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考績(3 / 3)

(一七)漢書王莽傳雲:"名實不副。"

(一八)抱樸子審舉篇雲:'靈、獻之世,台閣失選用於上,州郡輕貢舉於下,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觀節信所言,則非獨靈、獻時為然矣。

(一九)"材"當作"財"。漢書貨殖傳序雲:"以財力相君。"

(二0)呂氏春秋誠廉篇高誘注:"阻,依也。"鐸按:阻、乘皆"恃"也。隱四年左傳:"夫州籲阻兵而安忍。"文選西征賦注引杜注雲:"阻,恃也。""乘"字已見上篇。

(二一)漢書貢禹傳雲:'俗皆曰:"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黥劓而髡鉗者,猶複攘臂為政於世,行雖犬彘,家富埶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二二)王侍郎雲:'"官聽"疑是"官職"。'繼培按:作"職"是也。上雲:"官無廢職,位無非人",此承其文言之。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詔曰:"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於定國傳雲:"二千石選舉不實,是以在位多不任職。"又雲:"勉察郡國守相群牧非其人者。"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詔曰:"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傷。"史記夏本紀雲:"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

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德,載適謂之尚賢,三適謂之有功,則加之賞。其不貢士也,一則黜爵,載則黜地,三黜則爵土俱畢。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一)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二)。其受事而重選舉,審名實而取(三)賞罰也如此。故能別賢愚而獲多士(四),成教化而安民氓(五)。三代(六)於世,皆致太平。聖漢踐祚(七),載祀四八,而猶未者(八),教不假(九)而功不考,賞罰稽而赦贖數也。諺曰:"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一0)。"此群臣所以樂總猥而惡考功也。

(一)以上六字舊脫。

(二)"古者諸侯"以下本武帝元朔元年有司奏議,見漢書本紀,事詳尚書大傳。"附下罔上"四語,說苑臣術篇以為泰誓文,"斥"作"退"。鐸按:此尚書大傳說泰誓之文,說苑題泰誓者,語有省略耳。後漢書左周黃傳論:"古者諸侯歲貢士,進賢受土賞,非賢貶爵土。"亦本大傳。

(三)"取"疑"嚴"。

(四)詩文王雲:"濟濟多士。"

(五)漢書董仲舒傳雲:"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今世廢而不修,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

(六)"代"舊作"有"。

(七)"祚"當作"阼"。大戴禮有武王踐阼篇。鐸按:曹騰碑:"踐胙之初。"胙、祚同字,是祚、阼亦可通用。

(八)"未者"舊作"者末"。按新書數寧篇雲:"然又未也者",語與此同。

(九)"假"當作"修"。鐸按:假,至也。亦可通。

(一0)鹽鐵論鹽鐵針石篇雲:'語曰:"五盜執一良人,枉木惡直繩。"'申韓篇雲:"曲木惡直繩,奸邪惡正法。"韓非子有度篇雲:"繩直而枉木斲。"

夫聖人為天口,賢人為聖譯(一)。是故聖人之言,天之心也。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先師京君(二),科察考功(三),以遺賢俊(四),太平之基,必自此始(五),無為之化,必自此來也。(六)(一)"譯"疑當作"鐸"。法言學行篇雲:"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複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鐸也。論語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皇疏雲:"鐸用銅鐵為之。若行武教,則用銅鐵為舌。若行文教,則用木舌,謂之木鐸。"俞樾雲:'說文:"譯,傳譯四夷之言者。"天無言而聖人代之言,故曰"為天口"。聖人之言,人不易曉,而賢者為通其指趣,故曰"為聖譯"。"譯"字不誤。'鐸按:下文"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正釋"聖譯"二字,則"譯"為"傳譯"明矣。

(二)漢書楚元王傳劉歆移書太常博士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顏師古注:"前學之師也。"眭孟傳稱"先師董仲舒",此其例也。

(三)漢書京房傳雲:"房奏考功課吏法",晉灼曰:"令丞尉治一縣,崇教化亡犯法者輒遷。有盜賊滿三日不覺者,則尉事也。令覺之,自除,二尉負其罪。率相準如此法。"

(四)漢書元帝紀初元元年詔曰:"延登賢俊。"

(五)毛詩南山有台序雲:"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六)詩卷阿鄭箋雲:'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麵而已。"言任賢故逸也。'鐸按:"化"疑本作"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愛日篇:"治國之日舒以長",本傳作"化國",是其例。基、始、治、來韻。

是故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此猶欲舍規矩而為方圓(一),無舟楫而欲濟大水(二),雖或雲縱(三),然不知循其慮度之易且速也(四)。群僚師尹,鹹有典司(五),各居其職,以責其效;百郡千縣,各因其前,以謀其後;辭言應對,各緣其文,以(六)其實,則奉職不解(七),而陳言者不得誣矣(八)。書雲:"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誰能不讓?誰能不敬應(九)?"此堯、舜所以養黎民而致時雍也(一0)。

(一)"欲"字當在"為"上。管子法法篇雲:"倍法而治,是廢規矩而正方圓也。"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

(二)管子七法篇雲:"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商子弱民篇雲:"濟大川而無船楫。"

(三)"縱"疑"從"。鐸按:縱、從古字通。小爾雅廣言雲:"從,遂也。"

(四)"知"當作"如"。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雲:"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衝蒙涉田而能致遠,未若遵塗之疾也。"此意與彼同。

(五)文選班固西都賦雲:"各有典司。"

(六)空格程本作"核"。

(七)解,讀為"懈"。

(八)韓非子主道篇雲:"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備內篇雲:"偶三五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

(九)書皋陶謨。今書"賦"作"敷","試"作"庶"。僖廿七年左傳趙衰引夏書與此同。"能"今並作"敢",無下"誰"字。鐸按:今書作"敷納以言,明庶以功",乃梅賾改本,說詳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一0)書堯典。鐸按:書雲:"黎民於變時雍。"漢書成帝紀陽朔元年詔引"變"作"蕃"。應劭曰:"黎,眾也。時,是也。雍,和也。言眾民於是變化,用是大和也。"洪亮吉尚書今古文注疏雲:'潛夫論以"養"釋"蕃",雲"致時雍",疑又以"時"為"時代"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