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實貢(2 / 3)

(三)白虎通諫諍篇雲:"黎蒸不熟。""黎"即"藜"之省。

(四)"有"舊作"可"。

(五)管子小稱篇雲:"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淮南子說山訓雲:"畫西施之麵,美而不可說。"論衡言毒篇雲:"好女說心。"

(六)北堂書鈔五十四引東觀漢紀雲:"鄧豹遷大匠,工無虛張之繕。"

(七)僖七年左傳雲:"不女疵瑕。"

(八)漢書宣元六王傳:"張博常欲誑耀淮南王。"元後傳:"莽日誑耀太後。"王莽傳:"所以誑耀媚事太後,下至旁側長禦,方故萬端。"又雲:"欲以誑耀百姓。""耀"與"耀"同。

(九)漢書息夫躬傳雲:"辯口快耳,其實未可從。"

(一0)"時"下脫一字。

(一一)"故"下脫一字,疑是"疏","疏"與"蘇"聲相涉而失之。史記蘇秦傳雲:"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一二)史記燕世家。

(一三)淮南子主術訓雲:"天下多眩於名聲而寡察其實,是故處人以譽尊,而遊者以辯顯。"列子說符篇雲:'爰旌目餓於道,狐父之盜下壺餐以哺之。爰旌目三餔而後能視,曰:"嘻!汝非盜耶?吾義不食子之食也。"兩手據地而歐之。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歐"與"嘔"同。

夫聖人純,賢者駁(一),周公不求備(二),四友不相兼(三)況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輔佐,光武所將相,不遂偽舉,不責兼行,(四)亡秦之所棄,王莽之所捐(五),二祖任用以誅暴亂,成致治安(六)。太平之世,而雲無士,數開橫選,而不得真,甚可憤也!(七)(一)論衡明雩篇雲:"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駁。"漢書梅福傳雲:"一色成體謂之純,白黑雜合謂之駁。"

(二)論語。鐸按:已見論榮篇。

(三)"友"舊作"肢",據傳改。博物誌雲:"文王四友: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按尚書大傳:"文王胥附、奔輳、先後、禦侮謂之四鄰,以免乎牖裏之害",指此四人,故孔子以回、賜、師、由擬之,章懷注此傳即以四友屬孔子,非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雲:"任群臣無所親,若四肢之各有職也。"新語懷慮篇雲:"目以精明,耳以主聽,口以別味,鼻以聞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各受一性,不得兩兼。"舊作"肢",義亦可通,然與下"末世"雲雲,文意不合,故定從本傳。

(四)尹文子大道篇雲:"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於一人,則賢聖其猶病諸!設一人能備天下之事,則前後左右之宜,遠近遲疾之閑,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於治闕矣。"後漢書韋彪傳雲:"夫人才行,少能相兼。"

(五)"捐"舊作"損"。

(六)漢書文帝紀:'元年,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且千歲。"'顏師古注:"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寧也。"賈誼傳雲:"陳治安之策。"鐸按:"成致"連用,亦見下文。

(七)"真"舊作"直"。按續漢書五行誌劉昭注引馬融上書雲:'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眾,雲無若人,臣以為誣矣。宜特選詳譽,審得其真。'語意與此同。

夫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和也當如響應(一),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駹問駹(二)。由此教令,則賞罰必也。

(一)荀子強國篇雲:"下之和上,譬之若響之應聲,影之象形也。"新書大政上篇雲:"故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聲,士民學之其如響。"說文雲:"相也。,以言對也。""應"與""同。

(二)"鷹"蓋"驪"之誤。說文雲:"驢,似馬長耳。驪,馬深黑色。駹,馬麵顙皆白也。"馬、驢、驪、駹為一物,又以馬、驢為一物,驪、駹為一物。馬驢以形,驪、駹以色也。漢書匈奴傳雲:"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此駹、驪並舉之證。俞樾雲:'"鷹"字不倫。"駹"則仍即馬之一種,上既言馬,不應下又言"駹",疑皆字之誤。"鷹"當作"雞","雞"誤為"",因改為"鷹"矣。"駹"當作"尨",謂犬也,涉上"驢"字而加馬旁耳。馬、驢一類,雞、犬一類也。'鐸按:俞說"駹"為"尨"之加旁字是也,而"鷹"字不煩改。鷹、犬逐捕雉兔者,亦一類也。

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一)。且攻玉以石(二),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三)。夫物固有以賤治貴,以醜治好者矣。智者棄其所短而采其所長,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猶是也(四)。物有所宜,不廢其材,況於人乎?

(一)漢書張釋之傳:'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韓非子八經篇雲:"人臣忠論以聞奸。"說苑說叢篇雲:"高議而不可及,不若卑論之有功也。"

(二)詩鶴鳴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淮南子說山訓雲:"玉待礛諸而成器",高誘注:"礛諸,攻玉之石。"說文作"備諸"。

(三)儀禮喪服傳雲:"冠六升外畢,鍛而弗灰。"士喪禮雲:"冪奠用功布",鄭注:"功布,鍛濯灰治之布也。"既夕禮注:"功布,灰治之布也。"禮記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鍛濯灰治。"雜記:"加灰錫也",疏雲:"取緦以為布,又加灰治之,則曰錫。"考工記雲:"氏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鄭注:"以欄木之灰漸釋其帛也。"內則雲:"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