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讚學(3 / 3)

(一七)韓非子功名篇雲:\"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爾雅釋詁雲:\"績,功也。\"

(一八)詩南山有台雲:\"德音不已。\"文王雲:\"令聞不已。\"釋文:\"聞,音問。\"漢北海淳於長夏承碑作\"令問不已\"。鐸按:此書多以\"問\"為\"聞\",詳遏利篇注。

(一九)漢書賈誼傳雲:\"誼具道所以然之故。\"

(二0)禮記文王世子雲:\"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漢書蔡義傳雲:\"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後漢書胡廣傳雲:\"稽之典經。\"

(二一)禮記祭義雲:\"結諸心。\"周語雲:\"必聞於遺訓。\"

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自(一)托乘輿(二),坐致千裏;水師泛軸(三),解維則溺(四),自托舟楫,坐濟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托於物也(五)。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六)。君子之性,未必盡照(七),及學也,驄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八)。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一)\"自\"舊作\"而\",何本改作\"使\",並誤。

(二)孟子雲:\"今乘輿已駕矣。\"

(三)周語雲:\"水師監濯\",韋昭注:\"水師,掌水。\"\"軸\"當作\"舳\",謂舳艫也。說文雲:\"漢律名船方長為舳艫。\"王先生雲:\"軸,車軸,所以持輪者也。\"愈樾雲:'如此則舳即舟楫矣。\"軸\"仍當讀\"車軸\"之本字。蓋車軸不可以濟水,故一解其維,即沈溺也。'(四)方言雲:\"維之謂之鼎。\"郭注:\"係船為維。\"

(五)荀子勸學篇雲:\"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戴禮勸學篇\"生\"作\"性\"。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托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乘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絕江河之難。\"此\"托\"字所本。

(六)韓詩外傳四雲:\"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致誌也。\"說苑建本篇雲:\"質性同倫,而學問者智。\"

(七)史記李斯傳雲:\"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徐廣曰:'\"通\"或宜作\"照\"。'(八)荀子儒效篇雲:\"鄉也效門室之辨,混然曾不能決也。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智矣哉!\"不苟篇雲:\"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於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

夫是故(一)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二)。中阱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三)。此則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己明矣(四)。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五),不可見也。學問聖典,心思道術(六),則皆來睹矣。此則道之材也,(七)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一)鐸按:禦覽六百七引無\"是故\"二字。

(二)墨子經說下篇雲:\"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

(三)禮記仲尼燕居雲:\"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四)舊脫\"己\"字,依下文例補。

(五)易係辭下傳雲:\"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荀子哀公篇:'孔子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禮記鄉飲酒義雲:\"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鄭注:'\"術\"猶\"藝\"也。'(七)鐸按:禦覽脫\"道之材也\"四字。

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一);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典者,經也(二)。先聖之所製;先聖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故聖人之製經以遺後賢也(三),譬猶巧倕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四)。

(一)管子君臣上篇雲:\"猶夜有求而得火也。\"

(二)太平禦覽六百八引釋名雲:\"經,徑也;常典也。\"

(三)漢書翼奉傳雲:\"臣聞之於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曆,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四)事物紀原七引屍子雲:\"古者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效焉。\"

昔倕之巧,目茂圓方(一),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試使奚仲、公班之徒(二),釋此四度,而效倕自製,必不能也;(三)凡工妄匠(四),規秉矩(五),錯準引繩(六),則巧同於倕也(七)。是故倕以其心來製規矩(八)後工以規矩(九)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一0),幾於倕矣(一一)。

(一)\"茂\"當作\"成\"。禮記仲尼燕居雲\"目巧之室\",鄭注:\"目巧,謂但用巧目善意作室,不由法度。\"韓非子有度篇雲:\"巧匠目意中繩。\"皆\"目成圓方\"之意。鐸按:作\"成\"是也。\"成\"亦\"定\"也。呂氏春秋仲冬紀:\"以待陰陽之所定\",淮南子天文訓:\"秋分而禾蔈定\",高誘注並曰:\"定,成也。\"周語下:\"聽無聳,成也\",晉語二:\"謀既成矣\",四:\"民無成君\",吳語:\"吳、晉爭長未成\",韋昭注並曰:\"成,定也。\"皆成、定二字同義之證。本書明忠篇:\"治勢一成\",敘錄作\"一定\",則此為互文明矣。

(二)定元年左傳雲:\"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公班即禮記檀弓公輸般。鐸按: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三)淮南子修務訓雲:\"無規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以定曲直。\"

(四)鐸按:\"妄\"亦\"凡\"也。漢書李廣傳張晏注:'\"妄\"猶\"凡\"也。'(五)空格程本作\"執\",蓋以意補之。他皆仿此。

(六)說文雲:\"措,置也。\"經典多假借用\"錯\"。

(七)韓非子用人篇雲:\"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八)舊脫\"故\"字、\"其\"字,依下文例補。

(九)以上五字舊脫,盧學士補。

(一0)\"度\"上脫一字。王先生雲:'疑脫\"信\"字。孟子雲:\"工不信度。\"'鐸按:邵孟遴校本臆補\"循\"字。

(一一)王先生雲:'\"幾\"上疑脫\"巧\"字。'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一)以遺後人。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三),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是故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四),後人以經典(五)往合聖心也(六),故修經之賢(七),德近於聖矣。

(一)漢書孫寶傳雲:\"著於經典。\"

(二)淮南子繆稱訓雲:\"懷清抱質。\"

(三)後漢書班彪後固傳東都賦雲:\"案六經而校德。\"李固傳雲:\"俯案經典。\"\"按\"與\"案\"通,依也。

(四)\"造\"程本作\"就\"。

(五)以上五字盧補。

(六)舊脫\"也\"字,依上文例補。

(七)漢書儒林傳序雲:\"諸儒始得修其經學。\"

詩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二)。\"是故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三),莫良於學矣。

(一)車舝。

(二)敬之。鐸按:淮南子修務訓雲:\"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於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此詩高誘注:\"詩頌敬之篇。言日有所成就,月有所奉行,當學之是行。此勉學之謂也。\"

(三)書立政雲:\"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漢書外戚傳班婕妤賦雲:\"揚光烈之翕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