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開化:由蒙昧走向文明(5)(2 / 3)

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大國爭霸,戰爭不斷,但吳國地處東南角落,周圍又有很多緩衝的小國,幾個爭霸的大國鞭長莫及,所以吳國可以免於戰火而安於發展。吳國在這個時候可以稱得上是東南一方土地上的強國,“所謂不知者不畏”,在沒有與中原各國交流的情況下,吳國並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所以在春秋早期,吳國甚至敢藐視齊桓公的霸權而不去朝見。即使是在臣屬於楚國的那段時間,楚國對吳國的管理也並沒有那麼嚴格,吳臣於楚更多是形式上的,而沒有什麼實際的損失。如此看來,自泰伯、仲庸至吳王闔閭以前,吳國經曆了五百多年的長治久安,這段時間的積澱,為後來吳國稱霸奠定了基礎。

直到壽夢在位的時候吳國才開始使用文字,壽夢以前,吳國的情況並沒有多少史料記載。有關於早期吳國的一些情況隻能通過考古發掘來了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對吳國地域內的遺址和墓葬進行了一係列考古發掘。1970—1980年間,分別從江蘇省的吳縣洞庭西山、溧水縣、消夏灣、丹徒縣、丹陽縣、昆山盛莊、南京市等二十餘個地區挖掘出屬於西周時期的農業工具十餘種。這其中包括破土、翻土所用的犁、鍤,中耕除草時所用的鏟、鋤、耨,以及收獲糧食時用的鐮和銍等。這些農用器具有的是石器,有的是蚌器,也有很多青銅器。一般大型農具,例如犁,以石器居多,而精細工具,如鋤、鏟則以蚌器和青銅器為主。這些發現反映了在闔閭即位以前,吳國已經有了一套完整而係統的農業生產體係,並且擁有了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及理念。

此外,從墓葬的隨葬品中也證實了當時吳國的經濟情況。1977年考古學家在江蘇句容浮山果園挖掘時,發現了一些器皿內有食物腐爛的痕跡以及獸類的殘骨。同年,南京博物館在金壇鱉墩一號墓葬中發現了52件隨葬器物,其中有大壇10隻,罐11隻,這兩種器物都是用來盛放隨葬糧食的,就它們的體積推算,這一死者隨葬的糧食多達五六百斤。類似的發現數不勝數,這些足以說明當時吳國在經濟上是十分富裕的,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的口糧,就連隨葬的食物都有如此大的數量。

另外,在出土的陪葬品中還有大量的青銅酒器,其中包括尊、觥、爵、罍等,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吳國以糧食釀酒的風氣很興盛。酒在商周時期還是屬於奢侈品的範疇,是屬於貴族階層的飲料。能夠有多餘的糧食釀酒,這同樣也證明了吳國糧食的豐盛,以及人們在精神娛樂方麵的追求。

除了農業發達,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已經相當發達。除了剛才提到的青銅農具、酒具外,在吳國地域出土的大量兵器當中更能看出這一點。吳國的青銅兵器至今為止已發現的有七大類,分別是戈、矛、鉞、戟、劍、鏃和異形兵器。而在這些兵器大類當中,款式、精致度和鋒利度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僅戈這一種兵器,自吳國早期到闔閭之前,經過不斷改良、升級的款式就有二十餘種,而矛的款式更加誇張,有近五十款。同一種類型的兵器擁有如此多的款式,這主要由兩個方麵的原因造成:第一,產地眾多,這些不同款式的兵器是從不同的地方生產出來的;第二,武器的設計不斷更新換代,以新式設計淘汰舊式的設計,以增加武器的實用性。而武器的改良也同樣說明了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因為技術越發達,所能鑄造出的武器就越鋒利,形態越貼近設計。另外根據很多文獻的記載,吳國的青銅冶煉技術不僅限於生產常規兵器,關於吳國絕世寶劍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專諸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季劄掛劍徐君墓、歐冶子冶煉五把絕世神劍以及闔閭塚隨葬三千寶劍等故事無不說明了當時吳國青銅冶煉技術的高超與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