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述赦(3 / 3)

(五)急就篇雲:"瘧瘚瘀痛瘼溫病。"說文雲:"瘀,積血也。"

(六)"思"字衍,即"畏"之駁文。

(七)按漢書韓安國傳雲:'丞相蚡言於太後曰:"王恢首為馬邑事,今不成而誅恢,是為匈奴報讎也。"'陳湯傳:"湯上疏言: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於,幸得禽滅,萬裏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係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為國為奸宄報,謂奸人讎良民,而得放釋,不啻為奸人報讎,與蚡、湯所言同意。鐸按:"為奸宄報"疑當作"為奸報仇"。上文言"奸不勝",故此承之而言"為奸報仇",因"仇"字倒在"報"字上,後人又以"奸宄"字常見而改之也。又為盜賊報仇,非"為國報仇"之謂,"國"字亦疑有誤。

(八)襄十四年左傳:'師曠曰:"良君將賞善而刑淫。"'(九)書皋陶謨。鐸按:忠貴篇、本訓篇亦引。

(一0)漢書刑法誌宣帝詔曰:"決獄不當,使有罪興邪,不辜蒙戮。"晉灼注:"當重而輕,使有罪者起邪惡之心也。"鐸按:"逞邪惡逆",猶本書上篇:"疾奢誇廓",皆平列三字為賓語。下文:"兼縱惡逆","惡逆"連文,又"妄莫甚焉"亦與上文"痛莫甚焉"、"誤莫甚焉"句法一律,益知"逆"字不當屬下讀矣。或曰:"惡逆"當是"道惡","道"與"導"同,非。

且夫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一);法無常行,亦無常弛(二),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昔孝明帝時,製舉茂才(三),過闕謝恩,賜食事訖,問何異聞,對曰:"巫有劇賊九人(四),刺史數以竊郡(五),訖不能得。"帝曰:"汝非部南郡從事邪?"對曰:"是。"帝乃振怒(六),曰:"賊發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七)何以為茂?"捶數百,便免官,而切讓州郡,十日之閑,賊即伏誅。由此觀之,擒滅盜賊,在於明法,不在數赦。

(一)管子任法篇雲:"法者不可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從出。"又雲:"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韓非子有度篇雲:"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二)"亦"舊作"法",據諸子彙函改。

(三)禦覽二百六十五、六百五十二並作"荊州舉茂才"。按作"荊州"是也。下雲"部南郡從事",續漢書郡國誌,南郡屬荊州。鐸按:書鈔七十九引作"刺史舉茂才",亦誤。

(四)續漢書郡國誌,巫縣屬南郡。漢書朱博傳雲:"縣有劇賊。"

(五)"竊"當作"察"。漢書朱博傳雲:"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國。"竊、察聲相近。莊子庚桑楚篇:"竊竊乎",釋文:'崔本作"察察"。'齊物論篇:"竊竊然知之",釋文:'司馬雲:"竊竊猶察察也。"'家語好生篇:"竊夫其有益與無益",王肅注:'"竊"宜為"察"。'皆其證。鐸按:"竊郡",禦覽六百五十二作"牙郡","牙"乃"互"字之誤,言南郡與鄰郡盤互相交,賊此逐彼竄,故不能得。義亦可通。

(六)書洪範雲:"帝乃震怒。"振、震古字通。管子七臣七主篇雲:"臣下振怒。"鐸按:禦覽六百五十二引作"震"。

(七)"材"當作"才"。鐸按:書鈔及禦覽並作"才"。又舊本書鈔無"然"字。

今不顯行賞罰以明善惡,嚴督牧守以擒奸猾,而反數赦以勸之,其文常(一)曰:"謀反大逆不道諸犯,不當得赦皆除之,將與士大夫灑心更始(二)。"歲歲灑之,然未嚐見奸人冗吏(三),有肯變心悔服稱詔者也(四)。有司奏事,又俗(五)以赦前之微過,妨今日之顯舉。然則改往修來,更始之詔,亦不信也(六)。

(一)"常"舊作"帝"。鐸按:常、帝二字形近多相亂,例見敘錄敘潛歎。

(二)禦覽六百五十二引漢舊儀雲:"踐祚,改元,立皇後、太子,赦天下。每赦,自殊死以下,及謀反大逆不道,諸不當得赦者,皆赦除之。令下,丞相、禦史複奏可,分遣丞相、禦史乘傳駕行郡國,解囚徒,布詔書。郡國各分遣使傳廄車馬,行屬縣,解囚徒。"後漢書順帝紀陽嘉三年詔曰:"嘉與海內洗心更始,其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謀反大逆諸犯,不當得赦者,皆赦除之。"文與此同。崔實政論雲:'踐祚改元際,未嚐不赦,每其令曰:"蕩滌舊惡,將與士大夫更始。"是褒己薄先,且違無改之義,非所以明孝抑邪之道也。'(三)周禮槁人:"掌共外內朝冘食者之食",鄭注:"冘食者,謂留治文書,若今尚書之屬諸上直者",疏雲:"冘食者,冗散也。外內朝上直諸吏謂之冘吏,亦曰散吏。"王先生雲:'"冗"疑"宄"。'鐸按:冗吏未必皆作奸,王說近是。汪曲為之說,非也。

(四)悔服,謂悔過服罪。漢書蕭望之傳雲:"不悔過服罪,深懷怨望。"宣帝子東平思王宇傳雲:"王既悔過服罪,太後寬忍以貰之。"

(五)"俗"疑"欲",彙函作"乃"。俞樾雲:'作"欲"是也,惟"欲"上當補"不"字。蓋赦前之事,不得複奏,故不欲以赦前之微過,妨今日之顯舉也。無"不"字,則義不可通。'(六)漢書平帝紀即位詔曰:"夫赦令者,將與天下更始,誠欲令百姓改行絜己,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舉奏赦前事,累增罪過,誅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灑心自新之意也。及選舉者,其曆職更事有名之士,則以為難保,廢而弗舉,甚謬於赦小過舉賢材之義。諸有臧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皆弗案驗,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自今以來,有司無得陳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詔書,為虧恩,以不道論。"

詩譏"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一)"。故不若希其令,必其言。若良不能了無赦者(二),罕之為愈,令世歲老古時一赦(三),則奸宄之減十八九,可勝必也。昔大司馬吳漢老病將卒,世祖問以遺戒,對曰:"臣愚不智,不足以知治,慎無赦而已矣(四)。"

(一)巧言。

(二)"了"舊作"子"。廣雅釋詁雲:"了,訖也。"王侍郎雲:'"子"疑"於"。'鐸按:"良猶甚"也。

(三)"世"當作"",謂三十年也。"老"蓋"放"字,與"考"字形相近,"考"通"考",轉誤為"老"。漢書貢禹傳雲:"承衰救亂,矯複古化,在於陛下。臣愚以為盡如太古難,宜少放古。"是其證。崔實政論雲:"今如欲遵先王之製,宜曠然更下大赦令,因明諭使知永不複赦,則群下震栗,莫輕犯罪。縱不能然,宜十歲以上,乃時一赦。"意與此同。

(四)後漢書。

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一)。人之情皆見乎辭(二),故諸言不當赦者,非修身慎(三)行,則必憂哀謹慎而嫉毒奸惡者也。諸利數赦者,非不達赦(四)務,則必(五)內懷隱憂(六)有願為者也。人君之發令也,必諮於群臣,群臣之奸邪者,固必伏罪(七),雖正直吏,猶有公過,自非鬻拳(八)、李離(九),孰肯刑身以正國(一0)?然則是皆接私計以論公政也(一一)。與狐議裘,無時焉可(一二)!

(一)易係辭上傳。

(二)係辭下傳雲:"聖人之情見乎辭。"

(三)"慎"舊作"修"。

(四)"赦"疑"政"。鐸按:作"政"是也。下文"論公政"可證。

(五)"必"舊作"交"。

(六)詩柏舟雲:"如有隱憂。"

(七)隱十一年左傳雲:"許既伏其罪矣。"

(八)莊十九年左傳。

(九)史記循吏傳。

(一0)循吏傳論雲:"李離過殺而伏劍,晉文以正國法。"

(一一)禦覽六百九十四"接"作"挾",下有"夫"字。按"接"讀為"挾",儀禮鄉射禮:"兼挾乘矢",鄭注:'古文"挾"皆作"接"。'大射儀注同。漢書賈誼傳雲:"陛下接王淮南諸子",孟康曰:'接,音"挾",挾持欲王淮南諸子也。'(一二)"與狐"舊作"興瓜",據禦覽改。按"與狐議裘",蓋相傳有是言。抱樸子博喻篇雲:"與妒勝己者而謀舉疾惡之賢,是與狐議治裘也。"天中記引符子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而議之,左邱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羞,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邱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之謀失之矣。今君欲以孔子為司徒,召三桓謀之,非亦與狐謀裘,羊謀羞哉?"'鐸按:"無時焉可"猶言"何時而可",蓋方俗語如此。

傳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一)。"夫有罪而備辜(二),冤結而信理(三),此天之正也,而王之法也。故曰:"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四)。"若枉善人以惠奸惡,此謂"斂怨以為德"(五)。先帝製法,論衷刺刀者(六)。何則?以其懷奸惡之心,有殺害之意也。聖主有子愛之情(七),而是有殺害之意,故誅之,況成罪乎?

(一)宣十六年左傳。

(二)漢書王莽傳雲:"所征殄滅,盡備厥辜。"按"備"俱"犕"之誤。後漢書皇甫嵩傳:'董卓曰:"義真犕未乎?"'章懷注:'犕,古"服"字。'鐸按:古讀"服"為"備",故"服辜"為"備辜"。定四年左傳:"備物典策",王引之曰:'"備物"即"服物"也。"服"與"備"古字通,趙策:"騎射之服",史記趙世家作"騎射之備",漢書王莽傳:"盡備厥辜",即"盡服厥辜",皆其證。'說見經義述聞十九。汪謂"備"俱"犕"之誤,猶未達一閑耳。

(三)信,讀為"申"。後漢書馮異傳雲:"申理枉結。"鐸按:"信"讀"申",已見上文。

(四)詩民勞。

(五)詩蕩。

(六)"衷"與"衷甲"之"衷"同。或當作""。漢書金日磾傳雲:"何羅白刃從東箱上。"、同字。"刺刀"疑"刺刃",禮記少儀雲:"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則辟刃。"鐸按:作""是,""即"袖"字。

(七)漢書匡衡傳雲:"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鐸按:"子愛"即"慈愛",禮記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愛",緇衣:"故長民者,章誌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王引之並謂子愛,慈愛也。說詳經義述聞卷四、卷十五。

尚書康誥:'王曰:"於戲(一)!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匪省(二),乃惟終自作不典,戒(二)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言惡(四)人有罪雖小,然非以過差為之也(五),乃欲終身行之,故雖小,不可不殺也。何則?是本頑凶思惡而為之者也。"乃有大罪匪(六)終,乃惟省哉(七),適爾,既道極厥罪(八),時亦(九)不可殺。"言殺人雖有大罪,非欲以終身為惡,乃過誤爾,是不殺也(一0)。若此者,雖曰赦之可也(一一)。金作贖形,赦作宥罪(一二),皆謂良人吉士(一三),時有過誤,不幸陷離者爾。(一四)(一)鐸按:"於戲"今書作"烏呼"。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雲:'潛夫論作"於戲",此今文尚書也。凡古文尚書作"烏呼",凡今文尚書作"於戲",見匡謬正俗。今本匡謬正俗古、今字互訛,證以漢石經殘碑"於戲"字可定。'(二)"匪省"今書作"非眚"。鐸按:"省"即"眚"之借。

(三)"戒"今作"式"。鐸按:"戒"當作"式"。王鳴盛尚書後案雲:'釋言雲:"式,用也。""式爾"者,故用如此。"江聲尚書集注音疏說同。

(四)"惡"舊作"恐"。鐸按:段氏亦雲:'"恐"當是"惡"字。'(五)漢書王嘉傳雲:"人情不能不有過差。"

(六)"匪"今作"非"。

(七)"省哉"今作"眚災"。鐸按: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雲:'堯典:"怙終賊刑,眚災肆赦",鄭注雲:"怙其奸邪,終身以為殘賊,則用刑之。過失雖有害,則赦之。"是康誥此節正本堯典之文。鄭君堯典注正與潛夫論相同,皆今文家說也。'(八)"罪"今作"辜"。鐸按:爾雅釋詁:"辜,罪也。"

(九)"亦"今作"乃"。鐸按:陳氏雲:"蓋今文尚書之異文也。"

(一0)周禮調人:"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鄭注:"過,無本意也。"司刺:"再宥曰過失",鄭司農雲:"過失,若今律過失殺人不坐死。"後漢書郭躬傳雲:"法令有故、誤。誤者其文則輕。"

(一一)鐸按:"曰"疑"日"。上文"雖歲赦之",禦覽六百五十二引崔實政論"雖日赦之",皆其例。

(一二)書堯典雲:"金作贖刑,眚災肆赦。"鐸按:形、刑通。

(一三)詩黃鳥雲:"殲我良人。"卷阿雲:"藹藹王多吉士。"

(一四)襄廿一年左傳:'人謂向叔曰:"子離於罪,其為不知乎!"'先王議讞獄以製(一),原情論意(二),以救善人,非欲令兼縱惡逆以傷人也。是故周官差八議之辟(三),此先王所以整萬民而致時雍也(四)。易故觀民設教(五),變通移時之議(六)。今日捄世,莫乎此意(七)。

(一)"議讞"衍一字。昭六年左傳:'叔向雲:"昔先王議事以製,不為刑辟。"'漢書景帝紀中元五年詔曰:"諸獄疑,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張湯傳雲:"平亭疑法,奏讞疑。"說文雲:"者,議罪也。""讞"與""同。鐸按:易中孚象辭:"君子以議獄緩死。"此作"議讞獄"者,蓋一本作"議",一本作"讞",而寫者誤合之也。

(二)漢書王嘉傳雲:"聖王斷獄,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五行誌引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茲謂不仁。"後漢書霍諝傳雲:"諝聞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鐸按:論衡答佞篇雲:"刑故無小,宥過無大,聖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漢書薛宣傳:"春秋之義,原心定罪。"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

(三)小司寇。鐸按:廣雅釋詁:"差,次也。"

(四)莊廿三年左傳:'曹劌曰:"夫禮所以整民也。"'書堯典雲:"黎民於變時雍。"

(五)觀象辭。

(六)係辭下傳雲:"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鐸按:"移時"兼用易隨彖辭"隨時"之義,移、隨聲近義通。之,是也。詩小雅斯幹:"唯酒食是議。"句法與此同。

(七)何本"乎"作"先"。按當作"莫急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