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佛經的文學手法(3 / 3)

(三)象征

佛經中常出現自然意象,常見的有月、蓮花等。佛經中有關月的地方很多,如:

《菩提論》:“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

《發菩提心品》論菩提相“圓滿如月輪於胸臆上明朗”。

唐朝沙門善無畏的《禪門要法》中,說禪境之月有三種譬喻:一是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二是自性清涼義,離瞋恚忽熱惱;三是自性光明義,離愚癡黑暗。由此可見佛經中的月主要象征自性的清淨圓滿。寒山詩:“岩前獨靜坐,圓月當天耀,萬象影現中,一輪本無照。廓然神自清,含虛洞玄妙。因指見其月,月是心樞要”,便是圓滿的禪定境界的表達。《心燈錄》卷上有一則公案:

僧問曹山(本寂禪師)曰:“朗月當頭時如何?”(即證悟到如月光明境界,還應怎樣修行)

山曰:“仍是階下客。”(尚未究竟)

僧曰:“請師接上階。”(請師父指點迷津)

山曰:“月落時相見。”(不居聖境,指月雙泯)

朗月當頭象征自性的圓滿無欠,但心中若存此種想法則是執於聖境,是尚未究竟,所以曹山以“月落”象征泯除聖境,指導山僧破除執著。

月有時和水結合成“水中月”,其象征意即發生了變化,佛經中“水中月”的例子有:

《大智度論》:“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淨飯王涅槃經》:“世法無常,如幻如化,如熱如焰,如水中月。”

《維摩詰所說經》:“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中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金光明經》:“聲聞之身,猶如虛空,焰幻響化,如水中月。”

《稱揚諸佛功德經》:“為分別一切如夢如水中月幻化之法,用寤眾生。”

《月上女經》:“諸三世猶如幻化,亦如陽焰,如水中月。”

《方廣大莊嚴經》:“如水中月,如穀中響,如幻如泡。”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佛經中常以“水中月”與夢、幻、泡、影、露、電、焰、鏡中像、芭蕉心等意象並舉,以喻指事物的虛妄不堅。

總之佛經中的自然意象絕少是出於對自然景物本身的描寫,而是借自然意象表達深刻的佛教意蘊。

(四)排比

排比在中國文學中是常見修辭手法,然一氣之下幾十個排比的情況則不常見,這種情況在佛經中則是家常便飯,《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有一偈頌充分展現了排比的句型,茲擷取其中一段於下: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此段偈頌主要是說明觀音菩薩耳根通圓,聞聲皆予相救的悲心願行。偈頌中連用五個“或”字、五個“念彼觀音力”,以排比的修辭技巧反複陳說,給人回環雜遝之感,造成一種咒語的效果。再如《佛所行讚》寫求道破魔一段,描寫魔軍之態連用三十多個“或”字:

師子龍象首,及餘禽獸類。或一身多頭,或麵各一目。

或複眾多眼,或大腹長身。或羸瘦無腹,或長腳大膝。

……

或奪人生命,或超擲大呼。或奔走相逐,迭自相打害。

或空中旋轉,或飛騰樹間。或呼叫吼喚,惡聲震天地。

饒宗頤先生在《馬鳴〈佛所行讚〉與韓愈〈南山詩〉》中指出:“是品描寫魔軍之異形,千態萬狀,以迭句句法,連用‘或’字三十餘次,乃恍然於昌黎《南山詩》用‘或’字一段,殆由此脫胎而得。”看來此種大規模的排比亦影響了中國詩人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