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述赦(2 / 3)

(一二)易革彖雲:"湯、武革命。"

(一三)書洪範雲:"天子作民父母。"

(一四)"違"當作"遵"。崔實政論雲:"大赦之造,乃聖王受命而興,討亂除殘,誅其鯨鯢,赦其臣民,漸染化者耳。及戰國之時,犯罪者輒亡奔鄰國,遂赦之,以誘還其逋逃之民。漢承秦製、遵而不越。"荀悅漢紀雲:"夫赦者,權時之直,非常典也。漢興,承秦兵革之後,大過之世,比屋可刑,故設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蕩滌穢流,與民更始,時勢然也。後世承業,襲而不革,失時宜矣。""大過"二字,今本漢紀缺,據初學記廿補。

(一五)舊無"物"字,據本傳補。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雲:"仁之善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複始。"又雲:"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長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愛利天下為意,以安樂一世為事,好惡喜怒,而備用也。"

(一六)漢書宣帝紀黃龍元年詔曰:"今吏或以不禁奸邪為寬大,縱釋有罪為不苛;或以酷惡為賢,皆失其中。""天賊"即忠貴篇所雲"天以為賊"。或雲:當作"大賊",非。

今夫性惡之人(一),居家不孝悌,出入不恭敬,輕薄慢傲,凶悍無辨(二),明以威侮侵利為行(三),以賊殘酷虐為賢(四),故數陷王法者(五),此乃民之賊(六),下愚極惡之人也(七)。雖脫桎梏而出囹圄(八),終無改悔之心,自詩以羸敖頭(九),出獄踧踖(一0),複犯法者何不然(一一)。

(一)論衡本性篇雲:"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二)淮南子時則訓雲:"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罰之。"呂氏春秋處方篇雲:"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高誘注:"悍,凶也。"文選範蔚宗宦者傳論李善注引桓譚新論雲:"居家循理,鄉裏和順,出入恭敬,言語謹遜,謂之善士。"鐸按"辨"讀為"變","無辨"猶言"不變"。下文雲:"雖脫桎梏而出囹圄,終無改悔之心",又雲:"大惡之資,終不可化",又雲:"未嚐見奸人冗吏,有肯變心悔服稱詔者也",皆所謂"凶悍無辨"也。

(三)書甘誓雲:"威侮五行。"史記匈奴傳:'中行說曰:"匈奴明以戰攻為事。"'此用其文。

(四)"賊殘"疑倒。漢書哀帝紀詔曰:"察吏殘賊酷虐者,以時退。"李尋傳:"諸闒茸佞,抱虛求進,及用殘賊酷虐聞者,宜以時廢退。"翟方進傳劾奏朱博等雲:"所居皆尚殘賊酷虐,苛刻慘毒,以立威。"

(五)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序雲:"多陷法禁。"

(六)孟子雲:"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七)漢書古今人表序雲:"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王莽傳讚雲:"窮凶極惡。"

(八)禮記月令雲:"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九)當雲"自恃以數赦贖",字形相近而誤。鐸按:"羸"與"數"形不相近,疑"贏"之誤。襄三十一年左傳注:"贏,受也。"

(一0)論語雲:"踧踖如也。"

(一一)何不然,言何所不然也。漢書韓信傳"何不誅"、"何不服"、"何不散",顏注如此。匡衡傳雲:"竊見大赦之後,奸邪不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

洛陽至有主諧合殺人者(一),謂之會任之家(二),受人十萬,謝客數千。又重饋部吏,吏與通奸(三),利入深重,幡黨盤牙,(四)請至貴戚寵臣,說聽於上,謁行於下(五)。是故雖嚴令、尹(六),終不能破攘斷絕(七)。何者?凡敢為大奸者(八),材必有過於眾,而能自媚於上者也(九)。多散苟得之財(一0),奉以諂諛之辭,以轉相驅,非有第五公之廉直(一一),孰能不為顧(一二)?今案洛陽主殺人者,高至數十,下至四五,身不死則殺不止,皆以數赦之所致也。由此觀之,大惡之資,終不可化,雖歲赦之,適勸奸耳(一三)。

(一)說文雲:"諧,也。,諧也。""合"乃""之省。續漢書五行誌載桓帝末童謠曰:"河閑來合諧。"王先生雲:'諧合殺人,若今律雲"私和頂凶"矣。'鐸按:諧合殺人,即浮侈篇所謂"以謀奸合任為業"者,史記貨殖傳稱"借交報仇"亦指此。主其事者,受人厚賂,遣客為之刺殺仇家。舊時滬上猶有之,今始永絕。王以為"私和頂凶",非也。

(二)"會任"浮侈篇作"合任"。按史記貨殖傳:"子貸金錢千貫,節駔會",漢書作"儈",顏師古注:"儈者,會合二家交易者也。"一切經音義六引聲類雲:"儈,合市人也。""會"與"儈"同。鐸按:此"會任"蓋與"駔儈"無涉。

(三)漢書宣帝子東平思王傳雲:"通奸犯法。"

(四)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林賦雲:"翩幡互經",郭璞曰:"互經,互相經過也。""牙"即"互"字。穀永傳雲:"百官盤互",顏師古注:'盤互,盤結而交互也。字或作"牙",言如豕牙之盤曲,犬牙之相入也。'楚元王傳:'劉向雲:"宗族盤互。"'師古亦雲:'字或作"牙"。'後漢書滕撫傳雲:"盜賊群起,盤牙連歲",章懷注:"盤牙,謂相連結。"黨錮傳序注引謝承後漢書雲:"中官黃門,盤牙境界。"魏誌曹真後爽傳:"根據盤牙。"吳誌陸瑁傳:"九域盤牙。"按"牙"並當作"互",字形相近而誤。師古謂如豕犬之牙,非是。盤、盤、盤古字通。鐸按:隸書"互"字作"",故與"牙"字恒相亂。

(五)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注:'如淳曰:"律,諸為人請求於吏以枉法,而事已行,為聽行者,皆為司寇。"'(六)"令、尹",謂洛陽令、河南尹也。

(七)王先生雲:'"攘"是"壞"字之誤。'繼培按:"破壞"見救邊篇。鐸按:淮南子本經訓:"壞險以為平",錢本文子下德篇"壞"作"攘",誤正類此。

(八)一切經音義十六引三蒼雲:"敢,必行也。不畏為之。"史記酷吏張湯傳雲:"趙王上書告湯大臣也,史謁居有病,湯至為摩足,疑與為大奸。"

(九)淮南子泰族訓雲:"智伯有五過人之材。"史記衛將軍傳雲:"以和柔自媚於上。"

(一0)禮記曲禮雲:"臨財毋苟得。"

(一一)第五倫也。見後漢書。

(一二)詩正月鄭箋雲:'"顧"猶"視"也,"念"也。'按為顧,謂曲法瞻。論衡逢遇篇雲:"節高誌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顧"亦謂委曲承意也。鐸按:惠棟雲:'顧其財與辭也。史記曰:"招權顧金錢",又曰:"掉臂而不顧。"顧者,商賈人之語也。'(一三)舊脫"赦之"二字。按匡衡傳雲:"雖歲赦之,刑猶難使措而不用也。"此文多本衡語,今據補。崔實政論亦雲:"雖日赦之,亂甫繁耳。"

或雲:"三辰有候(一),天氣當赦(二),故人主順之而施德焉。"未必然也(三)。王者至貴,與天通精(四),心有所想,意有所慮,未發聲色,天為變移(五)。或若休咎庶征,月之從星(六),此乃宜有是事。故見瑞異,或戒人主(七)。若忽不察,是乃己所感致,而反以為天意欲然,非直也(八)。

(一)"雲"舊作"之"。初學記廿引"或三辰有候"。周禮:"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鄭注:"日、月、星辰。"鐸按:本訓篇用易"變化雲為",今作"之為",誤正類此。

(二)開元占經六十五引黃帝占雲:"天牢中常有係星三,以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暮視之,其一星去,有喜事;其二星去,有賜令爵祿之事;三星盡去,人君德令赦天下。甲子期八十一日,丙子期七十二日,戊子期六十日,庚子期八十日,壬子期六十二日而赦。"禦覽六百五十二引風角書雲:"春甲寅日,風高去地三四丈,鳴條,從申上來,為大赦,期六十日。"又雲:"候赦法,冬至後盡丁巳之日,南風從巳上來,滿三日以上,必有大赦。"又引望氣經雲:"黃氣四出,注期五十日赦。"

(三)"然"舊作"殺","然"誤為"煞",又轉作"殺"也。"未必然也"見史記自序。

(四)禦覽七十六引春秋保幹圖雲:"天子至尊也,神精與天地通。"淮南子天文訓雲:"人主之情,上通於天。"禦覽九、八百七十六引"情"並作"精"。覽冥訓亦雲:"遭急迫難,精通於天。"

(五)易緯是類謀雲:"主有所貴,王侯元德,天下歸郵。心有所維,意有所慮,未發顏色,莫之漸射出天地災捉,挺患無形之外,準萌纖微之初,先見吉凶,為帝演謀,忽之可也,勿之無也。"此文本於彼。彼文有脫誤。後漢書楊震後賜傳雲:"王者心有所惟,意有所想,雖未形顏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亦本易緯。

(六)書洪範。

(七)"或"字誤。王先生雲:'疑"感"之誤。'(八)"直"當作"真"。漢書息夫躬傳:'王嘉曰:"天之見異,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覺悟反正,推誠行善。"'孔光傳雲:"臣聞師曰,天右與王者,故災異數見以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懼,有以塞除,而輕忽簡誣,則凶罰加焉。"穀永傳雲:"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則庶征序於下,日月理於上。如人君淫溺後宮,般樂遊田,五事失於躬,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征降而六極至。"又雲:"臣聞災異,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不除。"

俗人又曰(一):"先世欲赦,常先遣馬分行市裏,聽於路隅,鹹雲當赦,以知天之教也,乃因施德。"若使此言也而信,則殆過矣。夫民之性,固好意度者也(二),見久陰則稱將水,見久陽則稱將旱,見小貴則言將饑,見小賤則言將穰(三),然或信或否。由此觀之,民之所言,未必天下(四)。前世贖赦稀疏,民無覬覦(五)。近時以來,赦贖稠數(六),故每春夏,輒望複赦(七);或抱罪之家,僥幸蒙恩(八),故宣此言,以自悅喜。誠令仁君聞此,以為天教而輒從之,誤莫甚焉。

(一)風俗通雲:"止係風俗,見善不徙,故謂之俗人。"見意林。

(二)韓非子解老篇雲:"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者也。"

(三)兩"小"字當作"米"。鐸按:天之陰陽不言天,則物之貴賤亦可不言物。史記貨殖傳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又雲:'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矣。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是貴賤包民生食用百物言之,不獨米也。且"小"與"久"對,皆狀語,若作"米",則文法參差矣。

(四)"下",讀如"下雨"之"下"。鐸按:箋意以"下"為"降",然"天降"言"天下",所未聞。今按"下"疑當作"示"。"示"字古文作"",與"下"相似,故訛而為"下"。說文雲:"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此天言示之證。

(五)桓二年左傳:'師服曰:"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六)說文雲:"稠,多也。"

(七)崔實政論雲:"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乃赦,示不廢舊章而已。近永平、建初之際,亦六七年乃一赦,亡命之子,皆老於草野,窮困懲艾,比之於死。頃閑以來,歲且一赦,百姓忸忕,輕為奸非,每迫春節徼幸之會,犯惡尤多。"

(八)說文雲:"憿,幸也。""僥幸"即"憿幸"之別。經典通作"徼幸",昭六年左傳雲:"徼幸以成之。"

論者多曰:"久不赦則奸宄熾,而吏不製(一),故赦贖以解之。"此乃招亂之本原(二),不察禍福之所生者之言也(三)。凡民之(四)所以輕為盜賊,吏之所以易作奸匿者(五),以赦贖數而有僥望也。若使犯罪之人終身被命(六),得而必刑,則計奸之謀破,而慮惡之心絕矣。

(一)漢書刑法誌雲:"酷吏擊斷,奸軌不勝。"

(二)本傳作"此未昭政亂之本源"。"政"當是"治",唐人避諱改之。本書斷訟篇雲:"必未昭亂之本原",語意亦未足,按文義當作"此乃未昭治亂之本原"。昭九年左傳雲:"木水之有本原。"

(三)管子君臣下篇雲:"審知禍福之所生。"正世篇雲:"古之欲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四)"之"字舊脫。

(五)"匿",讀為"慝"。鐸按:已見上篇。

(六)漢書刑法誌雲:"已論命",晉灼注:"命者名也,成其罪也。"張耳傳雲:"嚐亡命遊外黃",顏師古注:'命者名也。凡言"亡命",謂脫其名籍而逃亡。'鮑宣傳雲:"名捕隴西辛興",師古注:"詔顯其名而捕之。""被命"猶言"名捕"也。

夫良贖可(一),孺子可令姐(二),中庸之人,可引而下(三),故其諺曰:"一歲載赦,奴兒噫嗟(四)。"言王誅不行,則痛瘀之子皆輕犯(五),況狡乎?若誠思畏(六)盜賊多而奸不勝故赦,則是為國為奸宄報也(七)。夫天道賞善而刑淫(八),天工人其代之(九),故凡立王者,將以誅邪惡而養正善,而以逞邪惡逆,妄莫甚焉(一0)。

(一)"良"疑"赦","可"疑"行"。

(二)釋名釋長幼雲:"兒始能行曰孺子。孺,濡也,言濡弱也。"說文雲:",驕也。""姐"乃""之省。鐸按:嵇康幽憤詩:"恃愛肆姐",亦省作"姐"。

(三)後漢書楊終傳雲:"上智下愚,謂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引"舊作"弘"。新書連語雲:"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申鑒政體篇雲:"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

(四)"奴",讀為"駑"。崔實政論亦載此諺。困學紀聞十三引政論"奴"作"好"。或雲:"好兒"即"好人",非也。"噫嗟"政論作"喑惡"。史記韓信傳雲:"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索隱:"喑惡,懷怒氣。"漢書作"意烏猝嗟",晉灼注:"意烏,恚怒聲也。"方言雲:"宋、衛之閑,凡怒而噎噫,謂之脅鬩。"莊子知北遊篇雲:"生者喑醷物也",釋文:'李、郭皆雲:"喑醷,聚氣貌。"'一切經音義十五:"喑噫,大呼也。"噫嗟、喑惡、意烏、噎噫、喑醷、喑噫並聲近義同。淮南子繆稱訓雲:"意而不戴",高誘注:"意,恚聲。戴,嗟也。""意嗟",急氣言之則為"意"。鐸按:王應麟引政論作"好兒",閻若璩謂"好兒"即"好人",皆是也。範祖禹唐鑒三雲:'帝謂侍臣曰:"古語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歲再赦,善人喑啞。夫養稂莠者傷嘉穀,赦有罪賊良民。朕即位以來,不欲數赦,恐小人恃之輕犯憲章也。"'其說悉本此篇,"善人"即"好兒",是唐太宗所見本不作"奴兒"也。汪讀"奴"為"駑",蓋以下文"痛瘀之子"當"奴兒",不知"好兒噫嗟"者,怒王誅之不行,而"痛瘀之子皆輕犯"者,謂弱者亦皆為惡,節信固發明諺意,而非順釋原文也。自以作"好"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