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部農業信用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3 / 3)

6.充分發揮西部農村信用社網點多、聯係廣、信息靈敏的優勢,積極探索發展農村金融租賃業務。目前廣大西部農村地區農戶還主要是分散零星經營,生產規模小,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沒有有效集中,生產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民收入低而且不穩定,加上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許多農機設備在忙季用後就處於閑置狀態,所以農民沒有能力也沒有積極性去投資發展規模經營所需的較大農機設備等配套設施。通過金融租賃這種專業化的中介服務,就可以打破大型農資設備的時空限製,促進資源合理充分利用。另外也可通過財政扶持和政策優惠,支持在經濟基礎較好、農業比重較大的縣建立主要麵向種養業的農業保險合作社,條件成熟時成立地方農業保險公司和全國農業保險公司,主要為農業合作保險社進行分保和再保險。

7.央行應積極探索符合西部農村金融特點的、不同於一般商業銀行監管的、一體化與區域化相結合的農村信用社監管辦法,依法加強金融監管,規範信用社經營行為,化解金融風險,確保農村穩定。(1)人民銀行要嚴把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關,強化對信用社服務方向、利率、風險、從業資格等方麵的監督和管理,尤其是要把資不抵債信用社的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作為農村合作金融監管的重點,加強對其支付能力的監管,建立高風險農村信用社檔案和預警製度,跟蹤監控資不抵債高風險社,製訂防範和化解信用社金融風險的具體辦法。通過開辦利率較高的存款種類,收購農村信用社的富餘資金,減少有富餘資金信用社的盲目貸款傾向。(2)改革農業再貸款管理體製,下放審批權限,簡化再貸款程序,降低再貸款利率,適當放寬貸款條件,緩解目前信用社內部調劑資金能力有限的狀況。改革信用社資金管理和調劑體製,打破資金調劑的塊塊體製,強化係統整合能力。根據當地農業發展需要,及時申請支農再貸款,解決信用社季節性資金短缺和支農資金不足問題。在人民銀行現有的電子聯行結算網絡中,適當增加與信用社業務發展和網點規模相匹配的結算席位。(3)在準備金存繳、利率浮動等方麵給予信用社以優惠政策。為了使信用社能夠充分運用資金,減少不生息資金占用成本,可以適當降低信用社準備金率。(4)支農再貸款應該向西部地區傾斜,以保證西部農業生產的資金需要,支持西部農村信用社幫助農民擴大生產經營,也可以考慮由人民銀行對西部特困地區信用社注入封閉運行的低息再貸款,增強這些地區信用社服務“三農”的資金實力。(5)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一地一策,徹底整合農村金融機構,優化網點布局結構,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在鼓勵信用社內涵擴張、完善功能的基礎上,通過升格、增設,對瀕臨資不抵債或經營範圍小的信用社取消法人資格、內部降格、與臨近信用社合並、強弱聯合等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兼並重組,化解風險。(6)支持建立農村金融市場的自律組織,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比如通過央行可以組織有富餘資金的信用社進行同業合作,依托大的商業銀行,參加銀行團。(7)加強對大商業銀行競爭行為的監管,提高對中小金融機構合法權益的維護力度。

8.西部農村信用社發展中的政府支持。(1)國家應該盡快出台政策,解決信用社曆史遺留問題,包括行社分離中的資產糾紛、信用社執行保值貼補政策墊付的利息和因為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貸款,如前文所提到的“天然林保護工程”政策關閉“五小”、“關並壓產”政策給一些信用社造成的損失。國家可以拿一部分資金進行核銷,減輕農村信用社的負擔,為商業銀行和信用社、為大中小金融機構創造一個機會均等的競爭環境。另外,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比如對於農業貸款營業稅予以減免等政策支持信用社發展。(2)合作金融與股份製商業銀行性質根本不同,所以應盡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完善我國金融法律法規體係,明確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地位、組織形式、職能作用、權利義務以及機構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原則與條件,依法規範信用社自身經營、行業自律、央行監管和地方黨政關係,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職責範圍,保護信用社的合法權益。(3)地方政府不應幹預信用社的正常的經營活動,要在企業轉製之際,維護信用社債權,幫助信用社盤活信貸資產。地方政府要積極給信用社的發展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規範鄉、村兩級財務管理製度,任何單位和部門不得對信用社進行亂檢查、亂收費、亂攤派。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或者機關幹部職工在信用社的逾期貸款或者擔保貸款,積極配合信用社,利用行政強製手段進行清收,維護金融債權。對於在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過程中,並入信用社的資產大於負債的基金會的不良資產,地方政府應該幫助信用社清收、盤活、變現資產,比如可通過債轉股,取得原來在基金會存款群眾的同意後,將其款項轉為其在企業的股份。同時地方政府在尊重農村信用社自主經營的前提下,可以發揮自己充分了解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市場信息的優勢,對農村信用社信貸投向和服務方向提出意見和建議。

9.作為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要提高金融服務質量,貫徹糧棉流通體製改革政策,完善收購資金需求總量測算和貸款計劃的管理辦法,對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性業務區別對待,保證收購資金封閉運行,在此基礎上,由於西部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草)、封山育林”中糧棉油收購貸款業務必然下降,所以應加大對農業生產環節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生態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等項目。在社會效益目標優先、保本微利的原則下,建立信貸資產質量保障機製,做好信貸評審,完善貸款責任製,強化貸款質量監督,建立健全呆賬準備金製度。探索參股信用聯社,通過金融杠杆工具,擴大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農業發展銀行要積極與農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共享資源,避免重複建設。要確立農業基本建設貸款和農業綜合開發性貸款在政策性貸款中的主體地位。中國農業銀行作為農村最大的金融組織,要加強內部管理,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機製,真正辦成國有商業銀行,積極進行農村金融創新,逐步擴大在農村的貸款比例和貸款範圍,重點支持西部農業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進一步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冰玉:《構建中國合作金融體係的基礎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2期。

[2]史紀良:《堅定不移地辦好農村信用社》,《中國金融》2000年第7期。

[3]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赴日、美合作金融工作考察團:《日本、美國合作金融考察報告》,《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0年第8期。

[4]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中國小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