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本訓(2 / 2)

(九)隱三年左傳雲"鄭伯之車僨於濟",杜注:"既盟而遇大風,傳記異也。"疏雲:"車踣而入濟,是風吹之墜濟水。"

(一0)書金縢雲:"天大雷電以風,大木斯拔。"漢書穀永傳雲:"暴風之縢,拔樹折木。"鐸按:"拔樹"疑當別為句,而脫二字。

(一一)"憤電"當是"毐。說文雲:"雹,雨冰也。"或"憤"當為"積",白虎通災變篇雲:"陰氣專精,積合為雹。"

(一二)西京雜記:'董仲舒雲:"寒水極陰而有溫泉。"'山海經海外東經:"下有湯穀",郭注:"穀中水熱也。"

(一三)爾雅釋蟲雲:"食苗心,螟;食葉,蟘;食節,賊;食根,蟊。""蝥蠈"即"蟊賊"。漢書五行誌雲:"宣公十五年冬,蝝生。董仲舒、劉向以為蝝,螟始生也。"說文雲:"蝝,董仲舒說,蝗子也。蝗,螽也。"

以此觀之,氣運感動,亦誠大矣。變化之為,何物不能(一)?所變也神,氣之所動也。當此之時,正氣所加,非唯於人,百穀草木,禽獸魚鱉,皆口養其氣(二)。聲入於耳,以感於心(三),男女聽(四),以施精神。資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體(五)。及其生也,和以養性,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胑(六),實於血脈,是(七)以心性誌意,耳(八)目精(九)欲,無不貞(一0)廉絜懷履行者(一一)。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畫法像而民不違,正己德而世自化也(一二)。

(一)"者道之使也"至此,舊錯入德化篇。然此下尚有脫文。鐸按:"變化之為"疑當作"變化雲為",易係辭下傳語,下篇亦用之。

(二)"口"當作"和"。王先生雲:'此文有脫誤。以下句例之,宜雲"皆味食於口,以養其氣"。'鐸按:"聲入於耳,以感於心",指男女言,故繼之以"男女聽"雲雲。王氏以為指禽獸魚鱉言,蓋未得其旨。

(三)尚書大傳雲:"五載一巡守,群後德讓,貢正聲而九族具成,雖禽獸之聲,猶悉關於律。"昭廿一年左傳:'泠州鳩曰:"夫音,樂之輿也;而鍾,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則和於物,物和則嘉成。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心億則樂。"'(四)"聽"下脫一字。鐸按:蓋脫"之"字。

(五)文有脫誤。以下篇參之,當雲"民之胎也,資和以兆衃,含嘉以成體。"說文雲:",婦孕一月也。胎,婦孕三月也。""衃"與""同。

(六)易坤文言。"胑"王弼本作"支"。

(七)"是"字舊脫。

(八)"意耳"舊倒。

(九)"精"疑"情"。鐸按:此書多以"精"為情,詳下篇及夢列篇。

(一0)"貞"疑"具"。

(一一)逸周書官人解雲:"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而勝私。"鹽鐵論散不足篇雲:"履德行仁。"詩大東雲"君子所履",鄭箋:"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

(一二)"畫法象"注見衰製篇。漢書公孫弘傳:'武帝策賢良製雲:"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今何道而臻乎此?"對曰:"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是故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一)。夫欲曆三王之絕跡(二),臻帝、皇之極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三),興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氣(四),生敦龐之民,(五)明德義之表(六),作信厚之心(七),然後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一)史記酷吏傳序雲:"法令者,治之具,而非製治清濁之源也。"漢書禮樂誌:'劉向雲:"教化,所恃以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二)史記司馬相如傳雲:"殊尤絕跡。"

(三)按班固西都賦及漢書敘傳敘律曆誌並雲:"元元本本。"鐸按:漢書薛宣傳注:"原,謂尋其本也。"廣雅釋詁一:"謜,度也。"原、謜古今字。"元"即"原"之借,春秋繁露重政篇雲:'"元"猶"原"也。'(四)易幹文言:"純粹精也。""醇"與"純"通。楚辭遠遊雲:"精醇粹而始壯。"

(五)成十六年左傳雲:"民生敦龐。"

(六)禮記表記雲:"仁者,天下之表也。"

(七)詩麟之趾雲:"振振公子",毛傳:"振振,信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