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潛歎(3 / 3)

(二)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讚雲:"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

(三)詩文王雲:"宣昭義問。"

(四)韓非子說疑篇雲:"眾歸而民留之,以譽盈於國,發聞於主。"鐸按:單言為"聞",複言為"發聞",齊語:"有居處為義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裏者,則有以告。"管子小匡篇作"弟長聞於鄉裏者",是"發聞"即"聞"也。

(五)見書堯典。

(六)"位"上疑脫"在"字。

(七)"達"當作"遠"。

(八)莊子天下篇雲:"荒唐之言。"鐸按:荒唐、胡塗、混帳、混蛋,語之轉。

(九)老子雲:"法令滋彰。"

(一0)"幾"讀為"冀"。鐸按:已見讚學篇注。

(一一)鐸按:爾雅釋詁:"谘、諏、訪,謀也。"諮、谘同。

(一二)見六韜。注詳卜列篇。

(一三)宣十五年左傳:'羊舌職曰:"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謂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過也。"'(一四)說苑尊賢篇雲:"堯、舜相見,不違桑陰。文王舉太公,不以日久。故賢聖之接也,不待久而親;能者之相見也,不待試而知矣。"

(一五)晉語雲:"殷辛伐有蘇",韋昭注:"殷辛,殷紂也。"漢書賈山傳雲:"秦政力幷萬國,富有天下。"按政,始皇名。

(一六)"決滯"猶言"去留"。周禮廛人注:'鄭司農雲:"貨物沈滯於廛中不決。"'按決則不滯,義相覆也。或雲:"決"即"沈"之誤。周語雲:"氣不沈滯",韋昭注:"沈,伏也。滯,積也。"後漢書崔駰傳達旨雲:"胡為嘿嘿而久沈滯也﹖"鐸按:或說近是。

是以明聖之君於正道也,不專驅於貴寵,惑於嬖媚,不棄疏遠,不輕幼賤,又參而任之(一)。故有周之製也,天子聽政,使三公至於列士獻典(二),良史獻書(三),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四)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無敗(五)也。

(一)管子七法篇雲:"論功計勞,未嚐失法律也。便辟、左右、大族、尊貴大臣,不得增其功焉。疏遠、卑賤、隱不知之人,不忘其勞。"漢書翼奉傳雲:"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親親,必有異姓,以明賢賢,此聖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同姓親而易進,異姓疏而難通,故同姓一,異姓五,乃為平均。"按此即所謂"參而任之"也。

(二)"典"治要作"詩"。按周語雲:"使公卿列士獻詩,瞽獻曲。""曲"或誤為"典"。王氏所用國語本與韋昭不同,未敢據彼以補此也。鐸按:此仍當依今本國語作"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韋注:"瞽,樂師。曲,樂曲也。"作"典"者訛字。史記周本紀及集解引韋注"曲"並作"典",誤與此同。古書曲、典二字多相亂,荀子正論篇:"今子宋子嚴然而好說,聚人徒,立師說,成文曲。"王念孫曰:'"曲"當為"典",謂宋子十八篇也。'彼"典"誤為"曲",猶此"曲"誤為"典"。"使三公至於列士獻典",文有訛脫,非別本如此也。

(三)周語無"良"字。

(四)"史"舊作"叟"。

(五)"無敗"周語作"不悖"。

末世則不然(一),徒信貴人驕妒之議,獨用苟媚(二)蠱惑之言,行豐禮者蒙愆咎(三),論德義者見尤惡,於是諛臣(四)又從以詆訾之法(五),被以議上之刑,此賢士之始困也(六)。夫詆訾之法者,伐賢之斧也,而驕妒者(七),噬賢之狗也(八)。人君內秉伐賢之斧,權噬賢之狗(九),而外招賢(一0),欲其至也(一一),不亦悲乎!

(一)易係辭下傳雲:"其當殷之末世。"

(二)治要作"宿媚"。按"苟媚"亦見上文。

(三),俗愆字。見廣韻二仙。

(四)說苑臣術篇雲:"偷合苟容,與主為樂,不顧其後害,如此者諛臣也。"治要"諛臣"下有"佞人"二字。

(五)漢書哀帝紀雲:"除誹謗詆欺法。"

(六)漢書嚴安傳雲:"此民之始苦也。"文與此同。治要"始"作"逅"。逅,遇也,義亦可通。鐸按:日本尾張藩國本治要作"姤","姤"與"詬"同,恥也。"始"字誤耳。

(七)"驕妒者"治要作"驕妒之臣"。鐸按:當據治要補"之臣"二字。"驕妒之臣者"、"詆訾之法者"兩文相對。

(八)即賢難篇所雲"群犬齧賢"。一切經音義一引三蒼雲:"噬,齧也。"

(九)"權"如"權兵"之"權",注見勸將篇。俞樾雲:'"權"字無義,當作"嚾"。廣韻二十九換雲:"喚,呼也。嚾,上同。"然則"嚾"即"喚"字,猶雲"呼噬賢之狗"耳。'鐸按:權、秉互文。文選五等論注引賈逵國語注:"權,秉也。"勸將篇:"權十萬之眾","權"亦秉持之義。考"嚾"字見於荀子非十二子篇者,乃"讙"之別體。若大戴禮記易本命篇:"咀嚾者九竅而胎生","嚾"乃""字之訛。其用為呼喚字,見抱樸子酒誡篇("仰嚾天墜,俯呼地陷"),而他篇則仍用"喚"字(如疾謬篇:"主則望客而喚狗")。是以"嚾"為"喚",六朝時始偶見之。俞氏泥於"喚狗"之熟語,欲以後世之字改漢人之書,不可從也。

(一0)以上九字,治要作"而外招噬賢之狗"。

(一一)治要"至"下有"理"字,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