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瓠(hù)神將上天去報喜,天蓬元帥下界來除災。
迎新春應讚豬為寶,辭舊歲莫忘犬看家。
紅梅點點盤瓠傲霜隨歲去,麗日融融天蓬報喜伴春來。
盤瓠將軍奉命辭歲報功去,天蓬元帥頷首迎春送寶來。
關於豬對聯,再講兩個小故事和大家分享。
農婦嘲對
晉朝有個讀書人名叫劉道真。自認為能詩善對,看不起沒有文化的人。有一次,他和友人共進午餐,有一個農婦領著兩個孩子從門口路過,劉道真吟道:“一羊引兩羔。”那個農婦聽到了,回過頭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並且高聲對答:“兩豬拱一槽。”
劉道真嘲弄人,自己反被嘲弄,連友人也被搭進去了。友人心裏很不是滋味,劉道真也感到羞愧,從此再不敢嘲弄別人了。
對聯換肉
據說清朝時候,大將左宗棠小時候到肉鋪買肉,屠夫很喜歡這個小孩,覺得他才智過人,鼓勵他說:“我出上聯,你能對出下聯,我就送給你這塊肉。”屠夫說:“小豬連頭一百。”左宗棠不假思索就說出:“大鵬展翅三千。”這副對聯工整自然,更重要的是從左宗棠的對句中看出他誌存高遠,有鴻鵠之誌,屠夫非常高興,就把肉送給了他。後來左宗棠成為清朝中興的一代名將。
(七)有關豬的詩句
豬入詩詞沒有豬入對聯多,單純詠豬的詩很少,豬在生肖中排最後,也沒有漂亮的外表和特殊的本事,一生在吃睡中度過,生存條件差,最後被主人養肥了還要宰掉。但是豬的肥壯象征著豐年足實,意味著美滿幸福,是農家必備的吉祥動物。
豬入詩句一般都用“豕”“豚”來代替,或用豬肝來代替,“豬”字一般不出現。唐代詩人薛能寫的詩《洛下寓懷》裏有這樣的詩句:“敢向官途爭虎首,尚嫌身累愛豬肝。”豬肝就是指豬。唐代另一位詩人獨孤及《答李滁州憶玉潭新居見寄》詩雲:“豬肝無足累,馬首敢辭勤。”典故出東漢貧士閔貢,他不願意接受安邑(yì)縣令差人送“豬肝”的照顧而離開此縣。以後被傳為美談。
1.反映農家生活的詩
在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生活中,勤勞的農民除了種地,還養豬、養雞,盼望著豬肥年豐。肥壯的豬豚是人們喜愛的形象和豐收的代名詞,有雞有豚的農家生活也是詩人詠歌的對象。南宋詩人陸遊《遊山西村》寫道: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寫出了農家豐足的生活。臘月釀造的酒濃渾,是豐收的好年景,有美味佳肴款待來訪的客人。風景秀麗的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正疑惑無路可走時,忽然看見柳樹濃濃的綠色,花色明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多麼美麗的田園風光啊。吹著簫,打著鼓,一年一度的春社祭日活動開始了,人們依舊穿著簡樸的衣著,如果允許我乘著月光閑遊,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柴門。
這個村莊雞豚成群,景色優美,農家生活富足,春社祭日熱鬧非凡,感染了詩人陸遊,他也投入其中,其樂無窮。
唐代詩人王駕的《社日》描繪了農村太平富足的情景,是家喻戶曉的好詩作。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首詩前兩句寫出了農村糧食豐收,家家戶戶都是豚滿圈、雞棲塒的情景,真可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農戶家裏不鎖門,都是半掩著,可見民風淳厚,一派融合歡樂的氣氛。人們都下地幹活去了,不用擔心東西被盜。後兩句從側麵寫出社日的熱鬧場麵。夕陽西下,春社散了,家家扶得醉人歸,雖然有些誇張,但人們那種歡快、盡興祭社的場麵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真是一片太平富足的農家樂園。
2.豬出現在古代詩詞中,常常有田園風味
唐代詩人李約的詩《城南訪裴氏昆季》有這樣的詩句:“相思起中夜,夙駕訪柴荊……野老無拜揖,村童多裸形。相呼看車馬,顏色喜相驚。荒圃雞豚樂,雨牆禾莠生。欲君知我來,壁上空書名。”其中寫出了雞和豬在荒圃中快樂地生活,很有田園風味。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滿庭芳·歸去來兮》裏寫道:“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雨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詩人在閑暇之餘,邀幾位好友,伴著雞豚社酒,儼然一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場景。
唐朝初年詩人王績後來棄官歸田,躬耕東阜,有不少詩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其中有《田家》三首之一:“阮籍生涯懶,嵇康意氣疏。相逢一醉飽,獨坐數行書。小池聊養鶴,閑田且牧豬。草生元亮徑,花暗子雲居。倚床看婦織,登壟課兒鋤。回頭尋仙事,並是一空虛……”其中養鶴、牧豬並不是很主要的內容,但他寫出小池、閑田的田園風光,很有閑中取樂的情趣。
我們再看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農村景象。《春村》:
二月村園暖,桑間戴勝飛。
農夫舂舊穀,蠶妾禱新衣。
牛馬因風遠,雞豚過社稀。
黃昏林下路,鼓笛賽神歸。
這首詩寫了初春的農村繁忙的景象,天氣變暖,春風拂麵,農夫、蠶婦都忙著勞動,牛馬雞豚各司其職,黃昏林下還有鼓笛吹奏,簡直就是春村交響曲。這裏當然少不了豬。
3.古人在詩歌中借豬抒懷,譏諷時弊
《左傳》記錄了春秋時期的一首民謠《野人歌》,講的是宋國的公子宋朝,他後來做了衛國的大夫,受到衛靈公的寵幸。因宋朝長得漂亮,而與衛靈公的嫡母襄夫人宣薑及夫人南子有染,他聯合一些人作亂,把衛靈公趕出衛國。後來衛靈公又回到衛國,宋朝逃到了晉國。因為南子想念宋朝,衛靈公又讓他回來。一次衛國的太子經過宋國時,宋人向他唱道:“既定爾婁豬,盍(hé)歸吾艾豭(jiā)”,豭是公豬,意思是說你們那隻求子的母豬(指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既然已經得到了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漂亮的公豬?(指宋國公子宋朝)借豬來譏諷衛國的大夫諸侯的荒淫無度。
根據《南齊書》記載,有一則童謠譏諷南齊王東昏侯不務正業、荒淫誤國,以致他的手下鎮守荊襄的蕭穎胄、蕭衍要起兵推翻他的統治,他都沒有察覺,仍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東昏侯屬豬,他的部下蕭穎胄屬虎,蕭衍屬龍,就用豬、龍、虎來寫野豬(指南齊王東昏侯)雖嗃(hè)嗃,馬子空閭渠。不知龍(指蕭衍)與虎(指蕭穎胄),飲食江南墟……
唐朝無名氏一首選人歌,借豬喻人,諷刺唐朝的官員薑晦,他身為禮部侍郎,卻“眼不識字、手不解書”。他執掌銓(選拔)選之任,連高低優劣都不分,以“案後一腔凍豬肉”對他進行辛辣的諷刺,也折射出當時官場用人方麵的腐敗現象。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今年選數恰相當,都由座主無文章,
案後一腔凍豬肉,所以名為薑侍郎。
把薑侍郎比喻成一腔凍豬肉,對這位當官的人是極大的諷刺。他掌握著選拔人才的大任,卻不識字、不讀書,一點學問也沒有,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4.豬入詩,詩人借豬任人宰割的命運,表達對現實的不滿與對往事的回憶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黑龍潭——疾貪吏也》寫道:
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
豐凶水旱與疾疫,鄉裏皆言龍所為。
家家養豚鹿清酒,朝祈暮賽依巫口。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
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盤冷。
肉堆潭岸右,酒潑廟前草。
不知神龍亨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殺豚將喂狐。
狐假龍神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
以祭龍為名把豬無辜殺害,實則是給山狐果了腹,龍是否知曉啊?通過對豬的任人宰割的命運的同情,抒發對貪官汙吏的痛恨和對現實的不滿。
唐朝另一位詩人劉兼有一首詩《重陽感懷》: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
萬疊故山雲總隔,兩行鄉淚血和流。
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日計未成年漸老,茱蓃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
蜀國江山存不得,劉家豚犬取何難。
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這首詩麵對斜陽和滾滾東去的江水,撫今追昔,有無限感慨,隻可惜故國已經過去,像落花流水,一去不複返。當然也包括劉家的豚犬。
唐代大詩人元稹在詩《賽神》中也提到豚與雞,但它們不過是祭祀時的供品罷了,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其中有兩句抄錄給大家欣賞:“村中四時祭,殺盡雞與豚。”
5.豬入詩,有時詩人還讓它比喻人不同的人生經曆和境遇
韓愈的《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裏有這樣的句子:“猛虎落檻阱,坐食如孤豚。丈夫在富貴,豈必守一門。”猛虎掉到陷阱裏和孤單的豬沒有什麼區別,大丈夫追求富貴難道隻守在一個地方嗎?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不能像坐食的豚,要走出去到廣闊的天地去曆練,去打拚,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取得成功。
這些詩中豬都以沒有出息、沒有作為的形象出現,這和豬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改變有很大關係。古代崇拜豬的時代已經過去,豬在人們心中不再是勇猛強悍的象征,而是好吃懶做形象的代表。豬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下降到了最低點,甚至當了反麵教材。今天應該重新挖掘豬的閃光點,賦予它新的內涵。給豬平平反吧!
以上介紹了有關豬的詩句。其他生肖的詩也很多。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生肖詩應是第一章提到過的南朝詩人沈炯的《十二屬詩》。
除此之外,宋代理學家朱熹也寫過十二生肖詩,而且還有些哲學味道。元代的劉因和明代的胡儼都寫過十二生肖詩,別具一格,這裏就不贅述了。
6.與豬有關的兒童歌謠
虎鹿豬兔鼠
一二三四五,山中一隻虎,林中一隻鹿,路邊一頭豬,草裏一隻兔,洞裏一隻鼠,虎鹿豬兔鼠。
糊塗小豬
胖小豬,圓圓肚,小小腦瓜好糊塗。
出大門,撞了樹,上學校,忘帶書,
要回家,迷了路,哇哇哇,隻會哭。
小豬買衣
小豬胖胖,上街逛逛,來到商場,買件衣裳。
T恤太小,買頂花帽,花帽落地,買件毛衣,
毛衣露肚,買條長褲,長褲太長,急壞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