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這是我國先哲的一句名言。曆史和現實都表明,市場經濟愈發展,就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誌。而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共同現象。誠實守信、公平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及其運行規則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範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規範的基本含義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要樹立競爭意識,具有在工作中努力向上,永不自滿,敢於冒尖,敢為人先的精神,同時要求從業者在職業實踐中以信立業,以質取勝,公平、公正、平等地開展競爭,反對不講信譽、不正當競爭的作風和行為。
一、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重要性
(一)誠實守信、公平競爭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競爭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競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許多領域和各種層麵都是存在的。社會生活中的競爭概念,泛指一定的社會集團、集體或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相互爭勝,為了發揮自己的長處、優勢、才能和智慧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標的過程。在經濟生活領域裏的競爭,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為了有利的產、銷條件而進行的經濟利益的爭奪。競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從大的方麵講有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麵的競爭;在我們國內有經濟中的競爭、科技領域的競爭、文化教育領域中的競爭等等,在從業人員之間也充滿著各種競爭。人類社會是充滿競爭的,它是社會進步不竭的動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各種競爭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會更廣泛。
競爭的實質是優勝劣汰。我國的競爭是在社會主義製度下進行的,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競爭從根本上有別於其他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競爭。基於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競爭,是一種公平競爭,它能夠在實現職業勞動者個人利益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必將極大地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麵發展。第一,資本主義競爭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製基礎上的,競爭者之間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對立的,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而社會主義競爭主要是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競爭各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們既是對手又是朋友,既是競爭關係又是協作關係。第二,資本主義競爭的惟一目的是資本家為了自己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競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建設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雖然競爭各方也有特定的利益,也會出現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矛盾,但這些矛盾的合理解決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全社會的整體利益。每個生產者一方麵在競爭中實現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麵又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社會利益,為社會做貢獻。競爭在這裏隻是作為調動社會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手段,而競爭的根本目的,則是為了更快、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第三,在資本主義競爭中,資本家表麵上講求公允、合理、正義,實際上所奉行的是“人對人是狼”的準則。競爭就是扼殺對手,必然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在資本家看來,在競爭中取勝是高於一切的目的,而手段則是不足為道的。社會主義競爭是從技術、效率、實力、管理方法、產品質量到經營作風、信譽、才能、智慧的競爭,在競爭中不擇手段、有損於人民和社會利益的行為都被社會主義製度所不容。因此,公平競爭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條重要規範。
誠實守信對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事物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從有商品交換關係之日起,就一直存在著遵守信用和破壞信用的矛盾鬥爭。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的階段,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於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製度的不配套、不完善,導致社會信用體係受到較大的衝擊,不講信用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如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合同欺詐、賴賬拖欠、惡意逃債、出口騙稅、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剽竊抄襲、盜版侵權、法律白條等不講信用的行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和市場經濟秩序,汙染了社會風氣,給國家、企業和人民群眾利益造成重大損失。
正常的市場秩序恰恰是在信用和反信用的鬥爭中逐步完善起來的。歐美國家大約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市場秩序才逐漸趨於規範。今天,我國正處在從計劃經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廣大農村有的地方還沒有真正完成由半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城鄉一些人小商品意識還相當強,不懂得信用準則對自己正常經營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他們隻顧眼前,不計未來,隻圖私利,不顧社會,抱著欺詐取利的僥幸心理,不惜破壞市場秩序,追逐非法暴利。因此,堅持誠實守信,反對欺詐等已經成為職業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江澤民同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在全社會強化信用意識,加強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這一思想對於依法嚴厲製裁製假售假、偷稅騙稅、經濟欺詐、惡意逃廢債等行為,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進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誠實守信、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
第一,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市場經濟不同於自然經濟,也不同於計劃經濟,它的一個十分突出特點便是競爭。隻要有商品經濟存在,就必然有價值規律發生作用。隻要有價值規律發生作用,就必然有競爭機製的存在。因此,凡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競爭,競爭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共同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是通過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同時,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競爭,又在客觀上形成了一種監督機製,它迫使企業向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符合需求的產品。市場競爭機製在經濟運行的全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競爭能夠極大地提高個人乃至企業單位的內在潛力,促進個人和企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競爭,暴露落後,改變落後甚至淘汰落後。
市場如戰場。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殘酷的,所以就必須對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依法進行規範。就像激烈的體育競賽必須要有嚴格的競賽規則,要有公正的裁判,否則競賽就無法順利進行一樣,市場經濟必須要有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及嚴格的執法來規範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依法嚴厲打擊製假售假、偷稅漏稅、經濟欺詐、惡意逃廢債務的行為,大力規範市場秩序。否則,各種不道德的甚至違法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將充斥市場,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這也就是西方國家所說的“遊戲規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必須通過立法,建立起市場準入製度,明確規定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有資格“上場參賽”,什麼樣的人沒有資格。必須通過立法,建立起科學、完善的“遊戲規則”,規定怎樣的行為該亮“黃牌”,怎樣的行為該亮“紅牌”,以確保每一個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嚴格遵守市場法規,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展開競爭。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市場經濟體製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
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過程中,同樣離不開競爭。公平競爭、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過去,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這種經濟體製存在權力過分集中、忽視和排斥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作用的弊端,從而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要對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進行根本性的改革,關鍵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機製,並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機製納入法製化軌道,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國家十分重視市場經濟立法工作,加快了立法進程。近年來,先後頒布了《企業法》《勞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公司法》《證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環保法》《專利法》《破產法》《價格法》等一係列市場法律法規,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這些有關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是規範市場主體行為的,與我們個人沒有多大關係。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固然是以約束市場主體行為作為立法目標的,但是,市場主體的每一種行為都是由該主體中具體的人所發生的。無論是一個企業的決策者,還是一名普通的職工,不懂法或者有法不依,都會構成違法行為,觸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從而受到相應的懲罰。發生在西安的一個案件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1995年,一位外省洗衣粉廠家的推銷員,來到西安,負責西安地區的產品推銷工作。此前,占領西安洗衣粉市場的主要是本地生產的一種有色洗衣粉。推銷員為了宣傳自己的白色洗衣粉,改變西安地區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打開西安市場,便在電視上打廣告時,加上這樣一句廣告詞:“有色洗衣粉有害人體健康。”廣告打出後,市場效果非常好,該廠產品在西安地區的銷量迅速上升,而西安地區的有色洗衣粉銷量則急劇下降。這位推銷員正在為自己的這一“廣告創意”自鳴得意時,卻被西安某洗衣粉廠推上了被告席。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讓這位推銷員追悔莫及――以違反《廣告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規定,被判賠償西安某洗衣粉廠家經濟損失40萬元,並要求在新聞媒體公開道歉,澄清不實廣告。一句廣告詞,給企業造成40萬元的巨大經濟損失,這個教訓太慘痛了。況且,市場立法中的許多法律及法律條文,是直接針對具體的市場從業人員的。如《勞動法》中對企業職工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對科技成果的轉化的許多具體規定,以及《個人所得稅法》等,都是直接規範市場中的個人行為的。因此,隻有每個人都自覺遵守市場法規,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才能得到保證,市場經濟才能正常運轉。
第二,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曆史和現實都表明,市場經濟愈發達,就愈要求誠實守信,這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誌。江澤民同誌指出:“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
在市場經濟逐步發育成熟的曆史進程中,社會信用的正義力量必然逐步克服反信用力量的破壞幹擾,不斷開辟社會正常前進的道路,最終確立在市場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從深層分析,這是由於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會形成一種合力,形成一種客觀上的市場製衡機製,促成優勝劣汰。它首先表現為廣大消費者的識別力和選購力不斷提高。一人受害,萬人為戒,消費者抵製不守信用企業的最有效辦法就是拒絕購買其產品,並且形成一種輿論,使假冒偽劣、欺詐行為變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再者是恪守信用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必然聯合起來,為進行正當競爭而嚴厲反擊信用的破壞者,使其無立足之地。恩格斯說得好,現代政治經濟學的規律之一是:資本主義生產越發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騙和欺詐手段……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那裏時間就是金錢,那裏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並不是出於倫理的狂熱,而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辛勞。
同時,作為發達市場經濟的核心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漸發達的市場關係派生出的一種借貸關係,而借貸則必須以雙方恪守信用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毀壞了金融的道義基礎。正因為這樣,人們稱金融為信用製度。再像當代的電子商務、電子貨幣、電子結算等,更需要信用,沒有信用便會造成惡性的欺詐,誰也不敢相信它了,它本身也會陷入衰亡。就連投機性很強的期貨交易,也同樣強調信用,要求誠實履行契約,最後貨真價實地實現交割。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說信用是人類文明的果實,它體現的是最根本的法律關係和社會關係,體現的是市場經濟必備的道德理念與法律意識,反映的是整個社會交往賴以維係和發展的基礎。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沒有信用市場經濟就不能正常運行。市場經濟需要信用,市場經濟逼著人們講信用;市場經濟的法則獎勵信用,也毫不容情懲罰不講信用。市場經濟愈發達,就愈是要求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市場經濟愈發達就愈要強化信用倫理。建立健全社會信用製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