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所貴者人也(二),聖人之所尚者義也(三),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四)。雖有至聖,不生而知(五);雖有至材,不生而能(六)。故誌曰(七):黃帝師風後(八),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九),堯師務成(一0),舜師紀後,禹師墨如(一一),湯師伊尹(一二),文、武師薑尚(一三),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一四)。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一五)。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一六)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一七),而況於凡人乎(一八)?
(一)鐸按:諸子多勉人為學。屍子、荀子、大戴禮記、賈子皆有勸學篇,抱樸子有勖學,顏氏家訓有勉學。\"讚\"與\"讚\"同。讚,進也(漢書東方朔傳、孔光傳師古注)。亦勸勵、勖勉之意。
(二)孝經:'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篇雲:\"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於人。\"荀子王製篇雲:\"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者也。\"
(三)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尚\"與\"上\"通。
(四)漢書董仲舒傳雲:\"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知\"與\"智\"通。
(五)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六)說苑建本篇:'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七)鐸按:國語楚語上:\"教之故誌。\"高注:\"故誌,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八)史記五帝紀雲:\"黃帝舉風後。\"
(九)鄭語:史伯曰:\"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韋昭注:\"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
(一0)白虎通辟雍篇雲:\"帝堯師務成子。\"按荀子大略篇雲:\"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新序雜事五又作務成跗。
(一一)盧學士文弨雲:'\"墨如\"疑是\"墨台\"。'繼培按:路史後紀四雲:\"禹有天下,封怡以紹烈山,是為默台。\"國名紀一雲:\"怡,一曰默怡,即墨台。禹師墨如,或雲墨台。\"
(一二)呂氏春秋尊師篇雲:\"湯師小臣。\"高誘注:\"小臣,謂伊尹。\"白虎通雲:\"湯師伊尹。\"
(一三)呂氏春秋雲:\"文王、武王師呂望。\"白虎通雲:\"文王師呂望,武王師尚父。\"史記齊世家雲:\"太公望呂尚者,本姓薑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一四)白虎通雲:\"孔子師老聃。\"
(一五)昭十九年穀梁傳雲:\"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一六)鐸按:\"猶\"群書治要作\"由\",太平禦覽六百七引同,古字通用。
(一七)博、碩韻。淮南子泰族訓雲:\"人莫不知學之有益於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人皆多以無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詩簡兮雲:\"碩人俁俁\",毛傳:\"碩人,大德也。\"
(一八)呂氏春秋雲:\"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新序雲:\"此十一聖人,末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此言十一君,名與新序同。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二)。易曰:\"君子以多誌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四)。故夏後之璜(五),楚和之璧(六),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七),不琢不錯(八),不離礫石(九)。夫瑚簋之器(一0),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一一)使巧倕(一二)加繩墨而製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製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一三),可羞於鬼神,可禦於王公(一四)。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一五),攝之以良朋,(一六)教之以明師(一七),文之以禮、樂(一八),導之以詩、書,讚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一九),其不有濟乎(二0)?
(一)論語。
(二)\"書\"舊作\"智\",據魏征群書治要改。孟子雲:\"誦其詩,讀其書。\"說文雲:\"讀,誦書也。\"俞樾曲園雜纂雲:'詩牆有茨篇:\"不可讀也\",毛傳曰:\"讀,抽也。\"方言曰:\"抽,讀也。\"蓋\"讀\"與\"抽\"聲近而義通。\"讀其智\"即\"抽其智\",謂士欲宣明其義,必先抽引其智也。治要作\"必先讀其書\",此不達其義而臆改,不可從也。'鐸按:或曰:此篇勉人以讀書為學,故曰\":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讚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又雲:\"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又雲:\"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又雲:\"修經之賢,德近於聖。\"皆反複申明讀書之要,蓋士之書,猶工之器,故以\"讀其書\"與\"利其器\"對言。若使\"抽其智\"可以\"宣義\",則是\"賢人君子\"皆可\"抱質而行\",不假\"自托於物\"矣。俞說失之。
(三)大畜象詞。\"誌\"王弼本作\"識\"。釋文雲:'劉作\"誌\"。'按周禮保章氏鄭康成注雲:'誌,古文\"識\"。'鐸按:誌氏姓篇引此\"誌\"作\"識\",\"畜\"作\"蓄\"。
(四)韓詩外傳二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行。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良工宰之,則富及子孫。君子學之,則為國用。\"
(五)定四年左傳雲:\"分魯公以夏後氏之璜。\"淮南子精神訓雲:\"有夏後氏之璜者,匣匱而藏之,寶之至也。\"鐸按:說文:\"璜,半璧也。\"
(六)韓非子和氏篇雲:\"楚人和氏得玉璞。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鐸按:爾雅釋器:\"肉倍好謂之璧。\"
(七)史記鄒陽傳雲:\"卞和獻寶。\"鐸按:治要無此句,蓋以意刪之。治要引書,有刪無增。
(八)說文雲:\"厝,厲石也。\"經典多假借用\"錯\"。
(九)楚辭惜誓雲:\"相與貴夫礫石\",王逸注:\"小石為礫。\"鐸按:蔡邕勸學:\"寶玉不琢,不成璋圭。\"即此意。
(一0)哀十一年左傳雲:\"胡簋之事\",杜注:\"胡、簋,禮器名。夏曰胡,周曰簋。\"按禮記明堂位雲:\"殷之六瑚,周之八簋。\"鐸按:\"瑚\"即\"胡\"之後出加旁字。
(一一)禮記月令雲:\"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說文雲:\"繭,蠶衣也。絲,蠶所吐也。\"
(一二)山海經海內經雲:\"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書堯典作\"垂\"。鐸按:此經上文雲:\"北海之內,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
(一三)鹽鐵論殊路篇雲:'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則為宗廟器。'淮南子說林訓雲:\"黼黻之美,在於杼軸。\"群書治要載屍子勸學篇雲:\"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使女工繅之以為美錦,大君服而朝之。\"
(一四)\"羞\"舊作\"著\",據治要改。隱三年左傳雲:\"可羞於王公,可薦於鬼神。\"
(一五)大戴禮五帝德雲:\"長而敦敏。\"
(一六)詩既醉雲:\"朋友攸攝。\"常棣雲:\"每有良朋。\"鐸按:既醉毛傳以\"攝佐\"連言,經義述聞卷七王引之曰:'\"攝\"即\"佐\"也。'(一七)漢書董仲舒傳雲:\"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一八)論語。
(一九)治要\"讚\"上有\"幽\"字。王先生宗炎雲:'\"明\"下有脫字,當與\"幽讚\"對。'鐸按:上下皆五字句,作\"幽讚\"則句法參差矣。治要\"幽\"字蓋因易說卦\"幽讚於神明而生蓍\"句誤加,王說非是。
(二0)\"有\"字舊脫,據治要補。程本作\"不有\"。晉語:'胥臣曰:\"質將善而賢良讚之,則濟可俟。\"'鐸按:禦覽六百七引作\"有不\"。
詩雲:\"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一)。\"是以君子終日幹幹進德修業者(二),非直為博己而已也(三),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