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夢: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時,有反,有病,有性。
在昔武王,邑薑方震太叔(二),夢帝謂己:"命爾子虞,而與之唐。"及生,手掌曰"虞"(三),因以為名。成王滅唐,遂以封之(四)。此謂直應之夢也(五)。詩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六)。""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蓁蓁(七)。"此謂象之夢也(八)。孔子生於亂世(九),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一0)。此謂意精之夢也。人有所思,即夢其到;有憂即夢其事。此謂記想之夢也。今事(一一),貴人夢之即為祥,賤人夢之即為妖,君子夢之即為榮,小人夢之即為辱。此謂人位之夢也。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一二),是大惡也。及戰,乃大勝。此謂極反之夢也。陰雨之夢,使人厭迷;陽旱之夢,使人亂離;大寒之夢,使人怨悲;大風之夢,使人飄飛(一三)。此謂感氣之夢也。春夢發生,夏夢高明,秋冬夢熟藏(一四)。此謂應時之夢也。陰病夢寒,陽病夢熱(一五),內病夢亂,外病夢發,百病之夢,或散或集(一六)。此謂氣之夢也(一七)。人之情心,好惡不同(一八),或以此吉,或以此凶。當各自察,常占所從(一九)。此謂性情之夢也。
(一)鐸按:夢有多品,或吉或凶。夢吉而喜樂縱恣,則吉者不吉;夢凶而悲憂恐懼,則凶者真凶。故夢無問吉凶善惡,常戒慎修省以迎之,則皆吉矣。敘錄雲:"吉凶之應,與行相須。"此猶上篇勉人務實進善之趣也。
(二)鐸按:"震"與"娠"同。
(三)王先生雲:'"掌"疑"文"。'鐸按:左傳作"有文在手曰虞"。此四字誠不了,然古文簡質,正不必改。
(四)昭元年左傳。
(五)論衡紀妖篇雲:'或曰:"人亦有直夢。夢見甲,明日則見甲矣。夢見君,明日則見君矣。"曰:然,人有直夢。直夢皆象也,其象直耳。'(六)斯幹。
(七)無羊。"蓁蓁"今作"溱溱"。"旟"舊作"旄",據程本。鐸按:此蓋本三家詩。
(八)王先生雲:'"象"下脫一字。'(九)莊子讓王篇:'孔子曰:"今吾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一0)論語。
(一一)王先生雲:'"今"疑作"同"。俗書"同"為"仝",仝、今形近之誤。'鐸按:"今事"猶言"今一事也"。古人語急,不煩改字。下文"今一寢之夢",若急言之,亦得為"今夢"也。
(一二)僖廿八年左傳。鐸按:疏引服虔注:'如俗語相罵雲"啑汝腦"矣。'伏己,謂伏於己身之上。論衡卜筮篇雲:"晉文公與楚子戰,夢與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腦。"是知晉文在下矣。
(一三)迷、離、悲、飛韻。
(一四)生、明、藏韻。
(一五)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亦見列子周穆王篇。
(一六)熱、發、集韻。
(一七)孫侍禦雲:'"氣"上當有"病"字。'繼培按:素問舉痛論雲:'黃帝曰:"餘知百病生於氣也。"'論衡訂鬼篇雲:"病篤者氣盛。"
(一八)王侍郎雲:'據下雲"心精好惡","情"當作"精"。'繼培按:論衡書虛篇雲:"情心不同。"超奇篇亦雲:"表著情心。"是"情心"連文之證。管子內業篇雲:"彼心之情,利安以寧。"襄卅一年左傳:'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漢書元帝紀永光四年詔曰:"公卿大夫,好惡不同。"鐸按:下文"心精"字皆"情"之借。精、情古字通,荀子修身篇:"術順墨而精雜汙",以"精"為"情",是其證。此文依下例作"精心",而讀為"情",則兩得之矣。
(一九)同、凶、從韻。
故先有差忒者(一),謂之精(二);晝有所思,夜夢其事,乍吉乍凶,善惡不信者(三),謂之想;貴賤賢愚,男女長少,謂之人;風雨寒暑謂之感;五行王相謂之時(四);陰極即吉,陽極即凶,謂之反;觀其所疾,察其所夢,謂之病;心精好惡,於事驗(五),謂之性:凡此十者,占夢之大略也(六)。
(一)"忒"舊作"武",據天中記廿三改。按說文雲:",失常也。忒,更也。"經典多借"忒"為""。
(二)王先生雲:'"謂之精"上有脫文。下雲"凡此十者,占夢之大略",而文止言其八,必有解釋直、象二夢,而今佚之。'(三)"凶善"二字舊倒。
(四)周禮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鄭注:"陰陽之氣,休王前後。"白虎通五行篇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五行大義雲:"五行體休王者,春則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則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則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則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則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五)脫一字。
(六)孟子雲:"此其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