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危機包括由於戰爭、政變以及其他政治原因引發的政府信譽危機、外交危機、國家安全危機以及社會騷亂、國際恐怖主義等等。這類危機會直接危及到社會的安定和國家政權的穩定,影響巨大。
(二)公共危機的特點
1.公共危機具有普遍存在性。在現代社會中,公共風險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公共危機具有普遍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如,金融風險廣泛存在於現代社會各國的開放經濟中,幾乎所有實行開放政策的國家與地區都曾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據統計,從1980年到1996年,共有133個國家發生過銀行部門的嚴重危機或問題。
2.公共危機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由於各種公共風險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或然性,往往不易發覺或被隱匿而被推遲和掩蓋。比如信用循環性、金融機構的創造信用功能、利益誘導機製和非經濟因素,使得金融風險的顯露和釋放更為複雜,往往不能察覺或發現過晚。由於公共風險的這種隱蔽性和不確定性,導致公共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強的特點。公共危機是突發的偶然事件,其發生時間難以預測,過程難以控製,結果難以估量。
3.公共危機具有高頻發性。公共危機的出現頻率在不斷提高。近20年來,各種國際間、地區間的危機從來沒有間斷過:1974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1990年波斯灣危機、1991年美元危機、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墨西哥貨幣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0年底的土耳其財政金融危機、2001年的阿根廷經濟危機、震驚世界的美國“9?11”事件,還有各種地區間的衝突和恐怖活動,伊拉克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以及2003年爆發的“非典”危機等。不能忽視的是,由於汙染的日益嚴重和生態環境的惡化,洪澇等自然災害發生越來越頻繁,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由於缺水、缺電等產生的公共危機時有發生。
4.公共危機具有較強的擴散性。由於社會經濟領域潛伏的各種風險很少為某種孤立的係統內風險,大部分會擴散輻射到社會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麵。如金融危機的爆發,不僅導致係統性的和全局性的金融動蕩,而且影響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麵。全球化加劇了這種擴散性,如個別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會迅速波及到全球範圍。在目前全國化、全球化的趨勢下,社會係統的精密程度也在提高,社會利益主體之間交往和衝突也在增加,從係統論的角度來說,係統越複雜,它的可靠性也越差。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誘發危機的渠道可能更多,危機的蔓延可能更嚴重。
5.公共危機的波及麵廣。現代社會的公共危機越來越突破地域限製。如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先從泰國發端,很快波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的台灣、香港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又逐步向北波及至韓國、日本,進而危及俄羅斯、中東、歐洲和美國,足見危機的波及麵之廣。
6.公共危機的影響力大。在現代社會,公共危機所產生的影響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大大擴大了。公共危機的爆發會導致社會脫離正常軌道而陷入危機的非均衡狀態,極易威脅社會公共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無論是經濟危機、社會危機還是政治危機,如果在危機爆發初期沒有及時予以控製,就有可能引起更大危機的爆發。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轉軌時期的公共危機日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全球化不僅加速了公共危機的傳播,而且會增加控製危機的難度。如2003年爆發的“非典”危機從局部地區發現病例迅速演變成全球性的危機。“9?11”事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和衝擊是全球性的。它不僅對美國的經濟社會產生影響,而且由於美國經濟衰退,對世界各國經濟帶來連鎖反應。
(三)現階段我國公共危機產生的原因
曆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轉型或社會轉型,往往會爆發各種危機。而我國正處於這樣一個經濟轉型期。具體分析產生公共危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1.宏觀經濟結構不完善,對外開放度增加,潛伏著公共危機的誘因
轉軌時期,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推動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動。放權讓利、價格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各項改革舉措,對國家宏觀經濟結構全麵平衡產生巨大衝擊,影響國家財政和國際收支狀況。宏觀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整個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可能使整個國家麵臨金融或經濟風險,甚至引發金融或經濟危機。上世紀80年代廣泛發生於轉軌國家的通貨膨脹(部分國家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及90年代發生的通貨緊縮,與轉軌國家宏觀經濟的嚴重失衡緊密相關。拉美和東南亞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也在於其國內經濟結構失衡。
對外開放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由於金融市場不夠發達,資金缺乏,我國在改革開放中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外資。不可否認,外資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不斷推動對外貿易體製改革,市場開放度逐年增加。市場開放程度提高,意味著發達國家強勢市場力量滲入的程度加深,與世界市場的關聯度日益緊密。一旦國際市場出現風吹草動,國內的市場極易受到衝擊。換言之,在經濟和金融日益全球化的條件下,對外資和國外市場的依賴度越強,誘發經濟和金融動蕩的可能性越高。80年代以來,頻繁發生的債務和金融危機,均是在那些開放程度較高的國家,這固然與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較弱有關,但其廣泛的市場開放度也是誘發危機的重要原因。
2.城鄉、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衡,潛伏著公共危機的誘因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結構,即發達的城市與落後的農村、現代的工業與傳統的農業並存。這種二元結構造成經濟和社會結構內部的嚴重不均衡,突出表現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均衡。第一,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多年來,我國一直強調城市優先的發展戰略,分配政策也向城市傾斜,造成城鄉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城市較好的公共服務水平和農村幾乎為零的公共服務形成鮮明的對比,城鄉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方麵存在天壤之別。第二,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而且平均數掩蓋了實際差異,全國尚有22.8%的縣未上溫飽線,86%的縣未達小康線,5%的貧困縣與5%的富裕縣人均GDP差異為16.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