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舊作"招"。成八年左傳雲:"賴前哲以免也。"詩黃鳥雲:"殲我良人。"
(二)空格程本作"奢誇廓"三字。鐸按:此承上文"奢誇廓人",言前哲疾其無紀極,故為之製法修憲,文義甚明,程本是也。
(三)文十八年左傳雲:"聚斂積實,不知紀極。"
(四)周禮太宰:"縣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鐸按:此言取法於天,非懸法於象魏之謂。
(五)莊八年左傳雲:"衣服禮秩如適。"鐸按:"秩"與""同,說文:",爵之次弟也。"
(六)"優"疑"修"。
(七)文六年左傳雲:"陳之藝極",杜注:"藝,準也。"漢書蕭望之傳雲:"作憲垂法,為無窮之規。"鐸按:爾雅釋詁:"憲,法也。""憲藝"猶"法則"。
(八)哀七年左傳,"天之道"作"天之大數"。鐸按:廣雅釋言:"數,術也。"吳語:"道將不行",韋注:"道,術也。"是數、道同義,此引以意易之。
(九)禮記祭義雲:"天子為借千畝,諸侯為借百畝。"
(一0)周語:'襄王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裏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昭七年左傳雲:"上所以共神也。"
(一一)毛詩鴛鴦序雲:"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自奉養有節焉。"
(一二)宣十二年左傳雲:"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杜注:"威儀有等差。"桓二年傳雲:"皆有等衰",杜注:"衰,殺也。"禮記月令雲:"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級之度。"
(一三)"祿"當作"保",慎微篇亦誤"保"為"祿"。孝經雲:"保其祿位。"
(一四)文有脫誤。成二年左傳雲:"器以藏禮,禮以行義。"杜注:"車服所以表尊卑,尊卑有禮,各得其宜。"此文大意蓋與傳同。
當此之時也,九州之內,合三千裏,爾八百國(一)。其班祿也,以上農為正,始於庶人在官者,祿足以代耕,蓋食九人。諸侯下士亦然。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上士倍中士,食三十六人。大夫倍之,食七十二人。小國之卿,二於大夫。次國之卿,三於大夫。大國之卿,四於大夫,食二百八十八人。君各什其卿。天子三公(二)采視公侯,蓋方百裏。卿采視伯,方七十裏。大夫視子男,方五十裏。元士視附庸,方三十裏(三)。功成者封(四)。是故官政專公,不慮私家(五);子弟事學,不幹(六)財利,閉門自守(七),不與民交爭,而無饑寒之道(八),而不陷(九);臣養優而不隘(一0),吏愛官而不貪(一一),民安靜而強力(一二),此則太平之基立矣(一三)。乃惟慎貢選,明必黜陟,官得其人,人任其職;欽若昊天,敬授民時(一四),同我婦子,饁彼南畝(一五);上務節禮,正身示下,下悅其政,各樂竭己奉戴其上(一六)。是以天地交泰,(一七)陰陽和平(一八),民無奸匿(一九),機衡不傾(二0),德氣流布而頌聲作也(二一)。
(一)禮記王製雲:"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裏。"又雲:"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裏。"又雲:"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漢書賈山傳雲:"昔者周蓋千八百國,以九州之民,養千八百國之君。"地理誌雲:"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此有脫誤。鐸按:"爾"疑當作"千"。"千"與""草書形近,"千"誤為"",後人又改為"爾"也。
(二)"公"下舊衍"侯"字。
(三)本王製。
(四)白虎通考黜篇雲:"以德封者,必試之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裏。元士有功者,亦為附庸,世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裏。卿功成,封七十裏。公功成,封百裏。"
(五)漢書賈誼傳雲:"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鮑宣傳雲:"誌但在營私家。"
(六)"幹"舊作"於",何本改"與",並誤。"幹"誤為"於",又轉誤為"於"也。
(七)漢書王莽傳雲:"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八)漢書董仲舒傳雲:"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九)"而"上脫三字。
(一0)漢書韋賢後玄成傳:'玄成友人侍郎章上疏雲:"宜優養玄成。"'禮記禮器雲:"君子以為隘矣",鄭注:'"隘"猶"狹陋"也。'(一一)史記平準書雲:"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
(一二)漢書成帝紀陽朔四年詔曰:"先帝劭農,薄其租稅,寵其強力,令與孝弟同科。"
(一三)毛詩南山有台序雲:"立太平之基。"
(一四)書堯典。
(一五)詩七月。
(一六)毛詩吉日序雲:"能慎微接下,無不自盡以奉其上焉。"
(一七)易泰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
(一八)淮南子泛論訓雲:"陰陽和平,風雨時節。"
(一九)"匿"讀為"慝"。魯語雲:"下無奸慝",韋昭注:"慝,惡也。"
(二0)書堯典雲:"在璿機玉衡。"史記天官書雲:"北鬥七星,所謂旋機玉衡,以齊七政。"漢書揚雄傳雲:"玉衡正而泰階平。"
(二一)宣十一年公羊傳雲:"什一行而頌聲作。"
其後忽養賢而鹿鳴思(一),背宗族而采蘩怨(二),履畝稅而碩鼠作(三),賦斂重而譚告通(四),班祿頗而傾甫刺(五),行人定而綿蠻諷(六),故遂耗亂衰弱。
(一)此後所述詩義,皆與毛傳異,蓋本三家之說。鐸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仁義陵遲,鹿鳴刺焉。"文選嵇康琴賦李善注引蔡邕琴操:"鹿鳴者,周大臣之所作也。王道衰,大臣知賢者幽隱,故彈弦諷諫。"禦覽五百七十八引同。陳喬樅魯詩遺說考雲:"皆本魯詩之說。"
(二)鐸按:馬瑞辰曰:'"采蘩"當為"采蘋"之訛。蓋三家詩或因詩有"宗室牖下"一語,遂以為背宗族而作也。'陳喬樅雲:"潛夫論以鹿鳴為怨詩,與司馬遷史記年表、蔡邕琴操、高誘淮南注(詮言訓)幷合,又以行葦為詠公劉詩,亦與劉向列女傳(晉弓工妻傳)合,是其用魯詩之明證。然則此以采蘩為怨詩者,當亦據魯說也。"
(三)鹽鐵論取下篇雲:"周之末塗,德惠塞而嗜欲眾,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於下,怠於公乎(鐸按:"公乎"當作"上公",張敦仁說),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鐸按:魏風碩鼠序雲:"刺重斂也。"陳奐曰:"三家與毛序刺重斂合。"顧廣圻曰:'公羊宣十五年傳雲:"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又雲:"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正為碩鼠詩而言。三家詩、公羊皆今文,宜其說之相近。'陳喬樅雲:"桓寬用齊詩,然則此詩魯、齊說同矣。"皮錫瑞師伏堂筆記一雲:"碩鼠詩是魏風。魏滅於春秋初,豈是時已有履畝之稅乎?據春秋經、傳則始於宣公,或魯是時初用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