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應急預案的核心要素(3 / 3)

(3)預案啟動條件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要考慮公共事件管理過程中對於各種資源的需求量與完成救災工作任務間的合理配比。廣義上講,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有形資源和組織領導、社會凝聚力等無形資源。資源的多寡與預案的啟動相互聯動,在確定預案啟動條件時應充分考慮,特別對於自然災害類公共事件。

在處置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應急救援的事態監測。包括指定的監測組織對大氣、土壤、水和食物等樣品采集和被汙染狀況測定和對風險的全麵評估,監測和分析事故造成的危害性質及程度,以便升高或降低應急警報級別及采取相應對策評估。

(2)應急救援的人員疏散與安置。應使所有公眾熟悉報警係統、集合點、逃生線路、避難所及總體疏散程序,準確地估計事故影響範圍、人員影響區域以便組織疏散、撤離,積極搜尋、營救受傷及受困、失蹤人員,建立現場毒物泄漏時人員的避難所;疏散區域、距離、路線、運輸工具及回遷程序,臨時生活的保障等。

(3)警戒與治安是為保障現場救援工作順利開展。救援現場要有警戒線(區域)設定,執行事故現場警戒和交通管製程序,保障救援隊伍、物資供應、人員疏散的交通暢通和事故發生前後的警戒開始與撤銷的批準程序。

(4)應急救援中的醫療與衛生服務,由專業和接受過急救和心髒複蘇培訓的人員,事先組成醫療救援小組,在當地衛生部門的配合下,及時地提供應急需要的醫療設備和急救藥品。

(三)指揮與協調

現場指揮與控製要以事故發生後確保公眾安全為主要目標。按照應急預案的響應程序指揮、協調救援行動,合理使用應急資源,使事故迅速得到有效控製。需要市應急委員會處置的突發公共事件,由市相關應急指揮部或市應急委員會派出的工作組統一指揮或指導有關地區、部門開展處置工作。

應急救援行動的原則應是優先確保公眾和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嚴禁冒險指揮,防止造成次生災害。

事發地人民政府、單位、部門負責成立現場應急指揮機構,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部的指揮或指導下,負責現場的應急處置工作。

需要多個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處置的突發公共事件,由該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業務主管部門牽頭,其他部門予以協助。

(四)應急結束

明確應急結束的標準。緊急狀態終止的決定以及決定的宣布、公布應由有關機關依據法定程序進行辦理。

七、後期處置

(一)善後處置

善後處置工作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由相關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安排相關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損害進行核定,及時收集、清理和處理汙染物,對事件情況、人員補償、征用物資補償、重建能力、可利用資源等做出評估,製定補償標準和事後恢複計劃,並迅速實施。

(二)社會救助

接到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或發生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後,民政部門應會同相關部門,迅速引導群眾轉移,安置到指定場所,及時組織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調撥,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民政部門應組織力量,對損失情況進行評估,並逐戶核實等級,登記造冊,並組織實施救助工作。

各級接受救災捐贈部門應立即開通24小時捐贈熱線,啟動社會募捐機製,動員社會各界提供援助。接受捐贈款物堅持“專款專用、尊重捐贈者意願”的原則,按照規定程序安排使用。同時,各級民政部門要進一步推動接受捐贈工作的製度化和經常化,為災後社會救助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充實的物資和資金保障。

紅十字會、慈善協會等社會公益性組織應在各自工作條例規定的範圍內開展互助互濟和經常性救災捐贈活動。加強與國際紅十字會等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吸納國際捐贈的救助款物。

(三)保險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保險機構應立即趕赴現場開展保險受理、賠付工作。

(四)調查和總結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適時成立事件原因調查小組,組織專家調查和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趨勢,預測事故後果,並將結果報上級部門。與此同時,應組織有關專家顧問成立事故處置調查小組,對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麵客觀的評估,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評估報告報送市應急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根據以上報告,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改進工作的要求和建議。

八、法律責任

本部分包括應急處置過程中所涉及的部門、個人,在沒有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工作時所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應該盡可能的列舉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相應的法律責任。

九、附則

內容包括本應急方案生效時間,解釋權限及其他。

案例

延邊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當地政府啟動應急預案應對

2006年2月13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延吉、龍井、圖門、和龍、汪清、安圖6縣市部分地區發生居民一氧化碳嚴重中毒(煤氣中毒),3天內共有277人出現中毒症狀,15人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首先出現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延吉市。從13日傍晚開始,這裏天氣異常變暖,氣壓變低,形成230米厚的逆溫層,正趕上當天幾乎沒有風,空氣流通不暢,導致6縣市出現大麵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盆地地形容易導致低氣壓、無風的天氣,一氧化碳中毒個案每年都有發生,但在短時間內,病例急劇增多,病亡如此集中,顯然是一次始料不及的突發公共事件。事發後,吉林省衛生廳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抽調省級專家奔赴延邊,指導當地衛生部門組織開展醫療救治工作。延邊州啟動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開辟救助綠色通道,實施110和120聯動,對中毒者全力以赴展開救治工作,確保中毒患者的生命安全。

12月13日晚,州衛生局立刻向州委、州政府做了彙報。州委、州政府隨即以“兩辦”名義下發了《關於防止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一事件,以高度的責任感抓好這項工作,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認真組織調查,分類分析,把問題搞清,並研究預防措施,製定應急預案。要派出精幹力量作好救護工作,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短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傳播渠道,盡快向居民發出預警通報,提醒做好防範工作。隨時掌握整個中毒情況,氣象等部門作好預警工作。抓好信息反饋,及時通報。加強領導分工負責,真正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組織鄉鎮、街道、社區、派出所等工作人員,對平房區、棚戶區以及火炕樓居民實行逐戶走訪,入戶提醒,對出現疑似中毒現象的居民,組織及時就診。

延吉市委書記和市長親自帶隊,深入平房區挨家挨戶提醒居民睡覺時熄滅煤煙並作好通風工作。所有的社區和村屯都把預防和救治工作做到每一戶人家,並連夜趕製預防宣傳手冊準備今日發放到戶。市委、市政府責成衛生部門開辟綠色通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全力救治。圖門市委市政府在媒體上滾動發布預防一氧化碳知識,作到家喻戶曉。龍井、和龍、安圖、汪清等地也積極采取措施作好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