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過程很有意思,雙方第一次交鋒的時候,楚軍指揮司馬子魚便戰死沙場,不想將士們竟然因為主帥戰死而變得奮勇無比,一鼓作氣擊敗了吳國水軍,並且俘獲了公子光所乘坐的吳軍指揮艦“艅艎號”。公子光率部隊順江而下,在下遊紮了營寨。在主帥陣亡的情況下擊敗吳軍,這大大增強了楚軍的士氣。楚國人知道吳軍丟掉了主帥戰船絕不會善罷甘休,於是有位軍官提議以“艅艎號”為引,在四周布下埋伏,等待吳軍自投羅網。而公子光方麵則與謀士被離定下一計,派三名留有長頭發的吳國士兵假扮成楚國士兵,混入楚軍大營。到夜半時分,以三聲“皇”為暗號,命三人在埋伏的楚國士兵中暴起殺人,而吳軍大部隊趁勢偷襲。這裏我們要注意一個細節,吳國人的打扮是“斷發文身”的,盡管在壽夢時期就向中原學習文化,但這一習俗至此時也沒有改變。而楚軍是蓄發長辮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執行這一任務還是相當有難度的,因為要找三個留著長頭發的吳國士兵並不容易。
春秋時期各國的戰爭還是君子之戰,不怎麼講究兵法,像公子光的這種計策楚國人不可能識破。結果到了夜半時分,楚國陣營當中的三個士兵突然暴走,亂砍亂殺,這令楚軍大營立馬亂成了一團。在那個信奉鬼神的年代,不明所以的楚國士兵還以為這幾個兄弟被鬼神附了體,嚇得紛紛扔掉手中的兵器胡亂躲藏。本來準備伏擊吳軍的楚軍此時卻在自己的營地裏亂成了一團。外圍的吳軍一哄而上,順利地殲滅了楚軍,奪回了“艅艎號”指揮艦。
回國以後,公子光憑借著這一次反敗為勝的赫赫戰功,在吳國樹立了威望。而吳王僚發現公子光的戰鬥天賦果然不一般後,一方麵對公子光的戒備之心更甚,另一方麵利用他的天賦經常派公子光率軍出去打仗。說來也奇,命硬的公子光從未在戰場上失過手,反而越打越順手,越打越得軍心。在這個過程中,公子光對吳王僚也是越來越不滿,他是自壽夢以來第一個自己不打仗而讓臣子替自己賣命的君王,這不符合吳國的傳統。公子光十分想推翻吳王僚,自立為王,但以當時的情況,如此操作的唯一可能性便是暗殺掉吳王僚。
暗殺吳王僚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吳王僚精心的防備幾乎是毫無破綻,公子光不可能輕易得手。公子光雖然食客眾多,但若真要派去行刺吳王僚,恐怕沒有一人能夠勝任。謀士被離在長岸之戰以後也被吳王僚調到了自己的帳下,這令公子光失去了一條得力的臂膀。此時的公子光隻能選擇忍耐和等待,忍耐吳王僚的所作所為,忍耐著命運對自己的考驗,等待著合適的人、合適的時機出現。在忍耐與等待中,公子光當然也並沒有閑著,他繼續通過努力贏得更多的戰爭,從而提升自己的威望,爭取吳國內部更多的人支持自己,這樣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自己可以順利地接過吳王寶座。
那一天終將到來,公子光成功地奪得王位後便將自己的這個名字從曆史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吳王闔閭的稱號。
六、偏安一隅:半個世紀的文明積澱
從壽夢到姬僚,雖然經過了三代人、五位君王的努力,吳國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但始終無法與傳統強國比擬。至吳王僚時期,即便吳國在軍事方麵已經很強大了,但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吳國也不可能向齊國、晉國這樣遠隔千裏的國家發兵。後來吳王闔閭繼位之後,經曆了闔閭與夫差兩代人的努力,吳國滅楚、滅越,北上伐齊,與晉分庭抗禮並成為霸主,這是吳國一個新的紀元。因此,在這一章結束以前,我們需要首先總結一下吳王闔閭繼位以前吳國在各個方麵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果。
早在泰伯、仲庸在吳地建國以前,該地區就已經步入了青銅時代,社會生產力較石器時代有了較高的提升。泰伯、仲庸又為吳地帶來了周朝先進的生產經驗,例如家禽的養殖技術,農業種植技術,開挖溝渠、運河等水利技術,這進一步促進了吳地生產力的發展。另外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和人民安全,相傳泰伯還在梅裏建造了城邦。根據《吳越春秋·吳泰伯傳》的記載,這座城的周長為三裏二百步,外郭三十餘裏,人民皆耕田在其中。如果此記載可信,那麼如此規模的城邦在當時的年代確是難能可貴的,可見其生產技術的先進程度。梅裏這座城是吳國最早建立政權時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這為吳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