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研究(1 / 3)

趙增耀

(西北大學中德企業管理研究所)

西部地區落後於沿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的落後,西部地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應該有效利用中央財政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緊密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戰略,按照“抓大放小”、“有進有退”、“市場導向和優勢導向”相結合的原則,製定相應的本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及與其相匹配的各種政策措施,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來促進西部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使企業真正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角,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微觀市場基礎。

一、西部大開發中的中小企業

由於較之於大企業所特有的優勢,加上不同產業對規模經濟的不同要求、專業化分工的多維度延伸以及人們消費需求多樣化偏好,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產方式正由“少品種、大批量、高耗低效、固定款式、單製定做、多庫存慢交貨、外延擴張”的單個企業剛性集中生產方式向“多品種、小批量、低耗高效、彈性款式、多製定做、按需設計、零庫存快交貨、內涵擴張”的網絡柔性生產方式轉變,這樣就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越來越大的生存空間,使得中小企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方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①創造國民收入;②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和城市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機會;③出口創彙;④繁榮市場;⑤增加財政收入;⑥推動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⑦促進產業組織結構演進中的分工和協作,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因此,世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都通過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給予中小企業稅收優惠,建立中小企業融資體係和社會服務體係等措施來促進其發展。美國矽穀中小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是美國保持技術創新優勢及新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日本從1949年起頒布的30多部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戰後經濟的起飛。而英國的“大工業論”、“中小企業淘汰論”則是其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西部地區落後於沿海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中小企業發展的落後,主要表現是:①西部中小企業比重低,中小企業在西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7%,而沿海為69%;②規模小,沿海中小企業的規模大約是西部地區的3.3倍;③西部中小企業單位投資所容納的勞動力和單位投資增加的勞動力低;④西部公有製中小企業比重高,非公有製中小企業比重低;⑤技術裝備水平低等。結合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對目前尚處於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前期的我國西部地區而言,在西部大開發中應該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

西部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西部優勢產業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煙草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軍事工業、煤炭采選、有色金屬礦采選、木材以及竹材加采運、飲料、印刷、化學原料以及化學製造、醫藥、黑色金屬冶煉以及延壓加工、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紡織工業、建材、電力、旅遊、高新技術產業以及農業中的優質烤煙、油菜籽、糖、桑蠶繭、中藥材、茶、畜牧業、商品棉等產業。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可以促進西部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使企業真正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角,為實施黨中央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最堅實的微觀市場基礎。

目前西部中小企業發展麵臨著與沿海中小企業發展初期不同的約束條件。西部中小企業發展麵臨的不利條件是:①市場環境嚴峻。沿海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麵臨的屬於供給約束的短缺經濟,大多數產業處於成長階段,企業的發展可以依靠填補供不應求的缺口和不斷出現的市場熱點獲得很大空間。現在西部中小企業麵臨的是結構性的相對過剩經濟,大多數產業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市場業已飽和,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企業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開工不足。而且,目前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大幅下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各種區域化貿易壁壘的形成和不斷強化以及各類國際壟斷資本集團空前規模的兼並浪潮等也表明全球經濟正在趨於新一輪的結構性過剩。有數據表明,全球汽車生產能力就已經過剩1/3.②麵臨加入WTO的挑戰。沿海中小企業發展的當年,國內市場處於高保護狀態,沿海主要通過實行變通的優惠政策實現對外開放,幼稚產業的發展則處於被保護狀態。現在麵臨加入WTO,未來十年國外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將越來越容易,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將麵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西部中小企業承受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風險意識、綜合實力和實際操作技巧與沿海地區差很大距離,而加入WTO後原來沿海中小企業發展初期所能運用的優惠政策難以再用到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幼稚產業很難再得到那麼大的保護。③西部地區改革相對滯後,人們的開放意識還有待加強,與國際市場接軌程度較低,對外開放水平與沿海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④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線密度、貨運周轉密度、通訊密度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低於沿海地區。關於市場需求、議定價格、技術標準、環境要求、新的細分市場和信息不靈,生態環境惡化,城鎮化進程慢,現代化大城市比重小,非農人口比重低。⑤西部地區要素結構不合理,要素市場體係尚未形成。勞動力素質偏低,高素質勞動力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高素質勞動力配置的官本位傾向嚴重。科技資源比較雄厚,但適用技術、可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技術不多,科技體製的社會化、市場化程度低。資金缺乏,資金投向不按市場效率標準,效率高的非公有製企業很難得到資金支持。能適應市場經濟的企業家群體缺乏,西部地區儲蓄率、積累率、投資回報率、勞動生產率低,加上沿海優先發展的“極化效應”,使更多的要素流向了沿海地區。⑥西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在GDP中份額大,但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內部結構也不合理,種植業比重過高,生態環境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所以第一產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小。第二產業在GDP中比重低,工業基礎、工業資本金、固定資產總量遠遠低於沿海地區。第二產業結構也不合理,產業結構過於重型化,輕工業偏輕,重工業偏重,而且還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因而對國家投資的依賴性大於沿海地區。在重工業內部,產品附加值低的采掘業和原材料比重高,加工業比重低,產品加工層次低,而且由於基礎產品價格低、下遊加工性產品價格高,使得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的貿易條件惡化。⑦西部地區出口產品普遍以高耗能、粗加工的資源產品和原料型農副產品為主,機電產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有限,再加上到口岸的交通不便,平均運距較遠,成本高,西部中小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差。其他還有諸如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相似係數高、重複建設嚴重、工業配套能力較差、配套資金不足、人才流失嚴重等不利於西部中小企業發展的製約因素。

西部中小企業發展麵臨的有利條件是:①我國西部地區幅員廣闊,農牧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國民經濟長期發展中重要能礦資源的接替基地,“西電東輸”、“西氣東輸”等工程已經啟動,未來5-10年它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將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西部地區“三線”建設時期還形成了雄厚的工業基礎。旅遊資源豐富,人口多,市場大,有充裕的、成本比沿海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②知識經濟的到來,一方麵使得發達國家和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的空間布局結構加速調整,比如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沿海一些資源密集型的、勞動力密集型傳統加工產業已逐步向西部地區轉移。另一方麵由於西安、重慶等西部中心城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科研教育中心,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很有潛力,這使得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可能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而後來居上。③黨中央發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號召,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加快,投資環境不斷趨好。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科教事業發展和對外開放等方麵各種優惠政策不斷向西部地區傾斜。在財稅體製改革的過程中,中央集中的財力也不斷增長,中央調控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④國有企業、要素市場體係、社會保障體製等方麵深層次改革正在不斷向前推進,這將進一步打破地區封鎖,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國家計委課題組的研究表明,“九五”期間我國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了5億噸大關,實現了糧食的總量平衡,這為西部地區加快轉換發展模式創造了條件。未來5-10年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趨於成熟,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區域產業結構新格局將逐步形成,產業組織結構會得以優化,這為西部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宏觀經濟條件。⑤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有效拓展了西部地區可貿易資源和產品的市場交換空間,“十五”期間西部地區對外依存度將會穩步提高,我國加入WTO後,西部地區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將更加便利。另一方麵,西部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也為其在世界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因為西部地區有一半省(區)與其他國家接壤,為大力發展邊境貿易以及與毗鄰國家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比如以亞歐大陸橋為紐帶,我國西北地區在和獨聯體國家構成的次經濟區中就拓寬了發展空間。⑥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未來10年間我國經濟將從過去以發展消費品產業為主導的階段進入以發展高加工度、高科技含量投資品產業為主導的新階段,借以提高現有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而西部地區有其裝備工業的雄厚基礎。⑦煤炭關井壓產以及鋼鐵、煉油、水泥等產業的“關小”給西部地區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肅清了市場環境,對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