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優質規格(2 / 3)

對“自己”不清楚,是當下人們的通病,這在藝術研究生身上體現的得尤為明顯。“自己”既指自己所學的專業、所處學科,同時也指自己的人生與事業、生活等方麵。對自己專業、學科邊界不清楚的人不是個別現象。舉個例子:當有老師問美術專業的學生是否知道藝術學門類中的五個一級學科時,全班40多個同學竟沒有一人能夠答出。(1)這就說明學生不清楚自己的學科是什麼、對於學科的縱深往前缺乏認識、專業坐標不清楚。而對於人生的認識與規劃,他們更是缺乏思考,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更高的價值追求。如問到音樂專業的學生畢業後有什麼打算時,有一種回答占了多數:“學校、樂團進不去,就找個琴行唄,小孩的錢最好掙,實在不行,家裏有錢,就自己開個琴行,反正餓不死。”經過了本科、碩士的專業學習後,聽到這樣的回答,不免有些遺憾。當然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但人生選擇可以有很多種,為什麼經過多年專業學習的“專業人士”們不能更多地考慮用自己的專業所學,為自己的專業、所處的學科,甚至是整個社會多做一些貢獻呢?正如有的導師所說:“我們雖然不能做太陽,但至少可以做螢火蟲啊!”的確,即便是螢火蟲微弱的光亮,在黑暗的夜裏也會帶給人溫暖和希望!予人光明才會有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學生缺少專業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缺少專業學習的主動性,首先,表現在缺少專業問題意識。如,筆者在《藝術創作方法研究》課程學習中提交的反思報告中講到:“上那麼多年學,我的想法或許太少了。上學的這20年,其實接受的大部分都是‘填鴨式’教育……在那些課程當中,是不太敢說出自己想法的。所以想問題、提出問題的欲望,也就沒有了。”在《藝術創作方法研究》課程中,授課教師提出要“培養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能問,更要會問。經過一學期的訓練,筆者在課程結束的報告中寫到:“課程的收獲應該是變得會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吧……開始真的是想不出問題,到後來,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都可能引起我的思考。”誠如梁漱溟在《做學問的八層境界》中所說的:“提得出問題,然後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

其次,是容易產生依賴思想。有依賴思想的研究生凡事都期望著導師能給明確的答案,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與自覺訓練。學生總認為“自己是沒辦法”的,隻有老師才有辦法。或者是一遇見問題,首先不是思考自己如何去獨立地研究解決,而是把目光轉到導師身上。此外,一些研究生關注結果多於過程,總認為找到問題的答案才是最重要的,忽視專業訓練過程的作用與價值。比如訓練學位論文選題、開題、撰寫、修改的過程,就是形成自己獨立開展學術研究能力的過程,而不僅僅就是寫完一篇論文。其實在大腦中反複“折騰”、獨自尋求答案的過程,才是成長和進步的關鍵。

3.缺少對知識的圓融意識和能力

藝術學科中有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戲劇等諸多專業,各專業當然有各自的特點。但筆者認為,各專業之間是應該相互圓融的。不過對於需要整合性圓融多學科知識來豐富發展自己的專業這一點,目前好些研究生的認識是有待提高的。比如,某高校書法專業一名“研一”的學生在一次師生交流會上講:“學校為書法專業開設的每周兩次的國畫是多餘的,一學期也上不了幾次課,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反倒耽誤時間,還不如去寫書法。”對於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實屬視野不寬。藝術專業的研究生不應該僅看到本專業,應多涉獵其他專業的知識,如哲學、社會學、傳播學、邏輯學、物理學、心理學、曆史學等等,這不僅能充實自己的知識體係,對本專業也會有較大的啟發與促進。更不要說書法和國畫同屬美術學科,它們有很多相通之處。雖說一學期的課程不能使書法專業的學生成為國畫大家,但對國畫的視覺表現方法把握是有助於創造書法藝術作品的。隻要不斷培養自己圓融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習、生活中守候自己的專業,並及時找到觸點,進行思維遷移,一定是可以讓自己時刻得到充實與進步的。

當然,無論一門課程的課時多少,隻要學生實在地感覺是“也學不到什麼東西”,那麼,很大層麵還是授課教師出了問題。不是有古語“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嗎?為什麼會讓具有研究生身份的人在一個老師組織的專業課堂上產生有“耽誤時間”的認識結論呢?這種現象是值得所有藝術教育組織者反省式反思的。

4.缺少創造意識與創新探索實踐

在藝術學科研究生學習中,創造與創新是個令學生頭疼、困惑的問題。比如鋼琴專業的研究生如何才能創生出有自己獨創性的演奏方法,這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現實問題。什麼是創造?怎樣才能創新?筆者在旁聽“美術教育研究方向”的《美術原理》學位課程中就獲得了很直觀的學理認識與實踐把握。當時,講授老師就如何理解和嚐試體會創造作品的專題進行了分析與實踐引導。創造就是找到鏈接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的關係,並進行整合,生成新的存在。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老師便在課堂上“玩起作詩的遊戲”。他首先讓聽課的六個研究生每人同時在相同紙條上隨意寫出一句話,然後把六張紙條(即六句話)收集起來像洗撲克牌一樣背過去打亂順序再弄整齊,由一個人按順序依次讀出並讓另一人記錄下來,這時,讓人興奮的事出現了,在彼此不知道對方寫了什麼、也不知道剛才洗牌式組合的順序是什麼的情況下,剛才記錄下的那些句子,居然成為一首有特別意味的詩!當時初次把那六句話依序排列出來的詩是:

你現在好嗎?

想要藝術的生活,

樹木在秋天裏成長;

寫下我們任意的東西,

生成新的東西,

角色流動。

如按照固有習慣思維,當看到第一句“你現在好嗎?”的時候,不論想到什麼,肯定都難想到要接上“想要藝術的生活”這個意涵與話語。可見,當你的思維生出創造性“放蕩”後,一切便成為可能。比如,還是這首詩,如果倒過來排列,依然是一首有內涵的詩:

角色流動,

生成新的東西,

寫下我們任意的東西;

樹木在秋天裏成長,

想要藝術的生活,

你現在好嗎?

更有意思的是這六句話還可以繼續打亂後排列,結果都能成為一首意想不到的、有獨特思想內涵的詩。一句話,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專業創造意識與創新探索實踐是必需的專業能力規格。

總之,藝術學科的研究生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學習主體的研究生自身需要不斷反省、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角色扮演規格。

(三)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中教材缺乏營養與價值厚度的問題

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中的教材是其教育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憑據。優質經典的研究生教材讀本,有助於深化專業的學習與研究領域的拓展。縱觀自己所用的和所接觸的一些研究生專業教材,它們卻存在諸多令人失望的問題。當下現有的藝術研究生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現有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材比較單一

藝術學科研究生教材的單一性在藝術研究生教育中是個重要的問題。教材的單一對教育教學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善都有嚴重的影響。很多專業中本科與研究生用同一本教材的現象並不少見。筆者認為研究生的教材應盡可能多樣化,讓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讓研究生對所學專業及學科有更深層的完善的了解與把握,並奠定與深化自己專業研究的領域。

2.現有藝術學科研究生教材的閱讀性差

現在教學中的教材大都是知識的堆積,讀起來枯燥、乏味,讓人沒有親近感,沒有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在大多數人的頭腦裏,已經習慣了教材就是這樣的。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觀念需要改變了,教材在嚴謹的基礎上,也應該可以變得生動、靈動、可親近。尤其是藝術學科的教材,為何不可以像藝術人一樣思想“放蕩”、靈動、有新意呢?尤其在藝術學獨立為學科門類之後,注重研究生教材的撰寫表達,也是厚重藝術學學科所必須的。

3.現有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材內容普遍陳舊

在筆者經過的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中,發現教材的內容並不能與時代同時發展,教材中的內容並沒有融入現在最新出現的觀點、思想,不能讓學生及時掌握專業最新的動態。同時,不斷出現的教材也隻是在不斷重複前人做過的事。當然,對原有的理論進行不斷完善是必要的,但視點前沿的教材的出現也是急需的。一句話,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材不能缺少學術研究的內容。加強藝術學科研究生教材的學術建設和教學資源開發,應該是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裏,我國藝術教育需要花力氣做的實事。

4.現有藝術學科研究生教材的思想弱化

在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材中,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即,每一本教材“長”的都很像,同樣的內容經常在不同著者的書中出現,像是大家“團結合作”、互相借用的樣子。讀完整本教材,覺得這句話也看過,那段文字也讀過,最後想要梳理出作者的觀點、思想是什麼,發現作者的觀點就是和大家的觀點一樣。這就是作者思想弱化或沒有思想的表現。有些觀點當然可以和大家一樣,但既然要作為研究生的教材,筆者認為具有作者獨到的思想的呈現是必須的。坦誠地講,沒有獨立思想的研究生教材的泛濫,怎麼能讓我們的藝術研究生教育取得豐碩的成果?這也難怪,不少的高校在評價教師的學術成果時,往往不認可“教材”的學術地位。話說回來,那種另眼低看教材的思維和觀念,也是導致教材學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觀念必須及早改變。

綜上所述,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材應該有研究的、學術的、高質的規格內涵。

二、 以優質規格及其係統解決研究生的培養問題

係統地分析與認識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基本問題,目的是在於要尋求係統地改變和完善和策略。發現問題而不謀求改變是沒有意義的。變革和完善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在理論上講是多樣的。在此隻想提出一個最核心的想法——以優質規格及其係統去解決研究生的培養問題。

(一)細化規格教育是解決藝術研究生培養問題的關鍵

所謂藝術研究生的“細化規格教育”,是指藝術研究生教育主體用設計詳細的培養質量係統標準實施育人活動。依據教學設計的細化理論,藝術研究生的細化規格教育的關鍵策略,是確立基於研究生專業成長要求的初始總目標規格概念,然後再依據“研究生專業成長要求的總目標規格概念”多極細分係列性規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