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佛經的文學手法(2 / 3)

譬如明鏡及虛空,霖雨已除日晴朗,有淨眼人住高山,從上視下無不見,又觀城郭及國邑。其修行者亦如是,睹見世間及禽獸,地獄惡鬼眾生處。

此處以各種譬喻言辭說明修道者的證得神通,將修行者證得天眼,悉見諸方三惡處的情形比作仿佛明眼人住於山頂,由高處觀視山下城郭郡縣、聚落人民皆清楚的情形。

在《法句經》中,也存在大量采用比喻修辭手法的經文,如:

若人壽百歲,邪學誌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覺能舍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這裏的經文運用了我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十分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人生當接受正法,改惡從善的道理,實際上這也是一首含義深刻的哲理詩。漢譯佛典中的譬喻不外乎援引生動事相啟發對方思緒,喻體在不同程度上都帶有一些演述物語的性質,盡管還稱不上獨立存在的敘事佳構,但文學價值卻頗為人稱道。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九《獅子吼菩薩品》記載,譬喻依方法之不同可分為八種,有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見之於諸經中常見的譬喻有“盲龜浮木喻”、“三獸渡河喻”等,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法華七喻”了,它是《法華經》中七個比喻的美稱。其中“火宅喻”講一位長者(富商)家中著火,三個兒子隻顧在著火的房子裏玩耍而不肯出來,為讓他們走出來,長者假說外麵有好玩的羊、鹿、牛三車。孩子們聽說有車就爭先恐後地走出來。長者非常高興,便給他們每人一輛七寶牛車。“火宅喻”的含義是引導人通向大乘佛法。“窮子喻”講一少小離家的窮子,若幹年後乞食於長者門前,長者得知為己子,乃遣家人追回,然其子恐懼而逃。長者遂用計,雇之為傭人,並逐漸重用之,最後始告以實情,且給與萬貫家財。故事中之窮子比喻二乘之人,家財則比喻大乘之教;謂二乘之人無大乘功德之法財,猶如窮子之缺乏衣食資具。其他還有“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醫子喻”、“髻珠喻”等。

(二)誇張

誇張也是佛經中常用的文學手法,佛經中對地獄、淨土的描寫,對天神菩薩神通的刻畫極盡誇誕之態,也構成了佛經文學一大特色。佛經說法綿亙數卷,空間上言大則極如須彌,言小則極如芥子;時間上言大則曰劫、百千億劫,言小則說一刹那。茲看一下《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對“磐石劫”的描述:

譬如一裏二裏乃至十裏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裏二裏乃至四十裏石,亦名小劫。又八十裏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又八百裏石,以淨居天衣重三銖,淨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

再如對神通的描述,竺法護所譯《普曜經》中的偈子:

手執大白象,已死身至重,擲棄於城外,離塹極大遠。

這首偈子寫菩薩見到被調達捏死的白象,因見象身碩大,臭爛熏城,遂發慈悲心以右手擲置於城外。以手拋大白象的輕而易舉,誇飾出菩薩的威神之力。再如《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示疾說法關於神通的描寫: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即入其室,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這一段經文描述了當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時,維摩詰示現神通把自己住所變成一丈見方的空屋子,裏麵除了床之外無有一物,顯示了諸法性空之理。又現神通從須彌燈王如來處借來高廣獅子座,座高萬丈。這一段描寫誇張地表現出維摩詰的神通。與前偈一毛孔中現無量海的描寫異曲同工。

再如對不可思議境界的描繪,《華嚴經·入法界品》中:

一一毛孔中,普現最勝海;佛處如來座,菩薩眾圍繞。

一一毛孔中,無量諸佛海;道場處華座,轉淨妙法輪。

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塵等;最勝跏趺坐,演說普賢行。

其實誇張在中國文學中也是文學描寫的基本手法,《逍遙遊》中的大鵬即是著名的例子。《文心雕龍·通變》中說:“夫誇張聲貌,則漢初已極,自茲厥後,循環相因。”然而中國文學的誇張卻多側重現實描寫,很少超時空、超現實的幻想。而佛經文學作為宗教文學,本著對現實經驗世界的否定,對超驗世界表現得更為關注。這種超驗世界有兩個方麵:一是高於現實的,即理想的世界;一是低於現實的,即非理想的世界。前者表現為佛經中對天界的描繪,天界共有三十三天,其中欲界六天,色界二十三天,無色界七天。諸天一個比一個高,居民壽命一個比一個長,物質財產極為豐富。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城,城中有城,大城圍小城,重重無盡。後者則表現為對地獄的描繪,佛經中關於地獄的說法有多種,大地獄有十八地獄,三十六地獄,六十四地獄等說法,小地獄更是不計其數,據說有八萬四千個。大小地獄所處的空間位置亦不相同。其中最為大家熟悉的是“阿鼻地獄”,而其中又包括了寒地獄、熱地獄、刀輪地獄、劍輪地獄等種種名目。佛教從佛法無邊的理念出發,把佛教竭力推向浩邈的宇宙之中,構建了凡人難以想象的宇宙空間觀。誠如《後漢書》作者範曄在《西域論傳》中說:“然好大不驚,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在時間觀念上,佛教從緣起論和因果論出發,提出了一係列不同於世俗經驗的概念。從宏觀上說,佛教的時間概念集中到“劫”這一術語,有小中大之分。一小劫約為1600萬年,一中劫約為3.2億年,一大劫約為12.8億年。從微觀上講,佛教的時間概念集中到“刹那”,與“劫”相對,意為“極短的時間”,約為0.013秒。佛教的誇張手法集中表現出了想象的生動性和想象的奇妙性。前者表現在對維摩等形象的刻畫上,各盡其態。後者表現在對稀奇境界的描繪上,新奇富麗,富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