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女傳魯季敬薑雲:"其所與遊者,皆過己者也。"
(二)史記季布傳雲:'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鐸按:此與下"為可以免乎"、"為可以將信乎"、"為能無累乎",四"乎"字皆說文所謂"語之餘"。晏子春秋諫上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遊存矣;為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為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四"乎"字用例與此同。今雖標問號,而審辭氣者當知其非疑詞也。
(三)絀,"詘"之借。
(四)並見史記。程本"白起"作"白公"。按白公見史記蔡澤傳。
(五)"爭"字上下有脫字。史記屈原傳雲:"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隱四年左傳:'石碏雲:"寵祿過也。"'(六)按史記孫子傳雲:"臏生阿、鄄之間。"阿、鄄皆齊邑,見司馬穰苴傳。漢書藝文誌兵權謀家亦雲:"齊孫子",而呂氏春秋不二篇高誘注雲:"孫臏,楚人,為齊臣。"蓋別有所本。
(七)並見史記。"治"諸子品節作"法"。按非傳雲:"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製。"鐸按:邵本亦從品節作"法",是也。
(八)史記高祖紀:"雍齒雅不欲屬沛公",集解:'服虔曰:"雅,故也。"蘇林曰:"雅,素也。"'(九)舊無"條"字,品節有"條"無"使"。按"使條"與"使製"對,今補正。漢書刑法誌雲:"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循吏傳顏師古注:"凡言條者,一一而疏舉之,若木條然。"
(一0)並見漢書。
(一一)詩烝民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莊十六年左傳雲:"君子謂強鉏不能衛其足。"淮南子繆稱訓雲:"世治則以義衛身。"
(一二)閔二年左傳雲:"周公弗從,故及於難。"
(一三)易幹鑿度雲:"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史記夏本紀雲:"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
(一四)淮南子道應訓:'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請圖之。"屈商乃拘文王於羑裏。'事詳史記周本紀。
(一五)按"至"字疑衍。漢書東方朔傳答客難雲:"太公體行仁義。"史記三王世家雲:"躬親仁義,體行聖德。"莊子漁父篇雲:"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
(一六)莊子盜蹠篇雲:"削跡於衛。"
(一七)襄廿一年左傳。
(一八)並見史記。
(一九)鍾離意也。鐸按:鍾離意,明帝時為尚書,直言極諫,帝知其誠而不能用,出為魯相。詳後漢書本傳。離騷:"謇朝誶而夕替。"王逸注:"替,廢也。"
(二0)並見後漢書。鐸按:敞,和帝時為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過。竇憲等深怨之,出為濟南太傅。後坐事免官。永元十一年複征。常忿疾蔡倫,倫深憾之。元興中,倫奏敞詐病不齋祠廟,抵罪,卒於家。詳本傳。
(二一)見漢書。鐸按:章,成帝時為京兆尹,敢直言。王鳳專權,章奏鳳不可用,由是見疑,遂為鳳所陷,死獄中。眾庶冤之。詳本傳及元後傳。
(二二)平阿侯名仁,王莽諸父。事詳漢書元後傳。
(二三)疑當作"蓋是其輕者也"。晉書華譚傳雲:"仲舒抑於孝武,賈誼失於漢文,蓋複是其輕者耳。"用此例。
詩雲:"無罪無辜,讒口敖敖(一)。""彼人之心,於何不臻(二)?"由此觀之,妒媚之攻擊也(三),亦誠工矣!賢聖之居世也,亦誠危矣!
(一)十月之交。"敖敖"今詩作"囂囂",釋文引韓詩作"謷謷"。爾雅釋訓雲:"敖敖,傲也。"與此合。鐸按:詩大雅板:"聽我囂囂。"明忠篇亦作"敖敖"。"囂"即"敖"之借,"敖"為"傲"之省。釋文引舍人爾雅注:"謷謷,眾口毀人之貌。"
(二)菀柳。"不"今詩作"其"。陳奐詩毛氏傳疏雲:'箋雲:"彼人,斥幽王也。幽王之心,於何所至乎?言其轉側無常,人不知其所屆。"疑箋所據詩"其"作"不"。'鐸按:鄭箋詩不專主毛,作"不"者蓋本三家。
(三)"媚"當作"媢"。說文雲:"妒,婦妒夫也。媢,夫妒婦也。"史記五宗世家:"常山憲王王後以妒媢不常侍病。"索隱雲:'"媢"鄒氏本作"媚"。'媚、媢字形相近易誤也。黥布傳讚雲:"妒媢生患。"顏氏家訓書證篇嚐辨之。鐸按:隸書"眉"字或作"",與"冒"逼似,故妒媢字多訛作"媚"。逸周書皇門篇:"媢夫有邇無遠。"今本"媢"作"媚",亦其例也。說見讀書雜誌。
故所謂賢難也者,非賢難也,免則難也。彼大聖群賢,功成名遂(一),或爵侯伯,或位公卿,尹據天官(二),柬在帝心(三),宿夜侍宴(四),名達而猶有若此(五),則又況乎畎畝佚民、山穀隱士(六),因人乃達,時論乃信者乎(七)?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八),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九)。
(一)老子文。
(二)漢書李尋傳雲:"充備天官。"詳忠貴篇注。俞樾雲:'"尹"字無義,疑"屍"字之誤。書序:"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此用"屍"字,即本書序文也。明闇篇:"尹其職而策不出於己。""尹"字亦當為"屍"。'(三)論語。"柬"今作"簡"。
(四)管子禁藏篇雲:"宿夜不出。"按"宿"當作""。說文雲:",早敬也。,亦古文,從人、。宿從此。"詩有駜雲:"夙夜在公,在公載燕。"漢書嚴助傳雲:"助侍燕從容。""宴"與"燕"通。
(五)王先生雲:'"名達"下有脫字。'繼培按:論衡藝增篇:'詩雲:"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言鶴鳴九折之澤,聲猶聞於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名達"亦謂"名達朝廷"矣。
(六)漢書梅福傳雲:"隱士不顯,佚民不舉。"莊子刻意篇雲:"此山穀之士。"
(七)"時"義與"時其亡"之"時"同。鐸按:時、待古字通。易歸妹九四:"遲歸有時",隱七年穀梁傳注引作"遲歸有待",是"時"即"待"也。
(八)莊子田子方篇雲:"口鉗而不欲言。"史記袁盎傳,盎說絳侯曰:"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漢書盎傳作"箝"。五行誌又雲:"臣畏刑而拑口。"箝、拑與"鉗"同。顏師古注並雲:"爾也。"鄧析子轉辭篇雲:"左右結舌。"漢書李尋傳雲:"智者結舌。"杜周傳,杜業上書雲:"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鐸按:箋"盎說絳侯",當作"盎說丞相申屠嘉"。周書芮良夫篇雲:"賢智箝口。"箋所引皆非其朔。
(九)易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共"讀為"拱"。漢書鮑宣傳雲:"以拱默屍祿為智。"後漢書左雄傳雲:"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
且閭閻凡品(一),何獨識哉?苟望塵剽聲而巳矣(二)。觀其論也,非能本閨之行跡(三),察臧否之虛實也(四);直以麵譽我者為智(五),諂諛己者為仁(六),處奸利者為行(七),竊祿位者為賢爾(八)。豈複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九),綱紀之化,(一0)本途之歸哉?此鮑焦所以立枯於道左(一一),徐衍所以自沈於滄海者也(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