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小企業管理局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的創辦和發展,滿足它們對資金的需要,在許可的範圍內,對它們提供各種形式的貸款。這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普通業務貸款。這是小企業管理局對符合該局規定的標準而又不能以合理條件從一般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得到信貸的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絕大部分普通業務貸款是由小企業管理局擔保而由私營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該局擔保的最高貸款額為50萬美元,擔保額最高為貸款額的90%,貸款期限長達20年。當私營銀行拒絕向某一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時,該局也可直接向中小企業貸款。
②特別貸款。這種貸款主要有:地方開發公司貸款,貸給有誌於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和當地公民組成的開發公司,用來幫助某些中小企業購置、建造、改造或擴建廠房,購買土地、機器設備;季節性貸款;小建築承包商貸款;能源貸款;自然災害貸款;控製汙染貸款。
③小企業投資公司。小企業投資公司是由小企業管理局特許和資助而由私人所有和經營的投資公司,專門向具有較高風險而難於從一般渠道得到投資支持的中小企業提供投資和沒有擔保或擔保不充分的長期貸款,許多小企業投資公司還向其資助的中小企業提供企業管理方麵的幫助。這些私營的投資公司可以按優惠利率向聯邦政府(通過小企業管理局)貸款以補充本身資金的不足。這實際上是政府在其資助不利用私營金融機構的資金和管理專業知識來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公私合作的性質。據有關資料表明,受小企業投資公司資助的中小企業不論在就業、營業額、稅前利潤額、資產額或向聯邦政府交納的金融額方麵的平均增長速度都比所有中小企業的平均增長速度快得多。美國政府投資1美元於這項計劃,可增加稅收110美元。
3.向中小企業提供管理和技術援助。小企業管理局鑒於管理不善是造成大多數中小企業破產的主要原因,便把對中小企業主和管理人員提供管理技術指導培訓和谘詢作為該局的重點活動。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組織退休經理人員服務團和在職經理人員服務團,向需要管理技術援助的中小企業提供免費的谘詢和指導;第二,在將近500所大學和學院成立小企業研究所,由工商管理學院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他們的指導老師組成,負責現場管理谘詢;第三,在少數大學和學院裏作為試點成立小企業發展中心,把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私營部門、大專院校有關中小企業管理和財務方麵的信息集中起來,向中小企業提供管理和技術方麵的幫助,提供研究報告、個別谘詢和具體培訓;第四,在教育機構、商會和同業工會的合作下設立企業管理培訓班,講授企業的計劃、組織和管理等方麵的專業知識;第五,小企業管理局各地方機構經常為中小企業舉行討論會,討論流動資金、商情預測、產品銷售等問題,舉辦開業前講習班,講授和討論財務、銷售、企業組織形式和企業選址等問題;第六,對那些考慮把產品打進國外市場或希望擴大出口業務的中小企業主提供谘詢和培訓;第七,小企業管理局編輯出版多達幾百種有關中小企業管理和業務經營的輔導性小冊子,提供給中小企業或打算從事中小企業經營的個人。
4.通過技術擴散項目向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否及時進行技術改造成為中小企業能否繼續存在和發展的關鍵。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盡快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革新,許多地區成立了公有的或地方政府掌握控股權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科研機構,專門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生產程度並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在意大利,各地銀行或信貸機構大力發展資本租賃業務,推動中小企業,特別是落後地區中小企業的技術發展和設備更新。如1976年成立的意大利南方金融租賃公司,專門向經營落後的南部地區中小企業優惠出租價值在2.5億裏拉以上的機器設備和流水生產線。南方許多中小企業70%的機器設備是租來的。
5.稅收優惠與折讓。為了幫助小企業,政府調整了稅收折讓,並給予各種補貼。公司稅,小企業在1996年支付的稅率占其利潤的24%,而標準稅率為33%。在企業創辦時,政府向在落後地區的企業補助該投資項目固定資產支出費用的15%,補助革新項目中核定成本的50%。同時設立小企業研究與技術成就獎,於是小企業之間為得到最高達45000英鎊占項目成本75%的補助而競爭。
(二)社會各界為發展中小企業創造條件
在美國,除了政府之外,包括金融、企業、教育界和投資者等社會各界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許多中小企業在創業之初,主要依靠親戚、朋友、同事等非正式投資者提供資金。當中小企業發展到成熟階段,還可以通過向金融市場公開出售股票獲得大量補充資本,作為擴充業務之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近來為此采取許多措施來簡化手續,使中小企業比較容易在證券市場公開出售股票。
發達國家的企業理論和實踐經驗表明,中小企業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如下優勢:第一,中小企業相對大型企業所需要的政府和公共基礎設施方麵的投資明顯少。第二,它們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小,能穩定發展,對環境沒有危害。與之相反,尤其是大型金屬、鋼鐵、化工企業以及給土地造成破壞的礦山工業等,往往會對區域環境造成較大的破壞,由此帶來巨大的環境保護成本。第三,由於中小企業是取決於勞動要素投入的生產,因而對區域的發展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來更多的居民收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小企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又是長期穩定的,因為中小企業的創辦者(“風險型企業家”)以及他們的家庭就“紮根”於區域社會中,它們不會像大型企業(如股份公司或跨國公司)那樣,當投入的資本不能帶來利潤時,就會立即被抽走。所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有著這方麵的經驗和教訓,正是由於他們曾經過分依靠外來資本,使得某些區域損失了許多股份公司、企業和就業崗位以及公共財政收入。從如下案例可以進一步說明。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德國北部地區的人們認為,通過投資和遷入大型企業對區域經濟和國民經濟增長會帶來決定性的作用。但事實上,除某些汽車工業外,多數的嚐試導致了投資失誤,並花費了大量的公共設施方麵建設成本,而這些投資在過去的百年中無法收回和彌補。
與之相反,德國的南部和美國的西部地區,尤其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引進了大量的中小企業,用相對較小的投資成本卻實現了多倍的效益。其原因在於,大型企業新的進步和發展意味著由勞動密集型生產走向“無人”的資本密集型生產,它們的遷入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就業崗位增加和地區國民收入的提高影響較小。
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會使一個地區保持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企業結構。例如,德國的魯爾區、薩爾區和漢森諸城市是過去聞名的“酸雨”工業集中區,由於沒有及時調整企業結構,使得在大型企業出現“死亡”或萎縮後無中小企業能承擔起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而企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正是地區經濟發展和國民富裕的重點。德國南部城市斯圖加特正是由於比魯爾區有更好的企業結構(中小企業),故帶動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涉及區域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的“南北事件”與北部地區從前忽視中小企業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相同情況也發生在美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美國東部地區由於長期形成以企業大型化為導向的發展模式而喪失了工業中心位置,其經濟地位被以新興企業為主的西部地區所替代。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加利福尼亞州每年從新增企業中獲得超過25%的經濟增長,這更加證明了中小企業不僅能為國民經濟帶來活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