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管子形勢解雲:"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功無不立。"後漢書第五倫後種傳雲:"春秋之義,選人所長,棄其所短。"
夫修身慎行(一),敦方正直,清廉潔白(二),恬淡無為(三),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睹亂原(四),好善嫉惡(五),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六),苟務作異以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風(七)。今世慕虛者,此謂堅白(八)。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製所不取(九)。
(一)孝經雲:"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二)呂氏春秋離俗覽雲:"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繩,愈窮愈榮。"
(三)莊子胠篋篇文。
(四)春秋繁露度製篇雲:"凡百亂之源,皆出嫌疑纖微,以漸寖稍長至於大。"五行相生篇雲:"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治亂之源,豫禁未然之前。"鹽鐵論申韓篇雲:"塞亂源而天下治。"
(五)漢書竇嬰傳:'借福曰:"君侯資性,喜善疾惡。"'顏師古注:"喜,好也。"
(六)"惡行"以下,文有脫誤。
(七)淮南子齊俗訓雲:"矜偽以惑世,伉行以違眾,聖人不以為民俗。"漢書師丹傳哀帝策免丹雲:"朕疾夫比周之徒,虛偽壞化,寖以成俗。"敘傳敘貨殖傳雲:"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八)公孫龍子有堅白篇。史記平原君傳雲:"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莊子秋水篇:'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學先生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齊物論雲:"以堅白之昧終",釋文:'司馬雲:"謂堅石、白馬之辯也。"'(九)禮記王製雲:"行偽而堅,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
是故選賢貢士,必考核其清素(一),據實而言,其有小疵(二),勿強衣飾(三),以壯虛聲(四)。一能之士,各貢所長(五),出處默語(六),勿強相兼,則蕭、曹、周、韓之論(七),何足得矣(八)?吳、鄧、梁、竇之徒(九),而致十(一0)。各以所宜,量材授任(一一),則庶官無曠(一二),興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一三)。
(一)"清"當作"情"。史記蔡澤傳:'應侯雲:"披腹心,示情素。"'治要載屍子分篇雲:"違情見素,則是非不蔽。"
(二)易係辭上傳雲:"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漢書平帝紀詔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三)方言雲:"凡相被飾亦曰獎。""衣飾"猶"被飾"也。後漢書黃瓊傳雲:"梁冀前後所托辟召,一無所用。雖有善人,而為冀所飾舉者,亦不加命。"
(四)韓非子六反篇雲:"世主聽虛聲而禮之。"後漢書黃瓊傳李固遺瓊書雲:"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
(五)淮南子主術訓雲:"有一能者服一事。"漢書丙吉傳雲:"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長。"說苑君道篇雲:"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
(六)易係辭上傳:'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七)"論"當作"倫"。蕭何、曹參、周勃、韓信,並見史記。鐸按:本傳作"倫"。
(八)"得矣"蓋"專美"之訛。鐸按:此謂不難得,作"何足專美",則非其本旨。
(九)吳漢、鄧禹、梁統、竇融,並見後漢書。
(一0)"十"當作"也","而致"上蓋脫二字。楚策:'莫敖子華曰:"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此或即"可得而致"四字。
(一一)漢書董仲舒傳雲:"量材而授官。"
(一二)書陶謨。
(一三)詩麟之趾疏引鄭康成答張逸雲:"周之盛德,關雎化行之時,公子化之,皆信厚與禮合,古太平致麟之時,不能過也。"此言"太平致麟",蓋亦用詩誼矣。鐸按:成、臻,耕、真合韻。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國之英俊,興誅暴亂,成致治強(一)。今漢土之廣博,天子尊明,而曾無一良臣,此誠不湣兆黎之愁苦(二),不急賢人之佐治爾。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三)?"忠良之吏誠易得也(四),顧聖王欲之不爾。
(一)史記燕世家雲:"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盡取其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惟聊、莒、即墨,其餘皆屬燕。"漢書敘傳雲:"招輯英俊",顏師古注:'"輯"與"集"同。'(二)漢書王莽傳雲:"期於安兆黎矣。""苦"字舊空,據程本。
(三)論語。鐸按:此引孔子語以證人君第不求賢,求則何遠之有?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據本傳刪節之文,謂"此正以貴賤、好醜、長短、清濁相反而實相成,以見思反之義",乖節信本旨矣。
(四)成十七年左傳雲:"能與忠良,吉孰大焉?"後漢書循吏王渙傳鄧太後詔曰:"夫忠良之吏,國家所以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