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城南有長洲苑,為遊獵之所。又有魚城養魚,鴨城畜鴨,雞陂畜雞,酒城造酒。又嚐與西施避暑於西洞庭之南灣,灣可十餘裏,三麵皆山,獨南麵如門闕。吳王曰:"此地可以消夏。"因名消夏灣。南北朝時期的《拾遺記》也描述了夫差對西施的寵愛:"吳處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二人當軒並坐,理鏡靚妝於珠幌之內。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吳王妖惑忘政。"
說夫差因為享受而"妖惑忘政",其實並不準確。夫差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享受沒錯,動用國力征發徭役為西施大興土木也沒錯,但夫差並沒有放棄政務,放棄追逐更大的夢想。邗溝在修建,吳國軍隊密切關注著中原局勢,夫差也在琢磨著如何登上春秋霸主的寶座。姑蘇台和西施,隻是夫差休憩的地方,是他對自己之前努力的犒賞。雖然他對西施投入的感情是昂貴的,雖然這樣的犒賞顯得那麼奢侈,但夫差覺得值得。
重臣伍子胥多次勸諫過夫差,提醒他吳國的國力和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宏大的政治目標上去。可惜夫差不接受忠言。許多後人將伍子胥之後被夫差賜死當做是夫差從貪圖享受墮落到昏庸無能的重要證據。實際上,夫差因為伍子胥的屢次逆顏勸諫很不滿,但伍子胥的死主要是"通敵"導致的。吳國要稱霸,必須要打敗北邊強大的鄰國--齊國。伍子胥竟然把兒子送到齊國去寄居,在越國收買的吳國大臣們的聯合攻擊下,被誣陷為叛徒、內奸、賣國賊,最後被信以為真的夫差勒令自殺了。
夫差愛上了西施嗎?
我想並沒有。
夫差目空一切,驕傲自負。西施就像是越國臣服的象征,作為一個俘虜一個被操縱的玩物,永遠的留在夫差的生病,獻上自己年輕的軀體。
夫差在侮辱西施的時候,又何嚐不是在侮辱著無法抗爭的越國和它的君主呢?
西施的下落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曆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西施圖片欣賞(20張)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聖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禦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範蠡西施》錄《修文禦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裏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隱居說
這 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裏麵記載說,“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範蠡隱居。
“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範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裏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裏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曆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裏,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曆史真相的。
。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製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鬥,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裏沉到江裏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裏麵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裏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範蠡泛舟五湖。
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誌》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係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大部分都相信這兩個版本。
(三)淒涼身世——不要盲目的愛上誰
唐詩宋詞裏的西施
千年來,歌詠西施的詩詞無數。李商隱、王維、羅隱、李白、柳永、崔道榮、曹雪芹……諸位名人騷客,似乎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斜在了西施的身上。若仔細去讀,定會唏噓不已。
樓穎 “西施石”
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不複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羅隱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王維 “西施詠”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仍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在這諸多詠歎西施的名篇裏,倒有一篇特別引人注目。
西施
作者:“曹雪芹”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沒記錄,《史記》中記載勾濺臥薪嚐膽終滅吳;範蠡泛舟,化身為陶朱公都沒提到有西施這樣的美女為伴。西施留給人們卻有一段發人深思的傳說,以傾城之姿被送入吳宮,在吳亡後又被範蠡攜入江湖,過完後半生。先苦後甜,是為可欣。
這首詩的大意是:西施稟有傾城的容貌,沉魚的姿色,卻不得不孤寂地住在遠離家鄉的深閉的吳宮,懷念著家鄉的山水,懷念著家鄉的一切。時人都隻記得東施效顰的可笑,卻沒看到東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邊浣紗,這不也正是西施本來應該擁有的生活呀!
這首詩可以說是黛玉對自己現在所處境地的愁悶,同情西施實際實在可憐自己。父母雙亡,不得不遠離老家寄住在外祖母家,一切生活都要仰人鼻息。通過反思東施效顰,也抒發了自己向往平靜而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通過小說中賈雨村所論述的正邪兩氣說,並結合黛玉的身世,要是黛玉托生為男子身,一定會是逸士高人,陶淵明一類人。這種思想從書中的賦詩是很明顯能看出來的,所謂“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菊花詩可說是黛玉寄托陶淵明隱逸生活的詩作。
曹雪芹借黛玉的手,在《紅樓夢》裏,書寫了這麼一副悲情篇章。
而林黛玉獲得的悲劇結局,又與西施類似。
兩千多年的時間沉澱,美麗的女性卻依然抗爭不了這仿佛枷鎖的世俗和社會,在一出出男人主導的利益博弈中,犧牲了自我,成全了對方。
一場飛蛾撲火的愛情
還叫做施夷光的浣紗女,可能永遠也想不到,當她遇見了年滿四十的範蠡,被這個男人的溫潤如玉知書達理征服後,交付出去的是整個青春和生命。
施夷光曾經以為,那個騎著白馬來到浣紗溪的,是王子。
於是她毫不猶豫,猶如飛蛾撲火一般的對他一見鍾情。
可是這個男人卻跟她一樣毫不猶豫,出賣了她的感情,也出賣了她的尊嚴。
施夷光太過單純。
她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除了愛情,對於男人來說更多的是國恨家仇,更多的是尊嚴。為了一個國家的尊嚴,男人們可以用自己的尊嚴,用自己心愛的人的尊嚴來交換。他們不在乎這個交換是否會讓人遍體鱗傷千瘡百孔。在他們看來,這多麼理所應當。
歌詞裏唱道:
浣紗清溪,
柔指纖細,
魚兒沉水為你迷 ,
吳王江山為你棄;
情係使命,
依然美麗,
歸來終究成眷屬 ,
江湖泛舟雙雙棲;
吳越故事如果沒有你,
曆史從此不會再傳奇……
這個單純的浣紗女,用飛蛾撲火的愛情,換得了千年的矚目。甚至吳越的故事中,若沒有她,就不再擁有傳奇。
隻是她是否真的樂意?
她的愛情,就像一場鬧劇,在一見鍾情的背後,被粉飾了無數的痛苦掙紮。
§§第二卷 戀愛就是要挑三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