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浙江省景寧縣等地的佘族有“搶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秋收時節選一個黃道吉日,請戲班子在馬氏仙宮連演七天七夜的大戲。在第七天夜裏戲止,各家紛紛回去殺豬,然後把豬綁在木架上,當聽到仙宮裏第一聲豬叫時,各家帶著綁豬架奔向仙宮爭搶首位。全村的綁豬架按來的順序排在宮門口,由“迎神頭”評出最大的豬和最小的豬,這兩頭豬和首豬(搶到首位的豬)披紅掛綠吹吹打打,被送回主人家。夜間卯時一過,主人家便請親朋好友擺酒席招待。來的人需交一個紅包,裏麵裝有現金,宴請完畢,主人按每個人紅包裏的錢數,按當地的市價稱豬肉,讓他們各自帶回家,被稱為“殺豬福”,可以保佑來年養出更肥更大的豬。
原來傳說浙江景寧大漈這個地方的豬老是長不大,當地的老百姓也很少養豬。到了明代有一個文城南陽的客人趕著49頭小豬來大漈做生意。誰知道他走遍了9個村,13個寨,直到太陽偏西也無人問津,沒有生意做。他趕著小豬無可奈何地走著。當走到馬氏仙宮時,一頭小豬突然跑進大田裏不見了。販賣小豬的人大哭起來,農夫們很同情他,就把他剩下的48頭小豬買下來了。這些豬後來長得又肥又大,個個膘肥體壯。大家認為是馬氏仙宮裏的馬氏娘娘顯靈,幫助大漈人養肥了豬。因為那頭小豬是從馬氏仙宮附近走失的,所以大家就認為馬氏娘娘是豬的保護神,每年都舉行“搶豬節”,表示對馬氏娘娘的感謝。
現在景寧縣有趕豬大賽,就是從“搶豬節”演變而來。參賽的六個代表隊每個代表隊有三男兩女,手拿著掃帚、簸箕、棍子等工具趕豬,500米的賽程,哪個代表隊的豬先到達終點,就是勝利者。
14.每年除夕子時之前,廣大漢族同胞有在大門口插大門香封門的習俗。先插兩支大門香,還用豬蹄做祭品,點上蠟燭,放封門炮,在門上貼“封門大吉”的字樣,字是用紅紙寫的。然後把紙馬紙錢燒掉關緊大門,家人不出去,外人也不讓進,就連討債的人也不能上門要錢。
15.土家人自古以來把豬奉為神來敬仰,至今流傳著摔刀敬神的習俗。土家人認為豬是血財,豬官神是送喜財的財神。捕到了野豬養起來,賣掉都算是發“血財”,“血財”就是紅財。
每到過年過節時,土家人殺豬敬神祈求賜財富。殺豬時念口訣:“豕官大神,把門將軍,誠心敬奉,保佑鄙人……”念完口訣行法事,擺木盆摔刀,要見“紅血”才能有血財。摔刀摔到刀口向外,才能見“紅血”、發“紅財”。
16.廣東普寧有在除夕之夜“抱大豬”的習俗。在除夕之前普寧的農民到田地裏抱回兩塊土放在家裏,並插上竹葉,稱為“抱大豬”,認為生長萬物的田地可以把生的能力感染給豬,來年養的豬上膘快。
(四)祭祀習俗
中國祭祀文化中,豬的地位相當重要。
古代人很講究祭祀,祭天地,祭祖先,祭各種神靈,每年都有很多祭祀活動。豬在各種祭祀活動中充當了重要角色,是祭品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品種,祭品有大三牲和小三牲兩類,大三牲包括豬、牛、羊,小三牲有豬、雞、魚,兩者都有豬。
1.我國有在臘日取獵物祭灶祭祖先的習俗。農曆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這一天農耕人家要用牲畜,特別是豬豚祭灶神。灶神就是主管各家各戶爐灶飲食的神。火神祝融是灶神,又叫“灶君”或“灶王”。灶君傳說是“豬神”的後裔,祝融是古代帝王顓頊的孫子,而顓頊是韓流之子。韓流是豬嘴,豬足,半人半獸的神,是原始豬神。所以祭灶君必須用豬豚。宋代詩人範成大有一首《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宋代以後祭灶改成臘月二十四了。現在大部分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據說灶王爺臘月二十三上天去彙報人間的情況,所以這一天殺豬做好吃的送灶王爺上天,讓他說好話,來年免災祈福。
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還保存著臘月二十三祭灶,清掃廚房殺豬燉肉買糖瓜的習俗。臘月二十三,糖瓜粘。請灶王爺吃點糖瓜,甜甜嘴,上天彙報時說好話,彙報人間的好事,替老百姓祈福消災。
2.山東南部滕州一帶有“啃神腿”的公祭習俗。
每到大的公祭活動,人們都要斂錢買豬獻禮。除了用於儀式上的大肥豬,還要搭配一兩頭雜色的肥豬,以便有足夠用的“神腿”分配。祭祀以後的肥豬宰殺以後,分給眾人食用,大家把它稱作“啃神腿”。
祭祀的時候,豬捆綁在祭場的中間。推舉一個“明白人”致祭文祈禱。助祭人捧酒灌進做祭祀用的肥豬的耳朵裏,灌酒以後,如果看到豬的耳朵或四肢抖動了,就說明神已享用祭品,並已經賜福於百姓,祭祀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耳朵和四肢沒有抖動,就要跪在地上反思檢討平時有沒有得罪神靈的地方,還要表示謝罪,重新祭祀祝酒,直到豬耳抖,四蹄揮動致意,才算完成公祭。然後將祭肉分給祭司們共同享用。殺掉的肥豬要留下內髒,豬頭、豬蹄、豬血燒煮後吃掉。豬蹄需要啃,人們就將公祭時飲酒吃肉稱為“啃神腿”。
祭肉的分配盡量公平,在主事人的監督下,把肉分成平等的份數,肥瘦搭配,等入禮的人到齊,每人拿一份帶回家。
古老的公祭習俗具有神秘的色彩,能增添村裏的凝聚力,維護傳統習俗,更是人們自娛自律的傳統活動。
3.我國台灣地區義民節賽神豬的祭祀活動是保存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一般在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行,義民節賽神豬為的是祭祀義民爺。義民是指義勇的人民,義民爺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義民軍。這一天,來自各地的客人到義民廟參加賽神豬的活動。豬是從養殖場留種用的黑毛豬崽中挑選,精心飼養,有的幾百斤,有的可達千斤以上,比一比誰家的豬肥。體重越大越能代表對義民爺的尊重,越能給人們帶來好運。獲勝豬來年會給人民帶來好運,帶來吉祥幸福。還講究摸神豬頭,吃神豬肉,都能帶來好運,保佑平安。
4.湖南湘西一帶的苗族極為重要的祭典之一就是吃棒棒豬,也叫椎豬,來祭祀祖先和雷公。一般一年或兩年搞一次,吃豬許願。為的是解除病痛或是繁衍後代,招福納祥,祈求平安,有一些巫術的色彩。
5.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用豬祭神靈、祭祖先的習俗。認為豬的各個部位都有吉祥之意。比如江西的農村把豬頭稱為神戶,豬舌叫招財,豬耳叫順風。廣東地區把豬的前蹄叫豬手,浙江沿海地區把豬頭叫利市,豬舌稱頭。總之都有吉祥之意。
6.山東沿海一帶漁民在每年春節到來之前有殺豬祭海的風俗。講究殺發財豬,寓意肥豬拱門財到家。吃的時候要豬肉和麵食一塊吃,餑餑往肉裏滾,祈求人人發財,富貴平安,吉祥如意。
7.浙江溫州蒼南瑞安等地每年都有搶抬“排殿豬”的習俗。這一習俗已有700多年的曆史了,源於南宋時期。有一年村裏蝗蟲肆虐,有一位鄉紳陳肅勉帶領鄉親們滅蝗蟲,保證了來年的豐收。陳肅勉死後,鄉人為紀念他,修了一座廟,在他生日每年農曆二月十六,家家殺豬祭祀,祭祀過的豬認為有福澤,所以大家紛紛搶著抬回家。
搶抬排殿豬的活動場麵十分熱鬧,夜間就開始了,把大豬抬到廟裏的大殿上。由村裏人捧著火把吆喝著,小孩子在前邊也打著燈籠,扛著紅旗,把豬打扮得非常漂亮,戴紅花,係紅綢帶,全身都是花環,綁在木架上抬上殿,排列整齊。還有許多年糕、粽子、茶點等祭品,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祭祀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搶著把“排殿豬”抬回家,把幸福吉祥也抬到家。
8.廣大農民在家中有祭祀“豬欄神”的習俗。在過年時除敬神之外,還要敬“豬欄神”,就是薑太公。相傳在封神時,隻剩下車嶽和豬欄兩個神位。黃飛虎跑來領功,薑太公把車嶽的位子封了黃飛虎,自己做了“豬欄神”。“豬欄神”能化險為夷,遇到險情就在相關的地方貼上“薑太公在此,神鬼免見”這樣的符文,險情都能得到緩解,保住平安。
(五)喪葬與避邪習俗
古代人認為,人離世以後肉體沒有了,但靈魂還在,還和人保持著某種聯係,因此葬禮十分莊嚴、隆重,而且帶有神秘色彩。豬在古代喪葬儀式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1.豬是古代重要的陪葬品。
中國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豬骨。其中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獸骨中豬骨的數量最多。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已發掘的138個墓穴中就有45個墓穴的葬品用豬架、豬下頜骨、豬頭、豬蹄等,用得最多的還是完整的豬頭。45座墓中共有96個豬頭,其中最多的一個墓穴中竟有14個豬頭。可見用豬頭做陪葬品的數量之多、比例之大。
2.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土鄉興隆窪村發現的一座古墓裏,墓主人右側葬有兩隻整豬,骨架保存完好,這樣的葬俗在國內外都罕見。
3.布依族人的葬俗中還有“偷豬”這一環節賦予了葬禮一層鬧劇的色彩。它是“開路”儀式的一個環節。由喪家準備一頭幾斤重的小仔豬,放在麻袋裏用棕繩捆住,係一個死扣,吊在靈前的一根梁上,離地麵1米多,送喪的親友和喪家中的女人手上抹上鍋灰、煙灰,拿著響蒿,站在麻袋旁邊。當“魔公”(做法事的人)念到“偷豬”這一節時,家裏的大女婿就上來解麻袋上的繩子,婦女們都上來給他們臉上抹灰,並且用響蒿打他,直到他解開繩子為止。有的人家的大女婿機靈,事先準備了小刀,並買通了“魔公”,事先商量好,使個眼色,突然割斷了繩頭,他沒被抹灰,也沒挨多少打,小豬也歸他所有了。如果大女婿不在,其他的女婿可以代替。
在古代還有很多避邪習俗都與豬有關,因為豬被認為是家中財富的象征,用豬來敬獻神鬼,表達了人們的虔誠,以此祈求消災招福納祥。
4.海南省中部山區是黎族人聚居的地方,那裏有“吃豬鬼”的儀式,為的是殺豬祭鬼除病魔。
黎族人信奉的神靈叫“登”,是祖先鬼的意思。祖先鬼是指父氏家族男性正常死亡的遠祖和祖先。按照對活人的影響和威脅程度又分為三種:大祖先鬼、中祖先鬼和小祖先鬼。家裏有頭疼發熱等急性病就被認為是中祖先鬼回來找吃的東西,就要殺豬祭鬼,搞一個儀式叫“吃豬鬼”。有七道程序,必須在一個晚上全部做完,才有可能驅除病魔。如果有長期生病不愈或婦女難產,就認為是大祖先鬼或小祖先鬼來找吃的東西。就殺牛或殺雞,舉行“殺牛鬼”或“殺雞鬼”的祭祀活動。
“吃豬鬼”與中祖先鬼相聯係,大概是黎族人認為豬比牛小,比雞大,處在中等尺度的原因吧。總之這種“吃豬鬼”的祭祀活動主要是為了驅除病魔,解除人們的病痛。
5.貴州白天柱、錦屏劍河一帶的侗族有吃全豬驅鬼治病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