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佛教文學的界定(2 / 2)

縱觀中國佛教文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萌芽期,時間上包括漢魏西晉。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初時多依附於道教,中國人也視其為神仙方術。隨著佛教的發展,佛經的翻譯,漢魏西晉時最早的一批佛經文學開始誕生,著名的如東漢迦葉摩騰之《四十二章經》,支婁迦讖之《道行般若經》,三國支謙之《法句經》、《瑞應本起經》,康僧會之《雜譬喻經》、《六度集經》,西晉竺法護之《無量壽經》等。此期的翻譯為中國文學界輸入了大量新鮮詞彙和思想,並且提供了一種不同於中國風格的文風。第二個時期為醞釀期,時間上包括東晉至隋。佛教自漢傳入,西晉時雖已產生影響,但仍依附於玄學,及至晉室南渡,佛教方才取得獨立發展的空間,“使般若學脫離了玄學的影響,納入佛教的範圍”,從而取代玄學成為晉宋文化的主流,真正進入中國文化的核心。檀道鸞《續晉陽秋》稱:“至過江佛理尤盛。”第三個時期是興盛期,時間上包括唐、宋。此期佛教思想深入中國文士心中,幾乎找不到一位不受佛教影響的作家。著名者如王維、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楊億、蘇東坡、黃庭堅、葉夢得、嚴羽等,另外自中唐起還產生了能詩的和尚——詩僧,著名者如寒山、齊己、惠洪、道潛等。第四個時期是衰變期,時間上包括宋以後的元、明、清。這一時期佛教思想對小說影響較大;僧詩的創作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現了笑隱大、全室宗泐、憨山德清、蘇曼殊等著名詩僧。第五個時期是餘響期,時間上自五四至現代約百年間,在五四作家身上仍可看出佛禪遺蹤,即便是在當代文壇,佛禪依然在詩歌、散文、小說中有所投射,不過此一百年佛教文學漸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