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韓詩外傳八:'孔子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者,抑事而損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損之。"'又雲:"德行寬容而守之以恭者榮。"
(九)"至"舊作"止",據程本改。禮記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一0)荀子榮辱篇雲:"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昔周厲王好專利(一),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二)言是大風也,必將有隧(三);是貪民也,必將敗其類。王又不悟,故遂流死於彘(四)。虞公屢求以失其國(五),公叔戌崇賄以為罪(六),桓魋不節飲食以見弒(七)。此皆以貨自亡,用財自滅(八)。楚鬥子文三為令尹,而有饑色,妻子凍餒,朝不及夕(九);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一0);子罕歸玉(一一);晏子歸宅(一二)。此皆能棄利約身(一三),故無怨於人(一四),世厚天祿(一五),令問不止(一六)。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一七),白駒(一八)、介推(一九)遯逃於山穀,顏、原、公析(二0)因饉於郊野,守誌篤固(二一),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勢不能移(二二),雖有南麵之尊(二三),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二四),撓誌如芷,負心若芬(二五),固弗為也。是故雖有四海之主弗能與之方名,列國之君不能與之鈞重(二六);守誌於(二七)廬之內,而義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載之上,而名傳乎百世之際(二八)。
(一)見周語。
(二)毛傳序雲:"桑柔,芮伯刺厲王也。"
(三)"隧"舊作"遂"。按:班祿篇作"隧",與今詩同。鐸按:初學記一引詩亦作"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雲:'"遂"即"隧"之省借。'(四)周語。
(五)桓十年左傳。
(六)定十三年左傳。
(七)哀十四年左傳雲:"宋桓魋之寵害於公,公使夫人驟請享焉,而將討之。""弒"當為"討"。王先生雲:'公羊昭廿五年傳:"昭公謂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於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是上殺下亦可謂之"弒"也。'(八)老子雲:"多藏必厚亡。"楚語雲:"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鐸按:以、用互文。史記貨殖列傳:"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子文"舊作"文子"。楚語雲:"鬥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楚策:'莫敖子華曰:"令尹子文,朝不謀夕。"'(一0)成十六年左傳雲:"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杜注:"二君,宣、成。"襄五年"季孫行父卒",傳雲:"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疏雲:"行父以文六年見經,則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後,始文子得政,故至今為相三君也。"此雲"四君",蓋幷文公數之。鐸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字皆積畫,故多相亂。昭三年左傳:"陳氏三量。"晏子春秋問下篇同,外篇誤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傳。
(一二)昭三年左傳。按:"宅"與夕、帛韻。鐸按:此三字在鐸部,與德部之"色"亦可合韻。班固竇將軍北征頌落(鐸部)、服(德部)協,是其例。
(一三)老子雲:"絕巧棄利。"吳語雲:"身自約也。"漢書王莽傳雲:"克身自約。"論語雲:"克己複禮為仁",馬融注:"克己,約身也。"皇侃疏雲:"言能自約儉己身。"
(一四)禮記中庸雲:"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鄭注:"無怨,人無怨之者也。"論語雲:"放於利而行,多怨。"
(一五)論語雲:"天祿永終。"
(一六)"止"疑"亡"。鐸按:周語中:"令聞不忘。"韋注:"言德及後代也。"問、聞,亡、忘並古字通用。或曰:即詩"令聞不已"。
(一七)論語。
(一八)詩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傳。
(二0)顏回、原憲、公析哀也。史記遊俠傳雲:"季次、原憲,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季次,哀字也。
(二一)爾雅釋詁雲:"篤,固也。"鐸按:"篤固"見交際篇。
(二二)孟子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誤,"回"猶"移"也,昭卅一年左傳雲:"不為利回。"逸周書官人解雲:"深導以利,而心不移。"或雲:"固"讀為"蠱文夫人"之"蠱",惑也。鐸按:作"回"是也。"回"字蓋涉上"固"字而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