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傳播民俗具有類型性和模式性。傳播民俗的類型性和模式性,是說在時空條件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大量的傳播民俗一旦形成,就會具有相對穩定性,從而形成要求特定的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模式。例如,作為商業廣告習俗的茶店懸幟廣告、酒鋪“當壚”廣告、藥店“懸壺”廣告,以及明代以來的對聯廣告,都有一定的模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是經常在商鋪見到的對聯。又如作為傳播民俗一部分的婚嫁習俗、壽誕習俗,一定地域一定時代總有較為穩定的模式,這種模式總會為人們所普遍遵守。
再次,傳播民俗具有變異性。傳播民俗的變異性,是說傳播民俗是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在傳播的內容和傳播的形式方麵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定時代有一定時代的傳播民俗。封建時代的許多傳播民俗在今天已然消失,這就是時代發展的結果;而同一傳播民俗,從一定區域傳入另一區域也會因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從而會有不同的麵貌。
最後,傳播民俗具有傳承性和播布性。傳播民俗的傳承性和播布性,指的是傳播民俗在時間上的傳承性和在空間上的流布性。許多傳播民俗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例如,中秋節被認為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中秋節有家人間團聚溝通的習俗,因而又被稱為團圓節。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戶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競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現代社會,人們依舊保持著這一習俗,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許多人遠離家鄉而謀生,中秋節也許無法還家,於是乎采用電話、書信的形式互致問候,中秋時節郵件量大增的背後,是萬千華夏兒女令人唏噓感歎的拳拳思鄉之情、思親之情。作為團員象征的月餅具有符號的意義。吃月餅的習俗在明代始流傳於民間,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雲:“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人袁景瀾《詠月餅詩》亦有“揉搓細麵塵,點綴胭脂跡,戚裏相饋送……,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句。團圓最為基本的功用是溝通。團圓歡宴,首先當是強化親族成員間的情感聯係。而今,中秋月餅與團圓之間的關係仍十分密切。2001年9月24日《北京青年報》刊登了一組共10篇文章,多篇文章論及這一問題。如多位作者認為:“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共享象征團團圓圓、甜甜密密的月餅,其樂無窮”,“中秋吃月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圖的是團團圓圓……”,“如果說中秋節的本意和初衷是親友團聚、歡聲笑語,那麼,象征圓滿的月餅用當下時髦的話說就是中秋節的‘形象代表’了……平民老百姓們在意的還是他那遠方的兒女……能否常回家看看……”;“月餅嘛,一家人吃個團團圓圓……”,“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家老少坐在月亮下,吃月餅,談家事……”;“如果不能團圓,便以月(餅)來寄托深情,表達思念……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吃月餅,就能體會到團圓的快樂”。小小的月餅,凝聚了人們強烈的團圓情結。在此,月餅已經是深度符號化了的商品。在中秋節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月餅還被作為這個節日特殊的“禮物”送給親友,正如閻雲翔先生談到“禮物”時所說的,其“物質內容和它的文化意義及儀式情境是渾然一體的”。人們相互之間送作為“禮物”的月餅,同時是在傳達特定的意義。傳播民俗還會橫向傳播,當然在此過程中往往會因地域間各個方麵狀況的差異而同時發生變異。例如現代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間傳播民俗的吸收和影響。據2006年2月5日新華社電,當今時代,“迎接農曆新年的活動在海外一年比一年火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著‘過年’”,“中國春節深度影響世界”:
大年初一,數萬倫敦市民來到位於市中心的唐人街和特拉法加廣場,加入慶賀中國新年的行列。一個帶著孫子的英國老太太扯著自己身上的大棉襖說:“我今天是特地穿了聖誕節新買的中國衣服來看中國人迎新年的。”
“這是倫敦有史以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中國文化活動。”倫敦市長利文斯通說。幾天前,農曆小年的下午,他與中國“超女”李宇春在倫敦牛津街共同啟動了特製的中國燈籠,為中國文化推介活動“2006中國在倫敦”揭幕,數以百計的中國燈籠照亮了整個蘇豪區鬧市。
在很多國家,人們在春節時已經不是簡單地看看華僑華人的武術雜技表演,而是正兒八經地學起了中國習俗。在巴西,有些當地人學著中國人的樣買一個“福”字倒著貼,以求新年好運。而巨大的倒“福”字、栩栩如生的狗畫像和漢字“新年好”,在法國著名的“老佛爺”大型百貨商場內也隨處可見。
在美國的紐約州,春節已被確立為法定節日。紐約在禁放鞭炮8年之後,為照顧華裔過年的習慣,前年破例“禁改限”,今年大年初一中午在林則徐廣場燃放了50萬響爆竹;而著名的帝國大廈頂端的1327盞彩燈,全部換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喜慶氣氛的金紅兩色。
近年來,國內各界在海外舉辦了“中國周”之類的各種中國文化推介活動,而在外國人當中最有影響力的,還是春節。正如英國首相布萊爾所說:“春節已經遠遠超過了華人社團,正成為被越來越多人慶祝的節日。”
而從2005年11月29日《世紀世界報》第15版介紹的部分韓國傳播民俗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明顯影響。據該報所載《儒家文化已深入韓國社會》介紹:“儒家的‘克己複禮’和‘忠孝’思想,給韓國社會留下深刻印跡。在韓國,長幼之間禮節很多。長輩要抽煙時,小輩應趕緊遞煙點火,顯示恭敬。小輩與長輩同桌飲酒時,小輩要給長輩斟酒敬酒……小輩見長輩,下級遇上級,都要鞠躬為禮,每逢中秋節、春節等傳統大節,小輩一定要向長輩行大禮。”
受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傳播民俗具有地方性,從而使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傳播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