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歲時之事,先要由歲首說起;而歲首之事,則先應由除夕說起。豈不聞昔時聯語乎?一曰:“一元初複始,萬象又更新。”二曰:“一夜聯雙歲,五更分二年。”複始、聯雙,均連除夕計算在內。因而開宗明義第一章,也先要從除夕說起。

舊曆除夕在江南俗稱“大年夜”,前一天晚間稱“小年夜”,在北京俗稱“年三十晚上”,似乎沒有小年夜叫法。即使是小月(北京叫“小盡”),臘月隻有二十九天,也照樣叫“三十晚上”,不會叫“二十九晚上”,這早已成了“除夕”的代名詞了。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所謂“一夜聯雙歲,五更分二年”,一夜之間,就變成兩年了,前半夜生下的小孩屬“猴”,後半夜生下的就屬“雞”了。中國人向有“守歲”的習慣。北京人於除夕守歲之夜,又是最喧闐的時候,這一夜有幾種特殊的聲音,家家戶戶都傳出,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一部別致的樂章,可以名之曰“三十晚上協奏曲”吧。

其一是爆竹聲。《燕京歲時記》雲:“及亥子之際,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這說的是接神的鞭炮聲。“亥子之際”,是夜裏十時到十二時之間,其實用不了這樣晚,天一擦黑,東一聲、西一響的早就放起來了。最先是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著香火放著玩了,孩子放的,一般是“小百響”上拆下來的小炮,大的麻雷子、雙響、二踢腳等,那可以算作巨型爆竹的,孩子們是不敢放的。《紅樓夢》第五十四回寫放爆竹,黛玉“不禁劈啪之聲”,而湘雲則不怕。寶釵笑道:“他專愛自己放大炮仗,還怕這個呢。”說明放大炮仗是要有膽子的。年幼的不敢拿在手中放,把爆竹豎在台階上,拿著根線香,一隻手捂著耳朵,遠遠地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白頭人也還記得吧?待到午夜,“劈啪”之聲,漸繁漸密,震耳欲聾,這象征千家萬戶迎神接“祖”之時到了。一年便到了這個抓也抓不住的最後時刻了。

二是剁餃子餡的聲音和切菜的聲音。《京都風俗誌》雲:“婦女治酒食,其刀砧之聲,遠近相聞,門戶不閉,雞犬相安。”孩子們在院子裏緊張地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大年初一的“煮餑餑”卻總是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餃子有淨肉餡,有豬肉白菜餡,有羊肉蘿卜餡,也還有不少初一吃素的,要包香油、豆腐幹、幹菠菜餡,因而刀砧之聲,也就徹夜不停了。說到刀砧聲,想起一個十分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一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熟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著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是我很小時聽母親講的故事。至今我還深深記憶著。若能把它寫成個小說該多好呢?常常這樣想著。

三是結賬的算盤聲。舊式買賣,要在年三十作出決算,開出“清單”,因此三十晚上又是大小買賣最緊張的結賬時刻,這時如到大街上走一轉,在一路上所有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算盤聲和報賬聲,抑揚頓挫,徹夜不停,直到五更接神為止。《都門雜詠》“節令門”除夕詩雲:“爆竹千聲歲之終,持燈討賬各西東。五更漏盡衣裳換,賀喜拈香倩侍童。”其中討賬一句,未寫算盤聲,卻已聽到算盤響了。此亦不寫之寫也。

這三種聲音再夾雜著大量說笑聲(當然也有歎息聲、哭泣聲)構成了當年北京的“三十晚上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