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巫列(3 / 3)

(二)禮記月令雲:"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祭法雲:"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三)僖卅一年左傳雲:"不可以閑成王、周公之命祀。"

(四)鐸按:"謂獨"疑當作"請禱"。

(五)論衡解除篇雲:"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龍、白虎,列十二位。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飛屍流凶,不敢安集。"鐸按:周廣業意林附編引裴氏新言:"俗間有土公之神。""土公"即今俗所謂"土煞",程本作"士公",訛。

(六)後漢書來歙後曆傳雲:"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等以為聖舍新繕修,犯土禁,不可久禦。"鍾離意傳章懷注引東觀記曰:'意在堂邑,出俸錢,帥人作屋,功作既畢,為解土祝曰:"興功役者令,百姓無事。如有禍祟,令自當之。"'論衡解除篇雲:"世間繕治宅舍,鑿地掘土,功成作畢,解謝土神,名曰解土。為土偶人以像鬼形,令巫祝延以解土神。已祭之後,心快意喜,謂鬼神解謝,殃禍除去。"

舊時京師不防(一),動功造禁,以來吉祥應瑞(二),子孫昌熾(三),不能過前。且夫以君畏臣,以上需下,則必示弱而取陵,(四)殆非致福之招也(五)。

(一)鐸按:"不防"二字疑有誤。

(二)漢書車千秋傳雲:"每有吉祥嘉應,數褒賞丞相。"王莽傳雲:"神隻歡喜,申以福應,吉瑞累仍。"按"應瑞"字倒,"瑞應"見三式篇。鐸按:呂氏春秋不侵篇雲:"不足以來士矣",高注:'"來"猶"致"也。'或"來"當為"求"。隸書求、來多相亂,書呂刑:"惟貨惟來",馬融本作"求"。楚策:"寡人之得求反",禦覽人事部引作"來"。逸周書大聚篇:"王若欲來天下民"(玉海二十、六十引如此),周祝篇:"彼觀萬物,則何為來?"孟子離婁篇:"舍館定,然後來見長者乎?"今本"來"並誤作"求"。是其例。

(三)詩閟宮雲:"俾爾昌而熾。"後漢書西南夷傳朱輔上遠夷樂德歌詩雲:"子孫昌熾。"

(四)僖八年左傳雲:"示之弱矣。"昭十八年傳雲:"下陵上替。"鐸按:"需"亦"畏"也。周禮考工記輈人:"馬不契需",先鄭注:'需,讀為"畏需"之"需"。'是"需"與"畏"同義。哀六年左傳:"需,事之下也。"十四年傳:"需,事之賊也。"釋文並雲:"需,疑也。""疑"亦畏怯恐懼之義(禮記雜記:"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飲酒食肉,皆為疑死。"鄭注:'"疑"猶"恐"也。'荀子宥坐篇:"其赴百仞之穀不懼",大戴禮勸學篇"懼"作"疑")。鬼神亦天王之臣,故曰"君畏臣,上需下,示弱取陵"也。

(五)易震彖曰:"震來,恐致福也。"周禮男巫:"招弭以除疾病",鄭注:"招,招福也。"

嚐觀上記(一),人君身修正(二)賞罰明者,國治而民安;民安樂者,天悅喜而增曆數。故書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三)。"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四)。"此最卻凶災而致福善之本也(五)。

(一)"上記"注見思賢篇。

(二)漢書匡衡傳雲:"聖德純備,莫不修正。"賈山傳顏師古注:"修正,謂修身正行者。"宣帝紀元康元年詔雲:"吏民厥身修正。"

(三)召誥。鐸按: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二十雲:'經言"上下勤恤",即務求治國安民之道。民安乃命永。王符之言,亦述今文尚書說也。'(四)易係辭上傳。鐸按:王弼本"賢"下"利"下並有"也"字,此省。

(五)漢書李尋傳雲:"凶災銷滅,子孫之福不旋日而至。"治要載仲長統昌言雲:"王者官人無私,唯賢是親,勤恤政事,屢省功臣,賞錫期於功勞,刑罰歸乎眾惡,政平民安,各得其所,則天地將自從我而正矣,休祥將自應我而集矣,惡物將自舍我而亡矣。"意與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