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夏,臨安城東五百裏,電閃雷鳴。理宗衣著散亂,扶窗望著夜空。輕聲道:“這雷聲如此大,想是有大雨啊!可千萬不要發洪水啊!”一太監上前道:“聖上,龍體要緊!別著涼了!您每年都撥款修堤,放心吧!聖上,時候不早了,早些歇息吧!”“但願吧!不想了,你下去吧!”宋皇說罷,揮手示意太監退下,獨自坐上了龍榻。
五百裏外的湖州,百姓們紛紛拎著大包小包,四散奔逃。他們口中喊著:“洪水來了!洪水來了!”
就在百姓紛紛奔逃的人群中,有一人逆著人群走來,手中一把青銅劍十分扯眼。劍身帶著黑色的邊,黑邊上鑲有金色條紋。劍長約三尺二寸,仿佛不是近代所製。
此人身長七尺有餘,身著碧綠長袍,一條白色披肩。頭上頂著一頂竹笠。逃難的村民一個個從他身邊跑過,又一個個的撞到他身上。他卻毫無反應,逆著人群向著河畔橋頭奔去。
橋頭立著一位身著蓑衣的人,似乎是一位當官的,因為他不停的在呼喊著:“鄉親們,快走!洪水馬上就要下來了!”
那碧衣之人,三兩步上前,抓起那人便問:“你們這些當官的,怎麼搞的?為什麼不拿銀子修堤!”那官解釋道:“不是我們不修,而是沒錢啊!”“朝廷有專銀撥來修堤,怎說沒有?”那碧衣人怒道。“自我上任以來,就沒見過朝廷撥的什麼銀子啊!”這當官的,是三月前剛到任的知縣——胡廣之。
“不可能,那這銀子?”碧衣人疑惑道。
“少俠,敢問少俠何方人士。若是少俠有法就我湖州百姓,下官即使做牛做馬也願意!”胡廣之道。
“怎麼?百姓不是都撤離了嗎?”碧衣人疑道。
“沒有啊!撤走的隻是少數啊!大部分還不肯離開啊!”胡廣之焦急道。
“那,人現在在何處?”碧衣人問道。
胡廣之指了指橋對岸,隻見上百名縣吏在不斷驅趕著,不肯離開的百姓。哭喊聲,雨落聲夾在一起,音似驚雷!
碧衣人快步登上橋頂,舉起手中的長劍道:“鄉親們!鄉親們!請看這裏!我是從這裏走出去的。想必大家應該還記得我父親吧!這是他珍愛的一把劍啊!”
橋下的哭喊聲停了下來,留下雨聲還在繼續喧嘩!
“這是我父親的珍愛的莫邪劍,戰國時吳王的劍。大家想起來了嗎?我,我是——上官淇啊!小時候或許你們還抱過我!看著我長大的啊!”上官淇大聲道。鄉親們,交頭接耳,似乎是想起來什麼。“鄉親們,請聽我說,洪水馬上就要下來了。我們必須馬上離開,隻有保住了性命才能保證以後能重修家業啊!”
胡廣之聽聞“上官”二字,一聲輕歎,當年他爹就提過,這湖州府有一位清官知縣,為官三十載,一身清廉。那知縣就是上官淇的父親——上官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