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餅與團圓
中秋節被認為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因而又被稱為團圓節。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月餅最早用以祭奉月神,後來成為團圓的象征。吃月餅的習俗在明代始流傳於民間,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雲:“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人袁景瀾《詠月餅詩》亦有“揉搓細麵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送……,兒女坐團圓”語。當代社會,中秋、月餅、團圓,幾乎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了。大量的月餅廣告總是以團圓為主題,正反映了這一點。
5.秋闈與折桂、賞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故月亮又有“桂宮”、“桂月”等稱謂。中國封建社會的秋闈大比正好在八月,故科舉考試中舉又被稱為“月中折桂”。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即有“三年一次,八月十五,放貢舉應試”的記載。八月中秋,桂花飄香,自唐宋起,民間即有中秋賞桂之俗。賞桂難道沒有包藏著折桂的期望嗎?
總之,中秋節是一個複雜而充滿欲望的符號。或者說中秋節積澱了豐富的社會心理、複雜的人生欲求。過中秋節,在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一個體驗人生欲望的過程。這是人類社會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對個體的洗禮——這個特殊的時間是一種特殊的刺激物,它誘發千千萬萬的人的一種具有諸多共同特質的心理反應,使千千萬萬的人們享受了一次特殊的意義大餐。
二、家人及親友之間相互溝通的節日
中秋節又是家人及親友之間相互溝通的節日。中秋節的主要儀式是家人團聚,同時,如同中國民間大多數節日一樣,中秋節也少不了親友間的走訪以及社區成員間的溝通。
1.家人間的溝通
中秋節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如前文所述,月餅正是一種團圓的象征。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戶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競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團圓最為基本的功用是溝通。《夢粱錄》所載的團圓歡宴,當首先是強化家族成員間的情感聯係。而今,中秋月餅與團圓之間的關係仍十分密切。2001年9月24日《北京青年報》第27版的“大話茶壇”刊登了一組共10篇文章,多篇文章論及這一問題。如多位作者認為:“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象征團團圓圓、甜甜密密的月餅,其樂無窮”,“中秋吃月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圖的是團團圓圓……”,“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家老少坐在月亮下,吃月餅,談家事……”;“如果不能團圓,便以月(餅)來寄托深情,表達思念……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吃月餅,就能體會到團圓的快樂”。享受團圓的快樂意味著體味到家人之間關係的密切對自己是多麼的重要。當然家人的團聚不僅僅是一種強化情感聯係和交流情感的過程,而且是一種相互協調和溝通信息的過程。
2.親友間溝通
走親訪友也是中秋節的一大內容。走親訪友常帶的禮物是月餅。《北京青年報》載王碩先生的文章認為:“中秋節送禮不帶月餅,就等於不是正式訪問,就等於沒帶上祝願人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心意”。另一位作者認為,“中秋的月餅……的意義遠遠超過米麵糖餡的本身,而成為感情交流的載體。”有作者更認為,“既然我們還在過中秋節,那麼除了送象征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月餅,來表示我們對親人的愛戴,對朋友的友誼,對鄰裏的問候,還有什麼東西能代替?”所以,中秋的走親訪友及送月餅本身就是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某種心意、情感從而加強親友間的感情的一種方式。當然,親友相聚,除了情感的溝通,相互協調及溝通情況也是免不了的。
3.中秋節還為社區成員間相互溝通以加深情感、加深理解提供了機會
中秋期間,民間舉辦多種活動,這些活動有自娛娛人之功能,也有強化人們之間關係及加深了解的功能。例如流行於蘇州的走月亮習俗,在節日的夜裏,婦女們穿上漂亮的衣服,成群結隊出遊或訪親會友。湘、黔、桂交界處的侗族流行“打南瓜仗”的習俗。在中秋節這天,各寨男孩組成“南瓜隊”,每個男孩交錢數角;女孩組成油茶隊,每人交一筒飯豆和一筒糯米。男孩下河撈蝦,準備煮油茶的佐料及柴禾,選定煮茶屋。然後選幾個大而圓的南瓜,用竹竿穿在一起,飾以紙花、彩旗,猶如“花轎”。中秋夜,南瓜隊護送“花轎”至煮茶屋,男女孩邊煮油茶邊在燈下唱兒歌、猜謎語、玩燈籠、換木梳等。玩到深夜,喝過油茶,將煮熟的南瓜相互甩打,追逐嬉鬧,黎明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