某日某時某刻立春呀,黃道、黑道呀,日蝕、月蝕呀,宜沐浴、不宜出行呀,上上、上中呀,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民國以後,還印上什麼總統何人,總理何人等等。小戶人家買本這樣的小書,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農民家則更為重要,因為一年不違農時,辛勤耕作,全靠它呢。自然,用科學眼光看,好多都是迷信材料;而用曆史的眼光看,那又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認識和生活麵貌。其中又有它科學的成分,如“黃道”、“黑道”,一般人不知道是什麼,以為純屬迷信玩藝兒,如問有天文知識的人,便了解它的涵義,而是專門的知識了。

在曆書正月初一到初五,這五天中某一天的小格下,什麼黃道、黑道、宜沐浴、不宜嫁娶等等小字的下麵,又用大字印著“喜神正北”或“喜神西南”等字樣,這是幹什麼呢?這就是過去由皇家到民間,每年一度的“迎喜神”的日子。“喜神”是什麼呢?其義有三:一是舊時稱遺像為“喜神”,就是在拜影篇中所說的;二是舊戲台上用的假小孩,如《四郎探母》鐵鏡公主抱的嬰兒道具叫“喜神”;三是吉神曰“喜神”。迎喜神用第三義。

喜神說它是迷信的,但又不是憑空想出的一個神靈,而是計算出的一種方位。據《協紀辨方書》記載,喜神方位是按幹支日時和八卦方位計算。如甲巳日在艮方,寅時;乙庚日在乾方,戌時;丙辛日在坤方,申時;丁壬日在離方,午時;戊癸日在巽方,辰時等等。

曆書上查明喜神方位,清代皇家要舉行儀式,按喜神方位,趕神牛到郊區以迎喜神,牛要披紅,鼓樂以送,司牛官要鳴鞭,謂之“鞭春”,以盡一日之歡,是一種很古老的農事風俗。

民間養牛之家,也要舉行此典,這是十分有趣的。到迎喜神那天,把在黑乎乎牛圈裏關了一冬天的牛牽出來,牛乍見亮光,眨巴眨巴大眼睛,自己顢頇地向村外出去。後麵跟著大人孩子,敲著鑼鼓,同時把長鞭子在空中一抖發出啪啪的聲音,並不打在牛身上,既脆又響,謂之“響鞭”,牛到了郊野,奔啊,跳啊,用角觸弄塍畔的泥土……歡樂極了。

三十年代,北京城裏,已經沒有什麼人家去為迎喜神而舉行儀式了。但在北京四郊,這古老的風俗還十分普遍。尤其是農民養牲口的人家,包括牛、騾、馬、驢子,更注意迎喜神,在年前早已在皇曆上看好迎喜神的日子和方位了。如果立春在正月初,那就更好。記得在鄉間時,有一年正月初三立春迎喜神,在正北,那天家中幫工們興高采烈,把兩頭關了一冬的老黃牛牽出來,把幾頭騾子也趕出來,統統趕到村北小河邊田裏,放它們在地裏隨意閑玩,人們卻就地撮土為壘,上香、燒黃表、奠酒、磕頭,然後放百響,嗶嗶啪啪,老牛先還愣著,後來跑到田塍間,用雙角拚命撞擊塍畔的泥土,而騾子們轉著圈跑過去,又跑回來,最後全躺在地上盡情地打滾……牲畜通人性,全像一群頑皮的孩子一樣盡情打鬧歡樂……這就是迎喜神之樂,獸猶如此,何況人呢!

福祿壽

新年新月,人都愛聽個吉慶話。元旦之後,便是春節,按過去說法,叫作“陽曆年”和“陰曆年”,就是一個按照太陽曆計算,一個按太陰曆計算。中國人還習慣過陰曆年,盡管已改名為春節,但其熱鬧情況卻遠遠超過元旦,人們見麵,還不免互致吉語,說一聲“恭喜、恭喜……”或“恭喜發財,恭喜發財”。

當年北京人更是如此,不但民間如此,皇家也是如此。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年)陰曆十二月二十七日林則徐在“日記”中記道:“幫貢差曹正全回楚,奉到恩賞禦書‘福’字、‘壽’字兩幅,麅鹿肉一總封,恭設香案敬領。”

這就是清代皇上過年賞大臣的吉慶話:福、祿、壽也。福、壽是寫兩個字,而祿則是諧音,用鹿肉來表示,又滋補有營養價值,名稱又好聽,而且是由山海關外來的,是清朝的“發祥”之地,所以從清初一直到清末,過年時都要賞大臣鹿肉,其意在諧“祿”之音,湊成“福、祿、壽”三者俱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