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字舊脫。
(二)荀子非相篇雲:"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而起。""親"謂父母,"家"謂夫也。漢時則以"親家"為"親戚"通稱。後漢紀:"明帝永平元年,東海王強薨,詔諸王京師親家皆詣東海奔喪。"後漢書東海王強傳稱"親戚",是其證也。後漢書馬皇後紀:"諸姬主朝請",列女傳作"諸王親家朝請"。又郭皇後紀雲:"後弟況遷大鴻臚,帝數幸其第,會公卿諸侯親家飲燕。"竇皇後紀雲:"年六歲能書,親家皆奇之。"後漢紀:"章帝建初三年,竇憲兄弟親幸,自馬氏侯及王主親家莫不畏憚。"續漢書禮儀誌載上陵儀有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後漢書應奉傳章懷注引汝南記雲:"親家李氏。"鐸按:此"親家"謂族外親戚,與古以父母兄弟為親戚者義別。箋所引後漢紀、後漢書"親家",即續漢書禮儀誌引獨斷所謂"凡與帝後有瓜葛者"。至汝南記所載,乃男女姻家父母相呼之稱,"親"讀去聲,不當引以說此。
(三)"妙"讀為"眇"。書顧命雲:"眇眇予末小子。"魏誌陳思王植傳上疏求自試雲:"終軍以妙年使越","妙"亦"眇"之借。
(四)王先生雲:'易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脫桎梏。"周禮大司寇疏引鄭注:"木,在手曰桎,在足曰梏。"又大畜六四:"童牛之告",李氏集解引虞翻曰:"告謂以木楅其角。"侯果曰:"牿,楅也。以木為之,橫施於角,止其抵之威也。"書費誓:"今惟淫舍牿牛馬",正義稱鄭注以"牿"為"桎梏"之"梏",施梏於牛馬之腳,使不得走佚。詳稽經訓,並以"桎梏"為拘囚之具,因而凡就拘製者皆謂之"桎梏",故學校謂之"校",荷校亦謂之"校",取義木囚,亦其例也。童蒙情識未定,宜用防閑,故脫桎梏則吝。此雲"未脫桎梏",正言不離童幼耳。未可以關木之罪人,概就塾之童子也。'鐸按:此猶言"未離繈褓"耳。漢書王莽傳雲:"孝武皇帝裂三萬戶以封衛青。青子三人,或在繈褓,皆為通侯。"是其事。
(五)"由"字誤。鐸按:詩王風君子陽陽傳:"由,用也。"
(六)毛詩車舝序雲:"德澤不加於民。"
(七)漢書李廣傳雲:"諸妄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又雲:"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而"取侯"不辭,疑"侯"上脫"封"字。或雲:"取侯"當為"列侯"。鐸按:"侯"上脫"封"字,說近是。
(八)獨斷雲:"天子太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者,受天子之社土,以所封之方色,東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苴以白茅授之。各以其所封方之色歸國以立社,故謂之受茅土。漢興,以王子封為王者得茅土。其它功臣及鄉亭他姓公侯,各以其戶數租入為限,不受茅土,亦不立社也。"
(九)白虎通京師篇雲:"有能然後居其位,德加於人然後食其祿。"漢書朱雲傳雲:"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論衡量知篇雲:"文吏空胸,無仁義之學,居位食祿,終無以效,所謂屍位素餐者也。素者,空也。空虛無德,食人之祿,故曰素餐。無道藝之業,不曉政治,默坐朝廷,不能言事,與屍無異,故曰屍位。"
(一0)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雲:"諸侯恣行,淫侈不軌。"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雲:"諸侯或驕奢,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於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破敗"上疑脫"此以"二字。
子產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傷實多(一)。"是故世主(二)之於貴戚也,愛其嬖媚之美,不量其材而授之官(三),不使立功自托於民,而苟務高其爵位,崇其賞賜(四),令結怨於下民,(五)縣罪於惡(六),積過既成,豈有不顛隕者哉(七)?此所謂"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哉(八)!
(一)襄卅一年左傳。
(二)"世"舊作"也",何本作"人",並誤。
(三)"授"舊作"受"。漢書董仲舒傳雲:"量材而授官。"
(四)齊語雲:"勸之以賞賜。"趙策:'左師觸讋見太後曰:"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此文本之。
(五)漢書李尋傳雲:"為主結怨於民。"
(六)韓非子亡征篇雲:"懸罪而弗誅。"莊子寓言篇雲:"無所縣其罪",郭注:"縣,係也。"漢書陳湯傳雲:"宜以時解縣通籍",孟康曰:"縣,罪未竟也,如言縣罰也。"按"縣罪於"以下當有二字,與"下民"對。此文大意與忠貴篇末段相同,彼雲"下自附於民氓,上承順於天心",此"惡"字蓋即"天心"之誤。誌氏姓篇:"於諸侯無惡",晉語作"諸侯無二心",亦一證。俞樾雲:'"縣罪於"下脫二字,當與上"結怨於下民"相對成文。"惡"下脫"既"字。"惡既積","過既成",亦相對成文。'(七)後漢書馮衍傳:"社稷顛隕。"按"隕"亦作"殞",隗囂傳雲:"妻子顛殞。"鄧析子轉辭篇雲:"終顛殞乎混冥之中。"
(八)襄卅一年左傳。
先主之製,官民必論其材,論定而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一)。人君也此君不察(二),而苟以親戚色官之人典官者(三),譬猶以愛子易禦仆(四),以明珠易瓦礫(五),雖有可愛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車而殺病人也必矣(六)。書稱"天工人其代之"(七),傳曰:"夫成天地之功者,未嚐不蕃昌也(八)。"由此觀之,世主欲無功之人而強富之(九),則是與天鬥也。使無德況之人(一0)與皇天鬥,而欲久立,自古以來,未之嚐有也(一一)。
(一)禮記王製雲:"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鐸按:後漢書左周黃傳論雲:"辯論其才,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祿之。"與此皆述意。
(二)文有脫誤。賢難篇雲:"時君俗主不此察也。"此蓋同於彼。或當雲"人君世主不察"。鐸按:此疑當作"今之君也不此察"。"今之君"對上"先主"言。"今"誤為"人",又脫"之"字,下"君"字涉上而衍,"不"字又倒在"此"字下,遂不可讀。
(三)"色"舊作"邑"。按墨子尚賢中篇雲:"王公大人有所愛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與其愛。是故不能治百人者,使處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處乎萬人之官。此其故何也?曰:若處官者,爵高而祿厚,故愛其色而使之焉。""色官"本於彼。鐸按:此"親戚"謂子弟。呂氏春秋去私篇:"內舉不避子",新序雜事一作"內舉不回親戚",是其證。"色官"謂以麵目姣好為官者。典官,主官事也。
(四)詩出車毛傳:"仆夫,禦夫也。"正月鄭箋:"仆,將車者也。"
(五)呂氏春秋樂成篇雲:"民聚瓦礫。"淮南子精神訓雲:"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鐸按:此明珠乃以合藥者,易之以瓦礫則病不治,故曰"殺病人"。古以珠玉治疾,漢書王莽傳:"美玉可以滅瘢。"即其證。
(六)鐸按:古"大車"有二義:一為大夫之車,詩王風大車傳:"大車,大夫之車"是也;一為牛車,晉語五:"遇大車當道而覆",韋注:"大車,牛車也"是也。此取前義。
(七)皋陶謨。
(八)"功"舊作"力"。按鄭語:'史伯曰:"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嚐不章。"'本書忠貴篇亦雲:"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嚐不蕃昌也。"閔元年左傳雲:"其必蕃昌。"鐸按:此所引乃尚書大傳逸文。汪引鄭語,蓋以傳為春秋外傳,疏矣。
(九)鐸按:"強"字當在"欲"下。
(一0)爾雅釋詁雲:"貺,賜也。""況"與"貺"同。漢書武帝紀元封元年詔曰:"遭天地況施",應劭曰:"況,賜也。"管子四時篇雲:"求有德賜布施於民者而賞之。""德況"猶言"德賜"。
(一一)按漢書鮑宣傳,宣上書言:"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奈何獨私養外親與幸臣董賢,多賞賜以大萬數?非天意也。"又言:"汝昌侯傅商亡功而封。官爵乃天下之官爵,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悅民服,豈不難哉?"又言:"董賢但以令色諛言自進。賞賜亡度,竭盡府藏,豈天意與民意?天不可久負,厚之如此,反所以害之也。宜為謝過天地,解讎海內"雲雲,此篇大恉與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