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官誌雲:"每州刺史一人。"注:"武帝初置刺史,成帝更為牧,建武十八年複為刺史。"漢書朱博傳雲:'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方進共奏言:"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書曰:谘十有二牧,所以廣聰明燭幽隱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按"憲"疑"悉"之誤。於定國傳雲:"永執綱紀,務悉聰明。"王嘉傳雲:"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務聰明。"顏師古注:"悉,盡也。務聰明者,廣視聽也。"
(八)百官誌:"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皆卿一人。太尉、司徒、司空,皆公一人。"說苑臣術篇雲:"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
(九)漢書丙吉傳雲:"三公典調和陰陽。"陳平傳雲:"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一0)詩江漢雲:"對揚王休。"俞樾雲:'此言自守相令長至三公,皆當考績以效實而進退之,賢則任用,不賢則罷斥。"王休"二字借用五行王相休囚之說,亦因上文言"三公典和陰陽",故即從陰陽五行為說也。淮南子地形篇:"木壯,水老,水生,金囚,土死。"無"王休"之文。太玄玄數篇:"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廢。勝王囚王,所勝死。"其文有"王"無"休"。然論衡難歲篇雲:"立春,艮王,震相,巽胎,離沒,坤死,兌囚,幹廢,坎休。"則東漢時固已有此說。自王而相,而胎,而死,而囚,而廢,而休,故此文即用"王休"二字以寓進賢退不肖之意。汪箋引詩"王休"釋之,未得其義。相列篇:"五色之見,王廢有時。"彼雲"王廢",此雲"王休",其義一也。'(一一)侍中屬少府,博士屬太常,大夫、議郎屬光祿勳。
(一二)漢書鮑宣傳雲:"官以諫爭為職,不敢不竭愚。"
(一三)漢舊儀雲:"刺史舉民有茂才者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經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劇一科。"按"茂才"本稱"秀才",後漢避光武帝諱改之。
(一四)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
(一五)文帝紀二年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為此科之始。
(一六)下作"敦厚"。後漢書左周黃列傳論二科並列,以為中興後所增。按漢書元帝紀:"永光元年,詔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後漢書吳佑傳注引漢官儀稱"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是也。成帝紀永始三年又雲:"舉惇樸遜讓有行義者。"平帝紀元始元年:"舉敦厚能直言者。"後漢書獨行譙玄傳亦作"敦樸",則敦樸、敦厚非有二事,且亦不始於東京矣。鐸按:惇、敦同音,樸、厚同義,亦知為一事二名也。
(一七)後漢書安帝紀:"建光元年,令舉有道之士。"按"永初元年,詔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五年,詔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有道"即"有道術者"。
(一八)見上。
(一九)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初舉孝廉、郎中寬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
(二0)後漢書安帝紀:"建光元年,詔舉武猛堪將帥者。"按漢書武帝紀:"元延元年,詔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即"武猛"也。
(二一)見上。
(二二)史記晉世家:'師服曰"名,自命也;物,自定也"。'春秋繁露有深察名號篇。
今則不然,令長守相不思立功(一),貪殘專恣(二),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三)。州司不治,令遠詣闕上書訟訴(四)。尚書不以責三公(五),三公不以讓州郡(六),州郡不以討縣邑(七),是以凶惡狡猾(八)易相冤也。侍中、博士諫議之官,或處位曆年,終無進賢嫉惡拾遺補闕之語(九),而貶黜之憂(一0)。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一一),以桀逆應至孝(一二),以貪饕應廉吏(一三),以狡猾應方正,以諛諂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一四),以空虛應有道(一五),以嚚闇應明經(一六),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愚頑應治劇,名實不相副(一七),求貢不相稱。(一八)富者乘其材力(一九),貴者阻其勢要(二0),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二一)。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聽所以數亂荒也(二二)。
(一)漢書郊祀誌:'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二)漢書鮑宣傳雲:"公卿守相,貪殘成化。"楚元王傳劉向雲:"尹氏世卿而專恣。"又雲:"二世委任趙高,專權自恣。"
(三)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漢官典職儀雲:"刺史以六條問事",其二條雲:"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製,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歛為奸。"王莽傳雲:"州牧數存問,勿令有侵冤。"
(四)漢書於定國傳雲:"民多冤結,州郡不理,連上書者交於闕廷。"後漢書質帝紀本初元年詔雲:"頃者,州郡輕慢憲防,競逞殘暴,造設科條,陷入無罪,至令守闕訴訟,前後不絕。"
(五)百官誌尚書屬少府。後漢書虞詡傳:'詡謂諸尚書曰:"小人有怨,不遠千裏,斷發刻肌,詣闕告訴,而不為理,豈臣下之義?"'(六)說文雲:"讓,相責讓。"
(七)說文雲:"討,治也。"
(八)昭廿六年左傳雲:"無助狡猾。"按漢時劾奏有雲"狡猾"者,蓋律令文也。漢書陳湯傳:"弘農太守張匡坐臧百萬以上,狡猾不道。"翟方進傳:"劾紅陽侯立懷奸邪,亂朝政,欲傾誤要主上,狡猾不道。"韓延壽傳:"公卿皆以延壽前既無狀,後複誣愬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王尊傳:"五官掾張輔係獄,數日死,盡得其狡猾不道,百萬奸臧。"孫寶傳:"劾奏立、尚懷奸罔上,狡猾不道。"宣帝子淮陽憲王傳:"房漏泄省中語,博兄弟詿誤諸侯王,誹謗政治,狡猾不道。"皆其事也。
(九)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應劭漢官雲:"侍中便繁左右,與帝升降,卒思近對,拾遺補闕,百僚之中,莫密於茲。"漢書司馬遷傳雲:"不能拾遺補闕。"
(一0)漢書韋賢後玄成傳雲:"自傷貶黜父爵。"詩蓼莪鄭箋:'"之"猶"是"也。'鐸按:論語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憂",句法同。
(一一)論衡命祿篇雲:"頑魯而典城。"
(一二)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詔舉至孝與眾卓異者。"桓帝紀延熹二年詔曰:"桀逆梟夷。"孔融傳雲:"劉表桀逆放恣。"按說文雲:"傑,傲也。,不順也。""桀逆"即"傑"假借字。
(一三)說文雲:"饕,貪也。"文子上義篇雲:"貪饕多欲之人,殘賊天下。"鐸按:賈子道術篇:"反廉為貪。"
(一四)漢書酷吏尹賞傳雲:"輕薄少年。"
(一五)論衡量知篇雲:"空虛無德。"後漢書第五倫傳雲:"以空虛之質,當輔弼之任。"
(一六)"闇"當作"瘖"。晉語:'胥臣曰:"嚚瘖不可使言。"'韋昭注:"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瘖,不能言者。"鐸按:淮南子泰族訓"既瘖且聾",文子符言篇"瘖"作"闇",古字通用,不煩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