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世紀裏,企業之間的競爭重點已經轉移到創新能力的競爭。一般而言,創新性企業由於通過創新使自己的產品及服務呈現出與眾不同,從而獲得了兩倍於其他企業的利潤水平。技術創新對於企業培養核心競爭力,確立市場優勢有著重大意義,對中小企業尤其如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小企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麵,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在國民經濟中所做貢獻巨大,吸納就業功績突出,作用無可替代;另一方麵,中小企業麵臨更為緊迫的生存壓力。
緣於創新需要,不同的企業會由於所依賴的資源不同而會有不同的選擇,大企業可以依賴的資源有:(品牌優勢)(如海爾集團);銷售渠道優勢(如麥當勞);技術優勢(如IBM);強勢文化優勢(如百氏可樂)等等。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麵臨的選擇餘地要小得多。由於缺乏資金和人員,不可能在品牌塑造、市場份額搶占或基礎技術研究等方麵有大的投入。中小企業可能在這麼幾個方麵找到自己的發展途徑:理念創新――全新的營運理念;市場創新――占領補缺的、細分的、縫隙的市場;服務創新――特殊的服務手段;技術創新――對應用技術的發展。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這幾種創新活動中最重要的。據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統計數據顯示,員工在50-99人的中小企業有60.9%從事技術創新;員工在100-199人的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比例為74.8%;而81.2%的員工人數在200-499人的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這說明,中小企業隻有在應用技術的發展上進行投入,才有可能成功並持續發展。本章將通過對企業技術係統的分析,探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問題。
6.1技術概述
技術是從科學原理而來的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它是對科學原理的應用。此外,也有一些人員從長期的經驗中總結出一套實用技能,也是一種技術,但這種技術本質上也暗含一種科學理論,不過這一理論可能還未被發現。就廣義而言,技術還包含一係列物化的因素,如生產工具、設備、生產工藝、作業程序等。這些因素本身不是技術,但他們與外物聯結起來之後,就承載著技術。
任何企業,包括中小企業都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區別的隻是高低而已。技術係統與其他組成部分協調運轉可以對原材料進行符合設計目的的作用施加,達到增加對象價值,服務社會,維持企業存在與發展的目的。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技術係統是否符合企業整體運作要求十分重要。技術對企業而言,就是一種方法,所謂“事半功倍”,“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路就遠,就崎嶇。企業要研究這條“路”。
研究或改進一個對象,就要有一定的方法。過去我們講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研究方法有很多種,可以開座談會,可以走馬觀花,也可以“解剖麻雀”。這後一種方法具有很深刻的方法意義。分析一個問題要從不同側麵入手,條分縷析,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歸納總結出相關的結論。現在我們就針對企業的技術問題,來解剖一個“麻雀”。一般而言,企業技術係統分為三個主要方麵。
1.各種設備、儀表、器具、窯爐等建築物。這些東西蘊含了技術,表征了技術。當我們進入一個企業時,首先就是通過這些東西來感受這家企業的技術水平,這些東西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為技術的邏輯結果由可能性向現實性的運動提供了介質。這不是庸俗技術論,而是起點、基礎、著力點。所以,我們談技術首先談這一點。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之初,也著重於從外國引進先進或相對先進的設備、器具等,以後才逐漸強調要注重硬件與軟件的比例、引進和消化的關係。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這個道理。
2.各種操作技能、工藝配方、加工方法等可以文字記載或口頭密傳的經驗和知識。當然,經驗是一種尚未理論化的知識。這些東西是技術中“軟”的一麵。這些東西教人“怎麼做”,這部分經驗和知識是個“刀刃”,用它才能利落地切東西,而上麵談的設備等是個“刀背”。兩者互相聯係,相得益彰。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那是不傳之秘,萬金不賣的,靠了這個配方,可口可樂才有了它的獨特口味。現在該公司就在全球“賣”它的這個秘方,也就是說在進行一種品牌經營。
3.掌握了一定技術知識或生產經驗的人。這個要素是前兩個要素的主宰者。人是技術的目的,人也構成技術的因素。技術現象以它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內在客觀規律把人帶進了它自身的運動中去。人發明了技術,但技術奴役了人本身。人和人的競爭表現為技術(更泛化地講)與技術的競爭;技術與技術的競爭表現為人與人的競爭。是軟?非軟?這是一個技術倫理問題。無論如何,技術是人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目前還在人類體智控製下的一種存在。一個企業的技術水平主要散存於上述人及其素質、知識、物質條件這幾點上,而且是這三者的有機整合。
企業技術係統三方麵是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結的。首先,離開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麵都難以構成企業的現實技術水平。這就像一個三腳凳,少哪一條腿它都不會太穩定,由此也足見平衡對人類的重要性。專利是一種秘方或其他類似的東西,為什麼有人甘願將自己的秘方賣給別人呢?這在全社會看來,就是知識與物質條件的結合,否則誰也不能從專利那兒獲得其潛在的利益。這三個方麵也類似木桶原理,最短的那塊板決定桶的容量,所以必須要恰當整合技術三方麵。同時應當看到,知識、物質、人又是相對獨立的。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這是人類進步的方式,當有一方麵打破平衡之後,其他方麵必然要去適應它,尋求新的平衡。
6.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建設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需要一個環境,一個溫床,而任何事物要想獲得一個好的發展,則需要一個好的環境、適宜的溫床。一個社會如何產生創新的技術,也同樣有一個條件問題。有外因無內因,生出一個怪胎,有內因無外因,長成一個侏儒。就當前我國西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而言,企業需要的環境分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兩大類。
外部環境主要是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因為中小企業勢單力薄,故更加依賴外因。國家在這方麵可做的工作主要有下麵幾點:
(1)成立專門機構,對中小企業在人員培訓、信息谘詢及技術動態方麵給予幫助,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給予科研經費補貼,鼓勵創新,降低中小企業風險。
(2)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做出製度安排,給予有力支撐,包括設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完善風險投資機製。
(3)減少中小企業稅費負擔。在我國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對財政有重要意義,大家應當有長遠眼光,不能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焚林而獵。而要培固稅源,要關心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要為將來、為後代著想,要規範中小企業稅費征收製度,要給中小企業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