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策:'範睢曰:"淖齒管齊之權,縮閔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事詳齊策。踔、淖,湣、閔古字俱通用。史記田完世家作湣王。
(三)韓非子南麵篇雲:"襲亂之跡。"
(四)周語雲:"師箴,近臣盡規。"
(五)晉語雲:"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謠。"後漢書蔡邕傳雲:"令三公謠言奏事",章懷注引漢官儀曰:"三公聽采長吏臧否,人所疾苦,條奏之,是為舉謠言者也。"劉陶傳雲:"聽民庶之謠吟。"
(六)以上三字舊脫。
(七)"救"舊作"殺"。
(八)書西伯戡黎雲:"惟王淫戲用自絕。"
後末世之君危何知之哉(一)?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麵從,退有後言(二)。"故治(三)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四),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一)文有脫誤。鐸按:此句與賢難篇"且閭閻凡品何獨識哉?"同為更端以起下之辭,疑當作"後末世之君何危之知哉?"言末世之君何知拒諫之危也。傳寫誤倒,遂不可讀。
(二)書皋陶謨。
(三)"治"字舊脫,據治要補。
(四)周語:'邵公曰:"為民者宣之使言。"'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一),既患其正義以繩己矣(二),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職而策不出於己(三)。是以]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四),屈原得君而椒、蘭構讒(五),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妒其謀(六),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挍其功(七)。
(一)漢書穀永傳雲:"驕臣悍妾。"孟子雲:"進不隱賢。"鐸按:此"隱賢"謂隱蔽賢人。
(二)史記商君傳雲:"日繩秦之貴公子。"
(三)治要載崔實政論雲:"其達者或矜名嫉能,恥善策不從己出,則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屏棄。"俞樾謂"尹"當為"屍",詳賢難篇"尹據天官"注。鐸按:下篇雲:"群僚師尹,鹹有典司,各居其職。"疑此"尹"字當作"居"。
(四)昭廿七年左傳。鐸按:已見賢難篇。
(五)"構"舊作"挺",據治要改。新序節士篇雲:"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潔之行,懷王用之。秦欲吞滅諸侯,並兼天下,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黨。秦國患之,乃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屈原遂放於外,乃作離騷。"漢書揚雄傳反離騷雲:"靈修既信椒、蘭之唼佞兮!"蘇林曰:"椒、蘭,令尹子椒、子蘭也。"按史記屈原傳不載子椒。
(六)見漢書酷吏嚴延年傳。鐸按:耿壽昌、嚴延年各節一字。
(七)見漢書陳湯傳。"挍"舊作"捄",據治要改。俞樾雲:'"捄"字無義。汪改作"挍",義亦迂曲。疑本是"佼"字。淮南覽冥訓:"鳳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風雨不興,川穀不澹,草木不搖,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於宇宙之間。""佼"蓋輕慢之意。上文雲:"赤螭、青虯之遊冀州也,蛇輕之,以為不能與之爭於江海之中。"一雲"輕之",一雲"佼之",是"佼"與"輕"同。"佼其功"即"輕其功"也。"挍"乃"佼"之誤,"捄"又"挍"之誤耳。'鐸按:捄、挍並當讀為"撓"。撓,屈也。撓其功,謂屈辭以減其功耳。湯傳雲:"匡衡以湯擅興師矯製,如複加爵土,則後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幸生事於蠻夷。為國招難,漸不可開。"明非"輕其功"之謂。撓、挍古音同部,與"捄"音亦相近。蓋求諸聲則得,求之形則遠矣。
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效善於君,則必先與寵人為讎矣(一)。乘舊寵沮之於內(二),而己接賤(三)欲自信於外,此(四)思善之君,願忠之士,所以雖並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得遇者也。(五)(一)"矣"字據治要補。韓非子八說篇雲:"治國是非不以術斷,而決於寵人,則臣下輕君而重於寵人矣。"
(二)"乘"舊作"恃",據治要改。按"乘"猶"恃"也。考績篇雲:"富者乘其才力。"
(三)舊無"而己"二字,據治要補。按"接"當作"疏","疏"誤為"跡",又轉誤為"接"也。韓非子孤憤篇雲:"處勢卑賤,無黨孤特。夫以疏賤與近愛信爭,其數不勝也。"此文本之。漢書趙充國傳:"疏捕山間虜",顏師古注:'"疏"字本作"跡",言尋跡而捕之。'亦疏、跡相誤之證。
(四)"此"字據治要補。
(五)"皦"疑"噭"。禮記曲禮鄭注:"噭,號呼之聲也。"王先生雲:"皦,明白之貌。"鐸按:汪說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