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超越心理障礙,發展完善人格(3 / 3)

(5)森田療法。森田治療的理論認為,病人存在某種疑病的素質,總是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同時病人又知道自己的症狀是不正常的,力圖擺脫它,但又擺脫不掉,循環往複反而進一步造成心理衝突,形成惡性循環。如果讓病人在心理上“順其自然”,放棄對疾病的抗拒,中斷惡性循環,就可以使症狀減輕或消失。

森田治療通常分為4期:第1期為絕對臥床期,約4~7天:第2期為輕工作期,約7~ 14天;第3期為重工作期,約7~14天;第4期為複雜生活實踐期,約7~ 14天。治療期間要求病人書寫日記,醫生要對日記進行指導,幫助病人對自己的症狀“順其自然”,減少關注,從而使症狀逐漸消除。它適用於強迫症、恐怖症、焦慮症、神經衰弱症、疑病症,等等。

(6)催眠療法。催眠療法是通過環境和言語的暗示或使用藥物如2.5%硫噴妥鈉,使病人達到一定程度的催眠狀態,病人全身放鬆,再用言語暗示,或幫助病人把創傷的體驗回憶和發泄出來,以減輕其內部心理衝突,使症狀逐漸減弱。通過數次治療之後,病人的恐懼、焦慮以及緘默、抑製、遺忘等症狀即可消失。

(7)精神分析療法。傳統的精神分析法是讓病人“自由聯想”。近年來,主要是采用麵對麵的普通交談方式,讓病人充分表達潛意識中的意念或說出“靈魂深處”的想法,醫生經由分析來了解病人的各種欲望和動機,認識病人對挫折、衝突或應激的反應方式,並對病人進行解釋和幫助,經過長期的治療,調整病人的“內心世界”,消除各種情感糾葛,促進人格的成熟,提高對現實的適應能力。它適用於強迫症、癔症、恐怖症等。

就心理治療的方式而言,通常還可以分為個別心理治療、小組心理治療、集體心理治療、家庭心理治療,等等。

心理治療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助人自助”的工作,通常需要治療師具有很好的素質,閱曆廣博,經驗豐富,能夠靈活應用各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做到隨機應變,能夠根據現實環境和來訪者的實際情況,做出恰當、靈活的反應,建立良好而恰如其分的治療關係,使來訪者感受到安全、尊重、信任、自由的心理場效應,並通過谘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心理互動,促進來訪者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勇敢地麵對困難、超越障礙,實現新的成長。

二、發掘心智潛能,超越心理障礙,完善人格

(一)從錯誤信念的自我催眠中清醒

錯誤信念之一:“我有病,就不會快樂,也不可能有新的發展,獲得新的成就。”

錯誤信念之二:“我不正常,就不可能跟其他人一樣……”

錯誤信念之三:“我很特別,我就與眾不同……”

錯誤信念之四:“我在許多方麵都不如他人,好像跟別人比,我每樣都差,我是一個沒用的人。”

錯誤信念之五:“幾次考試都失敗了……我的學習真差……我是不是沒有這方麵的能力?”等。

這是我們許多同學在遭遇各種難以克服的困難或失敗打擊時,常常在對事情的歸因分析時,對自己所作的否定性的評價。這種不合理的自我否定性評價,不僅加重了個體的內疚、自責等負性情緒,而且加深了個體的消極的“自我意象”,削弱了個體的自尊、自信。這些錯誤的觀念會影響個體的心理行為反應,就像被催眠的人因相信催眠師的話而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方式一樣。個體因受自我消極的否定性的自我暗示,並在心理行為方麵表現出與自己內心的消極“自我意象”一致的外顯方式。由於自己的否定信念而把自我真實的感覺封閉起來,阻塞了它的發揮,使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行為的調控及與現實環境的協調能力減弱。

小強被同學“拐騙”到學校的心理谘詢窒,是因為他拒絕老師的教導而強烈要求退學的行為所引起的。小強是他中學所在城市的“高考狀元”,但是,當他高高興興地來到大學學習後,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往,發現自己“好像”許多方麵都不行了,原來自己感覺最在行的某些課程現在學起來也有點吃力,考上大學的喜悅漸漸被煩悶所替代,再加上到新的環境,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行為方式都“好像”與寢室的其他同學不一樣。而最令人不舒服的是:寢室裏有一個能說會道外號“全球通”的家夥,整天高談闊論、自命不凡,經常在小強講話時不耐煩地打斷並打著拖腔說:“怎麼這樣說呢?聽起來好怪喲!…‘這點都不知道,你還讀大學?哼哼!”,“你腦子沒病吧?”……這些話同時也引起其他同學的一陣哄笑,慢慢地小強不想在寢室裏與人講話,不願在寢室裏呆。上課也不想去了,從剛開始時的“好像”昕不懂,但我自己可以在下麵看,不去上課也可以,到後來自己也看不懂,問同學又怕被人笑話。而且,坐在圖書館上自習的時候,一拿著書就心慌,越心慌就越看不懂,再看看其他同學,“好像”他們都看得很認真,似乎他們能把書上的每一個問題都搞得很清楚。“我怎麼這樣笨呢?……”“我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小強越想越覺得頭暈,“好像有點頭痛……是那兒痛呢?左邊?還是右邊?頭頂?腦後?……好像整個腦袋都在痛!”不想不痛,越想越痛,“我的腦子真有病了!”小強相信自己生病了,沒法學習了,每天晚睡晚起,盡量避開與同學接觸,吃了飯就毫無目標地四處閑逛,盡量不去想學習的事和班級、寢室的同學關係,因為一想到這些心理就感到不舒服,頭就開始隱隱作痛,“病”又發作了。但是,不管怎樣,每天都還是要在寢室遇到同學。偶爾,他們也會主動問起他的學習和生活方麵的事,同學的關心也會引起小強的心事:“考上大學不容易……然而,自己得了這種病,無法學習……每天這樣混日子,真對不起父母……”。雖然有人看到小強無所事事很悠閑,但他的內心很焦急,自己感到“病”在一天天地加重……

小強在心理谘詢室坐了2小時後回去,不久,他的老師打電話說:“心理谘詢還真有效,這孩子現在已經開始學習了。”經過幾次心理谘詢,小強對自己的問題有了新認識,認識到自己所謂的“病”隻是因自己受他人和自己的消極的否定性觀念影響,沒有對這些觀點做客觀地、現實性地分析、驗證,毫無批判地接受了,並把這些否定的信念表現在自己的心理行為上,使自己“感覺”越來越像有病。當小強認識到這一點時,也自我解嘲地笑著說:“回想這一兩個月裏自己的行為,還真有點像……一想到自己有病,好像頭就開始痛了,比如,有時打籃球打得正好,一想到自己的病,就再也沒勁了……”“你越是關注,你的病就會越嚴重,不關注時,反而沒有病,這就是神經症的特點,你的身體本身並沒有病,隻是你的‘有病’的錯誤觀念讓你‘感覺’到的。隻要消除這些錯誤觀念或者用其他積極的信念來替代,你就不會再受它催眠了!”接下來,小強與老師一起探討學習方法、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麵的問題,並製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和心理谘詢的契約。經過三次心理谘詢和四次追蹤訪談,小強很快就把自己的興趣、注意力轉到現實目標上。通過幾次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增強了他的自信心,特別是有幾次他自己認為很難、覺得沒把握及格的考試都考得很好(遠遠超過了那些“高才生”),一躍位居全班前列的時候,小強早忘了“自己是有病的人”。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自己的一些觀念,或者是因為從別人那裏不加批判地接受一些觀點,或者是不斷向自己重複,努力使自己相信某種觀念是真實的,從而在自己的心理行為中表現出來,就像一個被催眠的人,相信催眠師的話是真的而在心理行為中表現出來一樣。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以這樣的試驗來證明:積極的心理暗示,能促進個體的發展。同樣,否定的觀念也能在我們的心理行為中產生影響,並阻礙個體的正常發展,他的作用如同一個職業催眠術專家強加給被催眠者心中的否定觀念的作用完全一樣。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博士在小時候有過一次體驗,可以說明信念對行為與能力有強大的影響。他剛開始上學時算術很糟糕,老師深信他“數學腦子遲鈍”,就把這一“事實”告訴家長,讓他們不要對兒子期望過高。他的父母也信以為真。阿德勒被動地接受了他們對自己的評價,而且他的算術成績似乎也證明他們是對的。但是有一天,他心裏閃過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忽然解出了老師在黑板上出的一道其他人都不能解答的難題。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對老師說了,老師和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於是他憤憤不平地幾步跨到黑板前麵把問題解了出來,使在場的人目瞪口呆。通過這件事他認識到自己可以學好算術,對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後來成為一個數學成績出類拔萃的學生。

對自己有消極否定觀念的人,他們自己給自己施行了催眠術,使自己相信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但又為自己的這些感覺、體驗而煩惱。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認為:神經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隻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製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

哈利?格萊森博士和列奧那多.B.奧林格博士對美國心理協會說,他們在45位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身上做過這種試驗:有些精神病人,隻要想像他們自己是正常人,就可能改變他們的處境,也許能縮短他們的住院期限。

首先對病人進行例行的一般的性格檢測,然後語氣平淡地請他們再做一次同樣的檢測,要求他們把自己看作是“醫院外麵一個典型的正常人”那樣來回答問題。

據這兩位心理學家說,四分之三的病人在後一次檢測中都有了轉變,而且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甚至有些變化是戲劇性的。

為了讓這些病人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典型的正常人”那樣對問題做出回答,他們必須想像出一個典型的正常人會有什麼表現,他們必須想像自己擔任正常人的角色。這本身就足以使他們開始在動作上和感情上像一個正常人。

因此,消除錯誤信念對自己的束縛,形成良好的“自我圖像”,增強自信、自尊,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

(二)積極發揮理性思維的力量

一個孩子成長為健壯、快樂、適應生活的成年人,並不是因為有人教他去愛,而是因為在生活的過程中他體驗到了愛。我們現在的自信和穩定狀態,並不是我們動腦筋學習的結果,而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體驗的結果。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曾經曆過許多挫折、失敗、悲傷等痛苦體驗,我們的錯誤、過失、失敗甚至屈辱,都是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曆的東西。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體驗的過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學習,就是嚐試錯誤,是在試錯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失敗、錯誤,它們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隻要它們完成了任務,就應該被拋在腦後。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從錯誤中獲得的經驗,而不是錯誤本身。

如果我們有意識地沉溺於錯誤之中,甚至因為它們而產生負罪感,時常責備自己,那麼錯誤和失敗就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一種“目標”,有意識地盤踞在想像之中。一個人最可悲的事莫過於死死糾纏在往日的幻想之中,不斷地譴責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不斷地詛咒自己過去的罪惡。

責備自己過去的過失和錯誤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使你想改變的行為延續下去。如果我們一味地糾纏在過去的錯誤上,並且愚蠢地得出結論說:“我昨天失敗了,因此今天必然也要失敗。”那麼,過去造成的錯誤就會對目前的行為產生惡劣的影響。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在現實中存在著兩種精神係統,並稱之為第一過程與第二過程。它們的特點與表現都極為不同,第一過程是非理性的、原始的、沒有時間概念的、混亂的、情感的、符合本我的潛意識過程,第二過程是成熟的、邏輯而有序的、理性的、符合自我的、注重現實性思維的意識過程。不過,這並不證明潛意識的反應模式本身有重複和延續的力量,也不是說我們非要把過去的失敗記憶“徹底根除”以後,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根源是我們的意識——思維的心理,而不是我們的“潛意識”。因為我們所下的結論和選擇我們注意的“目標意象”是取決於我們個性的思維部分。我們改變主意,停止給“過去”輸入能量的那一瞬間,過去及其錯誤就失去了控製我們的力量。因為你的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絕對不是人為的,它像機器一樣運轉,本身沒有“意誌”。它總是根據你對環境所抱的信念和相關的解釋做出適當的反應。它總是設法給你適當的感覺,達到你有意識地決定的目標。它僅僅根據你以觀念、信仰、解釋、意見等形式給它輸入的數據進行運轉。你的“潛意識”的機器的“控製按鈕”正是“有意識的思維”。因而,隻有通過有意識的理性思維,才能使自動反應模式得到改變。因為人的理性思維具有以下功能:①檢查和分析輸入的信息,接受真實的信息,排斥不真實的信息。②了解真相,形成正確的評價、估計和意見。③形成符合邏輯的、正確的結論。④決定你要做的事,選擇你希望達到的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上,而不是關注你所不希望做的事。⑤特別注意你手頭的工作,注意你正在做的事和你身邊發生的事,使你的感官收到的信息,能夠讓你的自動機製及時參考你的環境,做出自然的反應。在棒球術語中,這就叫“眼睛緊盯著球”。

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自認為有多大的失敗,你本身仍然具有很大的才能和力量去做使自己快樂而成功的事。隻要你能積極發揮理性思維的功能和力量,你就能從“我不能”、“我不配”和“我不應該得到”等自我限製的觀念所施行的催眠中清醒過來,可以做你從來不敢夢想的事。

1.檢查和重新評價你的信念

行為和感覺都起因於信念,你的與現實環境不協調的行為方式和不良感覺跟你的消極信念有關,挖掘一下在你的否定性表現背後存在的對自己、對外界或對其他人的信念。在你的生活裏,是不是“總要發生某種事情”使你錯過唾手可得的成功機遇?也許你私下裏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成功或者不應該得到成功。你是否希望做某件事,希望通過這種途徑表現自己,卻又感覺“我做不了”,因而畏縮不前?問一問你自己,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我認為我做不到?”你是否不習慣與周圍的人進行交往?也許你認為自己比別人低下,或者其他人都對你抱有敵意?再問一問自己:“這個信念是以事實為根據,還是以一個假設或者一個錯誤結論為根據?”你是否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裏也會毫無來由地感到焦慮和恐懼?也許你相信你所生存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敵意、缺乏友善、危機四伏的地方,或者是你“應該受到懲罰”。然後問問自己下麵幾個問題:

①這一信念是否有合理的原因?

②這一信念是否導致我犯錯誤?

③別人在同樣情況下是否同我的結論相同?

④如果沒有理由相信它,我為什麼還要繼續這樣做,這樣感覺?

2.激發起強烈的“改變”欲望

你是否發現自己欺騙了自己,貶低了自己——不是因為某一個“事實”,而僅僅是因為某一種愚蠢的信念?如果真是這樣,就要努力喚起輕蔑甚至憤怒之情。輕蔑和憤怒有時候也可以解除錯誤觀念的束縛。一位老農夫講到他在一天之內徹底戒煙的事:那一天,他把煙草忘在家裏,回家去取要走兩英裏,在回家路上他“看出”自己屈辱地被一種習慣“支使”著。他不禁勃然大怒,轉過身又朝田野走去。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抽過煙。

另外,你想要衝破一些否定的消極信念,你可以想像自己所期望變成的樣子或者會得到什麼,暫時假定這些是可以實現的,喚起一股強烈的欲望和熱情。在心裏不斷地想著這些事情,你就容易產生“良好的情緒”。你不斷地想像和思索一個你希望出現的結局,也可以使他的可能越來越真實,於是相應的情緒一熱情、歡樂、鼓舞、幸福等,也會自動地產生,調動你的感情或者深切的感受,你的新思想和觀念就會把舊的否定信念消除出去。

B.羅素在《爭取幸福》一書中說過:“我並不是生下來就幸福的人。小時候,我喜歡的聖歌是‘厭倦了塵世,背負著我的罪惡受苦……’青年時代,我厭惡生活,幾近自殺的邊緣。不過,我學習數學的欲望克服了自殺的念頭。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相反了。我熱愛生活,簡直可以說,每過一年我對生活就更多一層愛戀……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對自己的過去的過分關注越來越少。漸漸地,我學會了對我自己和自己的缺點無動於衷,開始把注意力日益集中在外在事物上,注意世界上的各種情況,各種知識,以及我所關心的那些人和事。”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觀念和意象是扭曲的和不現實的,那麼,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也會隨之變得不恰當。因此,我們必須運用相應的正確的方法來糾正、調節這些不合理的觀念,使自己從其中擺脫出來。對如何運用理性思維改變以錯誤信念為基礎的那些自動反應模式,羅素的經驗是:“運用正確的技巧來改變潛意識的幼稚暗示,甚至改變潛意識的內涵,都是完全可能的事。當你因為某種行為感到懊喪,而理智告訴你那並非是邪惡時,檢查一下懊喪情緒的起因,詳細地向自己說明這些起因的荒謬之處。讓你的意識信念充滿活力,強調這種信念對你的潛意識有強烈的印象,足以抗衡在你孩提時代由你的保姆或母親給你造成的印象……不要滿足於理性時刻和非理性時刻的交替。要細致審查這種非理性,同時下決心對它予以藐視,不允許它來主宰你。隻要它把愚昧的思想和情感強加與你的意誌,就把它們連根拔起來,清除掉……獲得一種理性的信念之後,就需要仔細研究它,了解它的後果,在你的內心查一查是否有同它不一致的其他信念……我的意識是,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理性信念有足夠的重視,不允許相對立的非理性信念不受約束地產生或者支配自己,不管這種信念是什麼。這實際上需要自己在有可能產生幼稚想法的時候用理性約束自己。隻要這種理性表現足夠有力的話,它就很快能發揮作用。”

(三)建構良好的自我圖像

1.自我意象的功能

20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發現是“自我意象”。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幅心理藍圖或者說自己的肖像。“自我意象”就是“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觀念,它建立在我們的自我信念之上。但是,絕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我們的屈辱與勝利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特別是根據我們早年生活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根據這一切,我們在心裏造成了一個“自我”(或者一幅自我的肖像)。就我們自己來說,一旦某種與自己有關的思想或信念進入這幅肖像,它就會變成“真實的”。我們不會去懷疑它的可靠性,隻會根據它去活動,好像它的確是真實的一樣。心理的圖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把新的優點和方法“付諸實踐”,而這是其他任何方法都辦不到的。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研究自我意象心理學的開創者,他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係”,思想與思想之間必須一致。同這個體係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而與這個體係一致的思想則被采納。這套思想的中心一也就是它的基石——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或者他的自我觀念。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或者一個基礎,人的全部個性、行為甚至環境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舉例來說:一個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的學生或者“算術上不開竅”的學生,就總會在自己的成績單上找到證據。這些學生的問題不在於他們遲鈍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於他們的自我想像不恰當。他們“確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不是說“我考試失敗了”,而是認為“我是個失敗者”;不是說“我這門不及格”,而是說“我是個不及格的學生”。人的所有行為、感情、舉止甚至才能,都是與自我意象相一致的。

“自我意象”是人的個性形成和行為發展的關鍵,改變自我意象就能改變人的個性和行為,而且“自我意象”決定了個人成就的界限,它決定你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擴展自我意象,你就能擴展自己的“潛在領域”。發展適當的自我意象能使個人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華,並最終使失敗轉變為成功。

2.構建積極的自我意象

雖然自我意象的建立絕大部分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成功與失敗、我們的屈辱與勝利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特別是根據我們早年生活的經驗等得來的。但是,隨著我們生活經曆和獲得的知識的增加,特別是隨著我們的理性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們可以不斷地更新和改變自我意象,並通過努力探索來形成、完善自己的積極的自我意象。

(1)從自己的成功經驗中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象

改變你的自我意象並不意味著改變你的自我或者改善你自己,而是改變你對這個自我的心理圖像的評價、觀念和認識,發展一個與現實相聯係的適當的自我意象。要達到這一點,你應當真誠地麵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既承認優點也認同缺點,並將它們對你的影響做恰當的評估,根據你的目標來做選擇,揚長避短;從自己過去的成功的經驗中,不斷地體驗自己的積極的自我形象,提高對自我意象的積極評價。

(2)從他人的成功的經驗中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象

愛默生說過:“人人都有一顆同樣的心。”他把我們每個人的心比喻為汪洋大海中不同的水域,人類“儲藏信息”並不局限於自己過去的經驗和所見所聞,人們可以通過相互的移情體驗、觀察學習、替代強化作用,從認同他人的成功經驗中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具體方法是:

①你應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個與你比較接近的榜樣。在人類文明的曆史長河裏有各種各樣的成功人士,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也有各種各樣的成功事例,隻要你願意學習和尋找,就會發現你真正的學習榜樣目標。

②根據你所選擇的榜樣與你自己的人生目標,製定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

③對每一個想達成的目標,選擇相應的成功經驗並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根據“目標一手段”或“問題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作具體的想像。比如,什麼樣的條件,使用什麼方法,如何運用那些內在和外在的資源,需要多長的時間,可能遇到的困難,可以借助哪些自己的或他人的努力來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獲得成功時的積極愉快感覺等。當你在做這些“成功”的想像的時候,你的神經係統和大腦內部會發生變化,你的大腦皮質將記下新的印象和神經聯係方式。實驗和臨床心理分析學家明確無誤地證明:人的神經係統無法區分“實際的”經驗和生動而詳細的想像性經驗,而這些神經反應模式將在我們的行動中自動地發揮作用,使我們對目前的工作產生自信。

④不斷的自我激勵。成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達成係列目標的過程,當達到我們預定的小目標時,應當給自己適當的獎勵和鼓勵,或者通過與自己選擇的榜樣的相應行為比較來激勵自己的信心。

《聖經》上說:“一個人就是他內心所想的。”當我們的內心能真正體驗到幸福、成功、寧靜或者心目中的崇高目標時,一種內在的積極力量,會激發我們創造性地表現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而不是把自我隱藏起來或遮掩起來。同時,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展越好時,我們的自我意象也就更積極。(四)養成快樂的習慣

什麼是快樂?約翰.A.辛德勒博士給快樂下的定義是:“我們的思想處於愉悅時刻的一種心理狀態。”快樂取決於我們自身的認識和感受,它本來就出自人的心靈和身體組織。我們快樂的時候,可以想得更好、幹得更好、感覺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甚至肉體感覺都變得更靈敏。

辛德勒博士說:不快樂是一切精神疾病的唯一原因,“疾病( disease)”一詞意味著一種不快樂的狀態-dis,不;ease,安樂、舒適、輕鬆、自在。而快樂則是治療這些疾病的唯一藥方。

俄國心理學家K.柯克契耶夫試驗過人在快樂與不快樂的思維中的狀況。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都更靈敏,觸覺也更細微。威廉?貝特斯證明:人進入快樂的思維或看到愉快的景象,視力立即得到改進。瑪格麗特?柯貝特發現:人在快樂的思維中記憶大大增強,心情也很放鬆。精神醫學證明:在快樂的時候,我們的胃、肝、心髒和所有的內髒會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幾千年前,賢明的老所羅門王有一句格言:“快樂的心有如一劑良藥。”快樂不僅可以維護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富有創造性、變得更美好。

心理學家M.N.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人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通過積極的思想觀念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快樂模式,並把自己的快樂的行為方式自動地運用於日常生活。換句話說,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心理習慣。

如何培養和發展快樂的心理習慣呢?

(1)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積極的對人對事的態度和思維觀念。銘記以下格言:

每個人身上都有他(她)所需要的一切。

每個人都可以把他(她)所做的事做得最好。

每一種行為都有一種積極的意圖。

隻有在找到更好的行為方式後,一種消極的行為才能被放棄。

沒有錯誤,隻有結果。

我們自己對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負責。

每一種缺點都蘊涵著一種優點。

在每種場合下都至少存在三種可能,如果人在一件事中隻有一種選擇,他就會無所適從,而且身處逆境。

挑戰令人快樂。

惱怒意味著自身能力的枯竭,但也提供了學習的良機。

任何一天都有好與壞一沒有哪一天、哪種環境是百分之百的“好”。這個世界上和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因素和“事實”,它們不是體現出一種悲觀、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種樂觀、快活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選擇、注意和決定的問題,而不是思想上的誠實和不誠實的問題,好與壞同樣“真實”。問題僅僅在於我們主要注意哪一方麵,我們的思想集中在哪一方麵。擁有積極的觀念,我們看問題朝向積極的方麵,關注事情的好的方麵,獲得更多的積極愉快的體驗,我們就感受到快樂、擁有快樂,你就會幹得好,就會更成功、更健康,對別人也就更仁慈,擁有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和愉悅的人際環境,更有利於你保持快樂。

(2)養成勇往直前、積極地麵對艱難困苦的習慣。

人是一個追求目標的生物,隻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而然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而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征兆。托馬斯-A.愛迪生有一間價值幾百萬的實驗室被大火燒了,有人問:“你該怎麼辦?”“我們明天就開始重建”愛迪生回答。他的積極麵對困難的進取態度,使他不因自己的損失而感到不幸。心理學家H-L.霍林沃茲說過,快樂需要有困難來襯托,同時需要有克服困難的行動和麵對困難的心理準備。

“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完全歸結於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威廉?詹姆斯說,“受害者的內在態度隻要從恐懼轉為奮鬥,壞事就往往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嚐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意麵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和采取積極的行動去戰勝它時,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這一株美麗的花就是成功所賜予的快樂。”

當我們在勇敢地麵對艱難困苦而獲得成功和快樂的時候,我們應當像鬆鼠采集栗子一樣,將快樂和勝利的時刻積存在自己的記憶裏,再遇到危機時刻,就可以利用這些記憶來激勵自己,並自動地運用這些積極的方式去處理困難,獲取新的成功和更大的快樂。慢慢地我們就會養成一種臨事不驚、處之泰然的沉穩而積極的樂觀態度。

情緒穩定而愉快、少憂慮和少緊張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也是良好個性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