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務本(2 / 3)

(一)孝經。

(二)管子立政篇雲:"桑麻殖於野,五穀宜其地,六畜育於家,瓜瓠、葷菜、百果備具,國之富也。"

(三)昭廿六年左傳雲:"大夫不收公利。"後漢書朱暉傳雲:"往來市珍寶,收采其利。"

(四)兩"也"字並據治要補。

(五)漢書文帝紀十二年詔曰:"力田,為生之本也。"

(六)管子治國篇雲:"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禁藏篇雲:"民多私利者其國貧。"鐸按:荀子富國篇:"是知國計之極也。""公計"與"國計"義同。漢書黃霸傳注:"計,謂出入之數也。"

(七)考工記雲:"審曲麵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八)鹽鐵論國病篇雲:"器足以便事。"

(九)爾雅釋詁雲:"膠,固也。"

(一0)漢書王吉傳雲:"古者,工不造琱瑑,商不通侈靡。""雕琢"義與"琱瑑"同。淮南子齊俗訓雲:"車輿極於雕琢,器用逐於刻鏤。"

(一一)漢書禮樂誌雲:"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閑。""巧偽飭之"治要作"偽飾之巧",其義亦通,見上"以巧飾為末"句注。鐸按:飭、飾古字通。禮記樂記:"複亂以飭歸。"史記樂書"飭"作"飾"。

(一二)以上二十字舊脫,據治要補。"界"當依上下文作"計"。計、界聲相近。漢書地理誌琅邪郡計斤,顏師古注:"即春秋左氏傳所謂介根也,語音有輕重。",此其比也。白虎通商賈篇雲:'"商"之為言"商"也;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也。"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一三)禮記月令雲:"命工師效功,必功致為上。"淮南子時則訓作"堅致為上",高誘注:"堅致,功牢也。"鹽鐵論力耕篇雲:"工致牢而不偽。"

(一四)尚書大傳雲:"聖人在位,其商不通無用之物。"

(一五)"淫"下舊有"極"字,即"淫"之駁文,據治要刪。

(一六)後漢書桓譚傳注引東觀漢記載譚言雲:"賈人多通侈靡之物,羅紈綺繡,雜彩玩好,以淫人耳目,而竭盡其財,是為下樹奢媒,而置貧本也。求人之儉約富足,何可得乎?"齊策雲:"為國計者過矣。"高誘注:"過,誤失也。"

(一七)漢書高帝紀雲:"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服虔曰:"力,勤力也。"疏廣傳雲:"令子孫勤力其中。"易家人六四:"富家大吉。"鐸按:勤力、富家、損民、貧國相對,則"力"為名詞。說文雲:"治功曰力。"

(一八)"實"治要作"費"。鐸按:名、實相對,作"實"是。勸將篇:"上不聞吊唁嗟歎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其例也。

(一九)史記平準書雲:"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二0)晉語雲:"通商寬農。"漢書翟方進傳雲:"可少寬假,使遂其功名。"此以寬假、寵遂連言,蓋即本於彼。鐸按:楚語注:"寵,榮也。"禮記緇衣注:'"遂"猶"達"也。'寵遂,謂使之榮達耳。

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一),爭著雕麗之文(二),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三),從而高之(四),此傷道德之實,而或蒙夫之大者也(五)。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六),泄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七),興喻以盡意(八)。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九),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一0),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一一),而長不誠之言者也(一二)。盡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一三),所以為列士也(一四)。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一五)以取濟渡(一六),誇末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之節(一七),而眩世俗之心者也(一八)。養生順誌,所以為孝也。(一九)今多違誌儉養,約生以待終(二0),終沒之後,乃崇飭喪紀以言孝(二一),盛饗賓旅以求名(二二),誣善之徒(二三),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二四)。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二五)。今多奸諛以取媚(二六),撓法以便佞(二七),苟得之徒(二八),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二九),而(三0)開亂危之原者也(三一):五者,外雖有振(三二)賢才之虛譽(三三),內有傷道德之至實。

(一)漢書揚雄傳讚:'桓譚曰:"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薄仁義,非禮學,然後世好之者,尚以為過於五經。"'(二)後漢書樊宏後準傳雲:"儒者競論浮麗。"

(三)"品人"猶言"眾人"。晏子春秋外篇雲:"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聖王之所禁也。"鐸按:說文:"品,眾庶也。"

(四)鐸按:"高"治要作"尚",複下文。

(五)論衡量知篇雲:"人未學問曰蒙。""或"與"惑"通,程本作"惑"。鐸按:潛歎篇:"或君則不然",亦以"或"為"惑"。

(六)周禮太師鄭注:'"頌"之為言"誦"也,"容"也。'(七)漢書揚雄傳雲:"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

(八)周禮太師注:"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九)"饒"疑"撓"之誤。淮南子齊俗訓雲:"詆文者處煩撓以為慧,爭為佹辯,久稽而不訣。"鐸按:"饒"當作"譊"。眾經音義二十引倉頡篇:"譊,訟聲也。""譊辯"二字平列。"屈蹇"猶"蹇吃",並雙聲。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言不通利,謂之蹇吃。"

(一0)說文雲:"戇,愚也。"淮南子泛論訓雲:"愚夫憃婦",高誘注:'"憃"亦"愚",無知之貌也。'"憃"與"戇"通。

(一一)說文雲:"誖,亂也。"或從心作"悖"。孟子雲:"孩提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