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上工治未病,智者養脊椎2(1 / 3)

看看脊椎與經絡之間的神秘聯係從表麵上看,脊椎和經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實際上,兩者密切相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首先我們來看經絡。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者都負責運行氣血。不同的是,經脈是縱行的主幹道,而絡脈則是由經脈分出的像網絡一樣遍布全身各個部位的次幹道。打個比方,如果把整個經絡比喻為長江,那麼經脈就好比長江主幹,絡脈則是長江支流,而氣血就相當於滔滔不絕的江水。一旦經絡受阻,這些江水就不能順暢流動,從而就會不能很好地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經絡主要分為經脈和絡脈兩大類。其中,經脈是起主導作用的,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而絡脈呢,則是由經脈分出的支線,存在於機體表麵,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各處。二者互為表裏,齊心協力,共同織成了一張大網,把人體各組成部分都巧妙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並負責把氣血運送到全身各處,循環不休,周流不息,營養全身各組織器官。這就是人類的物質基礎。

在脊椎這個部位,有一條非常重要的經脈,即督脈,它統管著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共20條經脈,掌握著全身的陽氣。武俠小說裏經常提到打通任督二脈,人的功力就會大長,雖然有點誇張,但足見督脈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督脈督脈的走行與脊椎重合那麼,督脈在脊椎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從它的路線上我們可以看到,它起始於小腹內,向下出於會陰部,然後在脊椎內部一路向上,到達脖子後麵的風府穴後,進入腦內,從頭頂再沿著前額下行到鼻柱部位,最後“止步”於上齒齦。

從督脈的循行線路,我們不難看出,它與脊椎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如果脊椎受損了或發生病變了,那麼循行其中的督脈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正氣不足,經絡阻滯,氣血不暢,這樣一來,人體的陽氣就會減弱,陰陽失調,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從而出現疼痛。

除此之外,在脊椎的兩側,還分布著另外一條很重要的經脈—足太陽膀胱經,簡稱膀胱經。中醫認為,膀胱經和其上的背俞穴是髒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經絡和穴位。也就是說,某一穴位與相對應的髒腑,在生理功能和疾病變化方麵有著密切的聯係,它不僅能反映髒腑的變化,還可以用於治療各類髒腑疾病。

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與脊椎相伴而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人體裏所有內髒的工作,如心髒的跳動、腸胃的蠕動、膽汁的分泌等,都是在自主神經的支配下進行的。

自主神經又是從脊椎管中伸出來的,所以在脊椎骨及兩側各個髒腑附近,都存在著相對應的髒腑的神經反應點,如果刺激這些反應點,就能有效調節相應髒腑的功能。

由此可見,不管是中樞神經係統,還是自主神經係統及反應點,它們在人體上所處的位置,都和督脈、膀胱經以及背俞穴所處的位置有著驚人的相似—均在脊椎及兩側部位,這其實也就再次驗證了脊椎與經絡之間的密切聯係。

令人驚歎的華佗夾脊穴東漢時期有個病人,患了腳病而不能走路,於是就請名醫華佗診治。華佗給他把了脈後,在他背部點了幾個穴位,並把這幾個穴位分別灸了七壯。結果,病人很快就能輕鬆行走了。而這幾個穴位,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夾脊穴”,是華佗從實踐中研究出來的,並一直沿用至今,被中醫稱為經外奇穴。

夾脊穴在哪?很容易找,在我們背腰部即通常所說的後背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的位置,也就是脊椎兩邊,每邊有17個穴位,左右共34個穴位。

如果從經絡的角度來看,夾脊穴所處的這個位置,太重要了!

它位於督脈和膀胱經之間,所以與這兩條經脈的關係非常密切,不僅可以聯絡溝通二脈,還具有調控二脈的樞紐作用。不但如此,如果按揉或針灸夾脊穴,還能對人體內某些內髒方麵的疾病和一些疑難雜症起到一定的特殊作用。

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尤其在推拿中,有一種捏脊療法,可以有效疏通經絡、調整髒腑功能。下麵就給大家詳細講講這種方法的步驟,平時沒事的時候,可以讓家人幫忙捏一捏。

捏脊可疏通經絡,調理髒腑首先,先用左右手拇指和食指,把腰椎(也可以從尾椎開始)兩邊的皮捏起來,食指和中指在前麵導引,拇指稍微用力往下壓並向前推進,這樣有規律地一鬆一緊地捏,一直捏到頸部。到頸部之後,把手順著脊椎滑下來,相當於把經氣從上導到下,然後從腰椎或尾椎開始,再重複。

注意,在捏脊的過程中,最好不要中途停歇,要一直持續下去,這樣能讓經氣上下貫通,防止堵在某個部位。當這樣捏了三次後,你會感覺背部很輕鬆舒暢。當然,如果你的背部肌肉之前過於僵硬,被捏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疼,但也不要放棄,應該叮囑家人放緩動作或稍稍停一會兒,但手指仍需要放在皮膚上。

什麼時間捏最適合呢?這個沒有限製,但飯後捏的時候,不要趴著做,應該坐著或站著,以免趴著的時候,腸胃因為受壓迫而出現不適。

捏脊療法不僅適用於大人,對小孩子也很管用。有些孩子經常不吃飯,或容易感冒,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如給孩子多捏捏脊,不但能迅速緩解這些症狀,同時還能促進孩子的骨骼生長,一舉兩得。

脊椎離不開的堅強“助手”—肌肉和韌帶大家在電視上都見過疊羅漢表演,幾十個人手足串聯,一層一層地疊成各種樣式,人上架人,搖搖欲墜,場麵非常驚險,如果其中有一人不慎失手,就有可能導致全體崩潰。由此我們聯想到脊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脊椎也像是疊羅漢,那麼多椎骨,一個個摞起來,並承擔著人體重量的巨大負荷,可為什麼不會輕易出現某個環節崩潰的情況呢?

這主要還要歸功於脊椎兩側的肌肉和韌帶。

頭半棘肌頭最長肌後斜角肌腰最長肌腰髂肋肌骶結節韌帶頭夾肌頸夾脊豎脊肌棘肌背最長肌頸髂肋肌背髂肋肌脊椎周圍肌肉給其強有力的支撐誠然,椎間盤雖是脊椎的減震器,能夠有效緩衝脊椎所遭受的外界壓力,但在脊椎負荷的過程中,還必須依靠其周圍的肌肉和韌帶進行協調配合。首先,肌肉是有力量的,能通過後天的訓練來適應脊椎關節不同的運動負荷和狀態。而韌帶呢,則是保證各個椎體穩定的主要結構,它就好比一塊膠布,牢牢地粘在椎體之間,能減輕椎間盤的負擔,對整個脊椎起到一種穩定作用。

所以,如果我們把人體比作一張船帆,那麼脊椎就像船帆的桅杆,脊椎兩側的肌肉和韌帶就像桅杆周圍那些粗壯的繩索和帆葉。

如果缺少這些繩索和帆葉,船帆就會左右搖擺,經不起風吹浪打,早晚會翻船。

詳細一點來說,脊椎兩側的肌肉和韌帶對脊椎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一是調節脊椎平衡功能。前麵我們講過,在脊椎及其兩側,都分布著無數條脊神經,當這些神經感受器官在覺察到脊椎要出現失穩的意外情況時,就會馬上報告給大腦,然後大腦命令脊椎兩側的大小肌肉通過張力變化,來保持脊椎的平衡。

二是協調脊椎的運動進行“出擊”。平時我們所做的一些小動作,如抬、舉、拉、甩等,都需要脊椎的運動才能完成。但是不管脊椎如何運動,它都不能脫離軸心部位,隻有通過脊椎關節與周圍肌肉的協調,給肌肉下命令,讓它們幫助完成這些動作。一旦脊椎出了毛病,比如椎關節突錯位了,其附近的肌肉也會變得不聽話,想做一些相關的動作就很難。例如,你的頸椎突然錯位,若想像以前那樣自如地甩頭,恐怕就很難做到了。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體會到,要想更好地保證脊椎的健康,平時注重鍛煉肌肉和韌帶是非常重要的,把脊椎的這個堅強的“助手”鍛煉好了,就能給脊椎健康加一道保險。

其實,脊椎也有一副好身材人類是由什麼動物進化而來的?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清楚,是由200多萬年前的猿人經過不斷進化的結果。而這個“進化”,主要標誌之一就是從爬行到直立行走,因此在生物界,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體現在脊椎上,也就是一個從“橫著”到“豎著”的不同。

但是人的脊椎並不是像根棍子那樣直愣愣的,而是具有優美的曲度。從側麵看,它呈“S”形,從上到下形成4個生理曲度—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頸曲是向前凸的,胸曲後凸,腰曲又向頸曲腰曲骶曲胸曲脊椎的四個生理彎曲前凸,骶曲再後凸。

這四個彎曲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後天的發育過程來實現。

當胎兒在母親子宮裏時,他的脊椎與許多爬行動物一樣,呈一個很大的“C”形。隻有一個凸向後方的生理彎曲。當孩子出生後,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胸腔、盆腔對髒器的容量,原來的“C”型脊椎就會像是一個被壓迫了很久的彈簧一樣彈開,出現一個凸向後方的胸曲和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