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開市

現在春節放三天假,加個星期天,再調一天,前後差不多也是五天。這還有點老習慣。北京舊時過大年,一般最少要過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為止,才算過了年,俗名“破五”。在這五天內,商店停市,戲館子封箱不唱戲,各衙門封印不辦公,統統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開市大吉。在這幾天中,東四、西單、前門大街、大柵欄、廊房頭條等繁華熱鬧的去處,大大小小的買賣,一律上著板,用大紅紙、梅紅紙寫了貼在門上:“初五開市。”《燕京歲時記》雲:

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嫁女子亦於是日歸寧。春日融和,春泥滑,香車繡,塞巷填衢。而闤闠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把新嫁女子歸寧和商店開市並列,寫在一起,喜氣洋洋。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就在這喜氣洋洋、歡樂的新年新月裏,在商店漸次開張貿易的時刻,年年總有一些人要愁容滿麵,這就是各商號中被辭退出店的夥友。在生意蕭條的年月,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榮的年月,這些人少些,但多少總是有一些的。

舊式商業的會計年度是以舊曆計算的,人事變動也是按舊曆計算的。如果一家買賣年初五、初六開不出市來,那就等於告訴人這家字號“關門大吉”了。臘月底各家字號把賬結好,開出總清單送給東家。是賺啦,還是賠啦,賺多少,賠多少。大掌櫃、二掌櫃以及大小夥計,把錢分好,用紅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給東家拜年,初二祭財神等等,這些都是歡樂的事,而最最緊張的是年初四或年初五晚上開市之前那頓酒席了,這是一頓使人提心吊膽的“便宴”。這頓便宴行話叫“說官話”,俗名“吃滾蛋包子”。這頓晚宴比較豐盛,有菜有酒,酒後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時,東家、掌櫃、大小夥友各就座位,小夥計依次把酒斟滿,當家的舉杯祝賀,然後吃上幾口酒菜之後,便要開腔了。如果生意好,便當眾宣布人事照舊,大家便可開懷暢飲;如果生意不好,借此機會要辭退人。按,老年規矩,辭退人也十分注意禮貌,在席上當家的歎完“苦經”之後,等到包子端上來,便親自夾一隻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一切便明白了。飯後自己就收拾行李帶著辛酸和熱淚告辭走了。“吃滾蛋包子”即由此得名。

北京舊時商業,各種買賣的掌櫃、夥友等,真正北京人極少,最多的是山西人和山東人。山西是晉中晉南人,如文水、介休、太穀、平陽等縣,山東是膠東一帶,蓬萊、萊陽、益都、文登等縣。大行道如糧店、錢莊、綢布、藥材、飯莊、幹果等,少數行業是河北人,如煤廠、浴室,都是京南河間一帶的人。一般十三四歲跟上親戚同鄉到北京學徒,山東人叫“小力把”,山西人叫“娃子”,勤勤懇懇,吃不少苦頭,熬到滿師,當上夥計,一年年地升上去,頗不容易。在經濟穩定時期,生意過得去,一般不輕易辭退人。大量辭退人,首先是經濟困難,買賣難做,賠累過甚,不得不收縮,甚至關張。如遇戰爭等那就更不用說了。但有時因夥計犯一點小錯誤,如違犯店規,或經濟上手續不清,或因同事間傾軋,在東家前被人說了壞話等等,總之當時舊商業的人事是沒保障的,年初五在各家鋪子中都是一個既歡樂而又擔心的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