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明??(2 / 3)

(一)漢書孔光傳策雲:"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理海內。"薛宣傳雲:"禦史大夫,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

(二)舊無"法"字,按文義當有,下雲"官無亂法之臣"可證。管子任法篇雲:"群黨比周以立其私,請謁任舉以亂公法。"王先生雲:'"多"當是"朋"字之誤,下脫"黨"字。'鐸按:實貢篇:"是以舉世多黨而用私。""多"亦"朋"字之誤。隸書"朋"字作"",故與"多"相亂。

(三)"所"字舊空,據程本。鐸按:述古堂景宋寫本亦有"所"字。

(四)以上四字舊脫。

(五)管子明法解雲:"法廢而私行,則人主孤特而獨立,人臣群黨而成朋,如此則主弱而臣強,此之謂亂國。"

(六)易明夷象曰:"君子以蒞眾。"

(七)治要"言"上有"之"字,"昭外"下有"也"字,疑衍。"昭"當作"照"。王先生雲:'"納"字當在"務"字下,"昭"當作"招",觀下"無距言"、"無慢賤"平列可見。'鐸按:下文又言"賞鄙以招賢",王說是。

(八)晏子春秋諫下雲:"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惡有拒而不受者哉?""距"與"拒"通。新書大政下篇雲:"古聖王君子不素距人。""乃懼"以下十字舊脫,據治要補。"讓"與"攘"通。曲禮:"左右攘辟",鄭注:"攘,卻也。"

(九)"表"舊作"責",據治要改。新書大政下篇雲:"聖王選舉也,以為表也。"

(一0)書秦誓雲:"番番良士。"

(一一)管子明法篇雲:"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一二)文子自然篇雲:"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史記主父偃傳雲:"謀無遺策。"

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一),袁絲進說而周黜(二)。是以當塗之人(三),恒嫉正直之士(四),得一介言於君(五)以矯其邪也(六),故上(七)飾偽辭以障(八)主心(九),下設威權以固士民(一0)。趙高亂政,恐惡聞上,乃豫要二世曰:"屢見群臣眾議政事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固但聞名(一一)。"二世於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趙高入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天下魚爛(一二),相帥叛秦。趙高恐懼,歸惡於君,乃使閻樂責而殺(一三),願一見高不能而死(一四)。

(一)見史記範睢傳。鐸按:張祿,魏辯士範睢所更名。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後異母弟,相秦。昭王四十一年,聽範睢說而逐穰侯。事亦詳秦策三。

(二)見史記袁盎傳。""與"勃"同。

(三)"當塗之人"見韓非子孤憤篇。孟子:"當路於齊",趙注雲:"得當仕路。""當塗"猶言"當路"。

(四)詩小明雲:"正直是與。"

(五)春秋繁露楚莊王篇雲:"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製。"按"介"之言"間"也。漢書杜周後欽傳雲:"毋使範睢之徒得間其說。"

(六)文選長笛賦李善注引蒼頡篇雲:"矯,正也。"

(七)"上"字舊脫。

(八)"障"舊作"彰"。

(九)漢書董仲舒傳雲:"百官皆飾空言虛辭。"

(一0)秦策:'範睢曰:"臣聞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一一)鐸按:"固"亦"但"也。言但聞名,不使人見也。史記秦始皇紀作"固不聞聲"。索隱雲:'一作"固聞聲",言天子常居禁中,聞其聲耳,不見其形也。'李斯傳記高之言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麵。"是"固"即"但"也。漢書王尊傳:"天下皆言王勇,顧但負貴,安能勇?""固但"與"顧但"同。參讀書雜誌王念孫說。

(一二)史記秦始皇紀後班固論雲:"何決不可複壅,魚爛不可複全。"按"魚爛"本僖十九年公羊傳。

(一三)"殺"下當脫"之"字。

(一四)見史記秦始皇紀及李斯傳。

夫田常囚簡公(一),踔齒懸泯王(二),二世亦既聞之矣。然猶複襲其敗跡者(三)何也?過在於不納卿士之箴規(四),不受民氓之謠言(五),自以己賢於簡、湣,而趙高賢(六)於二臣也。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救(七)。此非眾共棄君,乃君以眾命係趙高,病自絕於民也(八)。

(一)田常即陳恒。事見哀十四年左傳。鐸按:賢難篇:"齊侯之以奪國",即此事。亦見史記齊世家、田完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