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朝宮廷裏那隻小燕子(3 / 3)

漢成帝念及舊日恩愛之情,不禁有了惻隱之心,大有不勝今昔之感!趙合德眼看苦心設計的溫柔陷阱,已經讓皇帝跳了下去,於是借故先行離去。這一夕漢成帝與趙飛燕開懷暢飲,直至夜闌人靜,雙雙攜手進入內寢。雖然趙飛燕使出渾身解數,竭力迎合與討好,無奈情感已有裂痕,漢成帝終感不是滋味。

因為有了那個晚上,在一個月後趙飛燕上書成帝,說她懷孕了。

漢成帝自從19歲嗣位以來,時光荏苒,倏忽間已經年逾不惑,還無子嗣。如今聽說皇後有了身孕,著實大為興奮,喜滋滋地批了一道聖旨,對趙飛燕表達了無限愛憐之意,叫她好好保重。

皇後懷孕是當朝最大的事情之一。宮人進進出出,忙前忙後。然而,到了十月臨盆期,由太醫上奏,說是“聖嗣不育,一生下來便夭折了。”

漢成帝日夕盼望的喜訊成了泡影,失望之餘也懶得再去東宮。

然而,他哪裏知道,趙飛燕根本就沒有懷孕,這是為了繼續爭寵,趙飛燕瞞著妹妹所設的騙局。趙合德最終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對姐姐的這一行為十分憤怒,也十分驚懼。

趙合德明白,這騙局一旦戳穿,必定死無葬身之地。趙合德狠狠地罵姐姐,使得趙飛燕猛然驚醒,懊悔交加,從此收斂形跡,進行一種自我流放式的幽居生活,不再招蜂引蝶,也不再貪戀榮華富貴了。

當時的朝政已被王氏外戚把持,漢成帝本有親政的能力,但權力又奪不回來,內心很是痛苦無奈,於是就縱情聲色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悲哀。趙合德正值女性的鼎盛時期,需求益加強烈,因此不得不以(被禁止)來刺激皇上的欲念。綏和二年春天,因為歡娛過度,漢成帝竟然停止了呼吸。趙合德自覺羞愧不已,飲藥自殺;趙飛燕被打入冷宮,寂寞而終。

(三)皇子之死與她無關

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美貌也是如此,有傾國傾城的貌,當然是嫁於帝王將相的。趙飛燕當上皇後後,漢成帝的寵愛似乎從此也就結束了,而轉到了趙飛燕的妹子趙合德身上,《漢書》中沒有說趙飛燕失寵的原因,倒是野史外傳上說的煞有介事,說趙飛燕因為和皇帝沒有兒子,而和宮中待衛私通,被皇帝發現,才被冷落中宮。

幾年後,年僅四十六,一向強健的漢成帝去世,對於漢成帝的死,以皇太後為首的高層,就對趙昭儀進行了調查,其實目的是不言自明的,就是趙昭儀與漢成帝的死有關,最後趙昭儀在這吵吵嚷嚷的鬧劇中自殺。究竟是不是趙昭儀害死了漢成帝?當然不是,皇帝是趙昭儀的靠山,她當然不會那麼傻。不過對於這對老夫少妻來說,漢成帝服用術士丹藥來助性,最後導致死亡,倒不是沒有可能。

也許一切的汙穢與災禍就從漢成帝死後開始,現在我們通常聽到或看到的曆史故事其實是從一篇奏詞中衍演而來。據史書上的記載,漢成帝共有三位妻子,被廢掉的許皇後先有一子失之,也就是夭折。後一女失之。那個班婕妤也有一子失之,而趙氏姐妹也均無子嗣,這樣成帝是後繼無人,後來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即位後就是漢哀帝。

漢哀帝執政之初,司隸校尉解光就上了本折子,控告趙昭儀殘害宮中懷孕的嬪妃,那可是漢成帝的未來的子女呀。解光在奏折中說,有一次,趙昭儀聽說後宮許美人生了兒子,就大聲質問成帝說,你不是總說從中宮(趙飛燕處)來,現在許美人為什麼有了孩子?邊說邊用手抓頭發,並用頭撞擊柱子,然後從床上滾下來,哭哭啼啼不肯吃飯。皇帝也不肯吃飯,昭儀這才說,你讓我哪來哪去吧,你又何苦不吃飯。皇帝就說,“約以趙氏,故不立許氏,使天下無趙氏者,毋憂也。”於是,皇帝寫了昭書命人從許美人處將孩子裝到筐子裏送來,然後,就將眾人打發出去,將孩子害死。

看完這段讓人十分震驚,成帝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真可謂殘忍至極,比武則天殺女有過之而無不及,曆史難道這麼驚人的相似。其實仔細想一想,此言又未必可信,首先這是解光一家之言,這解光是個什麼樣的人,《漢書》上沒有記載,是不是背後有人操縱,不得而知。其二漢成帝讓人費思量,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成帝的兒女先後夭折,他不可能在絕後的情況下,而傻乎乎去迎合他心愛女人的心意,成帝並沒有象武則天那樣,為爭奪地位而冒天下之大不違的背景,所以他不可能如此殘忍地傷害自己的親骨肉。

至於趙昭儀是否殺害過成帝的兒子?從當時民間流傳的童謠:“燕燕,尾涏涏,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來看,是很有可能的,再從另一個角度講,古代是母以子貴,一旦皇帝百年之後,兒子就是最大的靠山了,如果兒子做了皇帝,那麼自己就可貴為皇太後,依舊享受榮華富貴,所以要說趙昭儀包括趙飛燕沒有在這上麵做手腳,是不可能的,既然自己沒有兒子,那麼別的妃子生了兒子後,必然立為太子,以後對於趙氏姐妹肯定是不利,所以不排除趙氏姐妹殘害成帝兒女的可能。宮廷鬥爭曆來是血雨腥風的,男人為了皇帝,不惜骨肉相殘,殺兄弑父屢見不鮮。而女人為了皇後,也是不惜一切手段與代價,所有人性的醜惡在這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表現地淋漓盡致,也讓人歎為觀止。

正是趙昭儀有了這樣犯罪嫌疑,所以哀帝才免去了趙趙氏兄弟的官職,這次政治風波中,雖然瓦解了趙氏權力集團,但並沒有殃及趙飛燕,這其中隻是因為哀帝立為太子時,走過她們姐妹的後門,看來人與人之間是恩怨分明,不差一絲一厘。

哀帝死後,王莽告太皇太後,先免趙飛燕的皇太後為孝成皇後,一個月後,被廢為庶人,趙飛燕自殺。至此,這兩位貴傾後宮,深受成帝寵愛的姊妹花,在這連綿的政治風雨中終於凋落成泥。“複聞飛燕啄皇孫。皇孫不死燕啄折。”

後人評價美人在曆史中承擔的角色,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紅顏禍水論。

認為她們用美貌盎惑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政荒廢,最後國破家亡。將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這些女子頭上。

一種封建婦女論。

認為她們限於當時的曆史背景,不過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也是那個社會的犧牲品罷了。“十萬男兒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其實按辯證法來講,我們無法將一個事物完全地定性為錯還是對,不能象小時候看過的電影一樣,簡單地分為好人或壞人,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是善惡並存的,隻不過常識與修養讓他暫時呈現了某種特征而已。

趙飛燕作為在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皇後,孤立無援中尚能支撐如此之久,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美貌,更是因為她對周身形式的入微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