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論榮(3 / 3)

(八)王先生雲:'"族"承上"或以九族"言,"俗"承上"或以所來"言。'(九)王先生雲:'"堂"是"唐"之誤。"中唐"見詩防有鵲巢。"苞"當為"芻",爾雅雲:"萯,王芻"是也。古者多言"負芻"。'俞樾雲:'"中堂"當作"中唐"。詩防有鵲巢傳:"中,中庭也。唐,堂塗也。"此即用其語。"負"當作"萯",說文:"萯,王萯也。""苞,草也。南陽以為麤履。"萯、苞二草。下文"山野生蘭芷",蘭、芷亦二草也。爾雅釋草:"菉,王芻。"不雲"萯,王芻",王說殊誤。至春秋有曹伯負芻,史記有楚王負芻,孟子雲:"昔沈猶有負芻之禍。"趙注雲:"時有作亂者曰負芻。"則負芻自是人名,不可以說此也。'鐸按:俞說是。

(一0)史記日者傳雲:"蘭芷芎藭,棄於廣野。"

(一一)"隋氏"當作"隋侯"。漢書敘傳答賓戲雲:"龢氏之璧,韞於荊石;隋侯之珠,藏於蚌蛤。"顏師古注:"龢,古和字。"淮南子覽冥訓雲:"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禦覽九百四十一引墨子雲:'申徒狄謂周公曰:"賤人何可薄耶?周之靈圭,出於土石;隋之明月,出於蚌蜃。'鐸按:此義古人多知之,世說新語言語門載蔡洪答洛中人問亦本答賓戲。

(一二)穀風。鐸按:春秋繁露竹林篇:"取其一美,不盡其惡。"亦引邶風穀風此二句證之。

(一三)漢書陳湯傳:'劉向曰:"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淮南子泛論訓雲:"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國士(一),而患其非忠(二);世非患無臣,而患其非賢(三)。蓋無羇縻(四)。陳平、韓信,楚俘也,而高祖以為藩輔(五),實平四海,安漢室;衛青、霍去病,平陽之私人也(六),而武帝以為司馬,實攘北狄(七),郡河西。惟其任也,(八)何卑遠之有?然則所難於非此土之人,非將相之世者,為其無是能而處是位,無是德而居是貴(九),無以我尚而不秉我勢也(一0)。

(一)成十六年左傳雲:'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按"國士"謂本國之士,即下所雲"此土之士"也。若呂氏春秋忠廉篇,王子慶忌謂要離"天下之國士",不侵篇豫讓曰:"智氏國士畜我",長利篇戎夷曰:"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國士"皆謂士蓋一國者。故漢書韓信傳:"國士無雙",顏師古注以"國士"為"國家之奇士",與左傳義別。後世習用"國士"以為美稱,而於"本國"之義微矣。

(二)"忠"舊作"中"。

(三)王先生雲:'"世非患無臣"當作"非患無世臣",此四語亦族、俗分承言之。'(四)未詳。史記司馬相如傳雲:"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王先生雲:'"羇縻"當是"羇旅",以下文"非此土之人"知之。'鐸按:此有脫文,不可強說。

(五)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雲:"藩輔京師。"

(六)詩大東雲:"私人之子",毛傳:"私人,私家人也。"漢書賈誼傳雲:"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

(七)詩采薇毛傳:"玁狁,北狄也。"鄭箋雲:"北狄,今匈奴也。"漢書匈奴傳:'揚雄雲:"北狄,真中國之堅敵也。"'(八)陳平、韓信、衛青、霍去病並見史記。

(九)白虎通京師篇雲:"有能然後居其位,德加於人然後食其祿。"荀子王製篇雲:"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一0)"不"字疑衍。"秉"或"乘"之誤。韓非子八說篇雲:"以智士之計,處乘勢之資,而為其私急,則君必欺焉。"難勢篇雲:"乘不肖人於勢,是為虎傅翼也。"外儲說左下:'東郭牙曰:"以管仲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