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班祿(3 / 3)

(四)舊脫"而"字,"譚"作"譯"。按毛詩大東序雲:"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財,譚大夫作是詩以告病。"

(五)顧茂才廣圻雲:'"傾"當作"頎"。隸釋高陽令楊著碑:"頎甫班爵。"頎甫即毛詩祈父,頎、傾字形相近而誤。'繼培按:誌氏姓篇以單傾公為頎公,誤正類此。"刺"舊亦誤作"賴"。治要載陸景典語謂"周褒申伯,吉甫著誦,祈父失職,詩人作刺,官人封爵,不可不慎。"說與此合。按毛傳:"圻父,司馬也。"鄭箋申之雲:"司馬掌祿士,故司士屬焉。"其說蓋采之三家。隸釋繁陽令楊君碑雲:"民思遺愛,奔告於王,頎不審真,莫肯慰揚。"頎亦謂頎甫。安平相孫根碑又雲:"圻甫考績。"

(六)顧茂才雲:'"定"當作"乏"。'繼培按:尚書大傳雲:"行而無資謂之乏。"呂氏春秋季春紀:"振乏絕",高誘注:"行而無資曰乏。"是行人得言乏矣。或雲:"定"當為""之誤,說文雲:",貧病也。"、定字形亦相近。鐸按:僖三十年左傳:"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即行人之官,是行人言乏之證。詩綿蠻箋:"古者卿大夫出行,士為末介。士之祿薄,或困乏於資財,則當賙贍之。"與此說合,並本三家。或說未允。邵本作"蹙",吳闓生詩義會通作"病",皆臆改。陳喬樅疑"畏"字之訛,亦非。

及周室微而五伯作,六國弊而暴秦興,背義理而尚威力,滅典禮而行貪叨(一),重賦斂以厚己,強臣下以弱枝(二),文德不獲封爵(三),列侯不獲(四)。是以賢者不能行禮以從道(五),品臣不能無枉以從利(六)。君又驟赦以縱賊(七),民無恥而多盜竊。

(一)韓詩外傳五雲:"自周室壞以來,王道廢而不起,禮義絕而不繼。秦之時,非禮義,棄詩、書,略古昔,大滅聖道,專為苟妄,以貪利為俗,以告獵為化,而天下大亂。"燕策:'太子丹曰:"今秦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說文雲:"饕,貪也。"重文作"叨"。按考績篇作"貪饕"。

(二)春秋繁露盟會要篇雲:"強幹弱枝,以明大小之職。"

(三)漢書公孫弘傳封弘詔雲:"古者任賢以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按三式篇引崧高、烝民詩而釋之雲:"申伯、山甫,文德致升平,而王封以樂土,賜以盛服。""文德獲封",蓋三家詩說有之。

(四)下脫二字,當是"不獲治民",即三式篇所雲"列侯或有德宜子民,而道不得施"也。

(五)詩北門雲:"終寠且貧",毛傳:"寠者,無禮也。"箋雲:"君於己祿厚,終不足以為禮。"

(六)"品臣"猶言"眾臣"。通典卅五引應劭漢官儀載張敞、蕭望之言曰:"夫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小吏奉率不足,常有憂父母妻子之心,雖欲潔身為廉,其勢不能。"後漢書仲長統傳昌言損益篇雲:"選用必取善士。善士富者少而貧者多,祿不足以供養,安能不少營私門乎?"崔實政論雲:"今所使分威權禦民人理獄訟幹賦庫者,皆群臣之所為,而其奉祿甚薄,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愛也;妻子者,性所親也。所愛所親,方將凍餒,雖冒刃求利,尚猶不避,況可令臨財禦眾乎?是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欲其不侵,亦不幾矣。"

(七)鐸按:"驟赦"即"數赦"。宣三年左傳:"宣子驟諫",賈逵注:"驟,疾也。"爾雅釋詁:"數,疾也。"小爾雅廣言:"驟,數也。"二字古音同部,故義亦相通。

何者?鹹氣加而化上風(一),患害切而迫饑寒(二),此臧紇(三)所以不能詰其盜者也(四)。詩雲:"大風有隧,貪人敗類。(五)""爾之教矣,民斯效矣(六)。"是故先王將發號施令(七),諄諄如也(八),惟恐不中而道於邪,故作典以為民極(九),上下共之,無有私曲(一0),三府製法(一一),未聞赦彼有罪,(一二)獄貨惟寶者也(一三)。

(一)"鹹"當作"戾","戾氣"與下"和氣"相對。說苑貴德篇雲:"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

(二)漢書魏相傳雲:"饑寒在身則亡廉恥,寇賊奸軌所由生也。"

(三)"臧紇"舊作"滅絕"。

(四)襄廿一年左傳。

(五)桑柔。鐸按:遏利篇亦引。

(六)角弓。今詩作"胥效",白虎通三教篇引詩作"斯效"。鐸按:陳喬樅謂作"斯"者魯詩。

(七)淮南子本經訓雲:"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八)詩抑雲:"誨爾諄諄。"按禮記中庸:"肫肫其仁",鄭注:'"肫肫"讀如"誨爾忳忳"之"忳"。忳忳,懇誠貌也。'春秋繁露相生篇雲:"孔子為魯司寇,斷獄屯屯,與眾共之。"說苑至公篇作"敦敦"。敦敦、諄諄、屯屯、忳忳義並同。鐸按:孟子萬章上篇雲:"諄諄然命之乎?""諄諄如"即"諄諄然"。"如"猶"然"也。訓見經傳釋詞卷七。

(九)周禮雲:"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又雲:"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一0)管子五輔篇雲:"公法行而私曲止。"

(一一)後漢書郎顗傳雲:"委任三府",章懷注:"三公也。"按太尉、司徒、司空皆開府,故曰:"三府"。

(一二)詩小弁雲:"舍彼有罪",釋文:"舍,音舍,又音赦。"周禮司刺鄭注:"赦,舍也。"

(一三)書呂刑雲:"獄貨非寶。"

是故明君臨眾,必以正軌(一),既無厭有(二),務節禮而厚下,複德而崇化,使皆阜於養生(三)而競於廉恥也(四)。是以官長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奸匿絕(五),然後乃能協和氣而致太平也(六)。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七)。"為本,君以臣為基,然後高能可崇也(八);馬肥,然後遠能可致也(九)。人君不務此而欲致太平,此猶薄趾(一0)而望高牆(一一),驥瘠而責遠道,其不可得也必矣。

(一)隱五年左傳雲:"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

(二)句有誤字。

(三)周語雲:"所以阜財用衣食",韋昭注:"阜,厚也。"

(四)管子牧民篇雲:"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淮南子泰族訓雲:"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

(五)"匿"讀為"慝"。

(六)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

(七)頤彖辭。

(八)文有脫誤,當雲"國以民為本,君以臣為基,基厚,然後高能可崇也"。鹽鐵論未通篇雲:"築城者先厚其基而後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業而後求其贍。"考工記雲:"匠人,牆厚三尺,崇三之。"鄭注:"高厚以是為率,足以相勝。"鐸按:"能"猶"乃"也。下同。

(九)詩有駜毛傳:"駜,馬肥強貌。馬肥強則能升高進遠,臣強力則能安國。"鄭箋雲:"此喻僖公之用臣,必先致其祿食,祿食足而臣莫不盡忠。"

(一0)"薄趾"二字當乙。

(一一)淮南子泰族訓雲:"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