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播內容的習俗現象例舉:不同的傳播習俗往往有不同的傳播內容,親友家人之間的傳播活動,傳播內容一般包括兩方麵:一是關於相互之間關係的內容,一是其他的信息。特別是民間節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內容,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加強親戚之間的情感聯係,重申乃至於加強相互之間的既有關係。
關於傳播符號的習俗現象例舉: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一係列習俗性的符號,古代社會有打躬作揖等等,現代社會這些符號被曆史逐漸淘汰,代之以握手;受外來文化影響,當代的都市年輕人流行擁抱。親戚之間交往,以“禮”作為符號,不同的交往活動有不同的“禮”。在鄉村,傳統的“禮”的具體形式多為“禮饃”,不同的“禮饃”有不同的形狀和數量。在節日期間,人們利用特定的時間、儀式、樂舞、造型、語言文字、服飾、飲食等符號來進行傳播。
關於傳播媒介的習俗現象例舉:例如遠距離的人際溝通的曆時性演變就頗能夠說明問題,我們曾經習慣於通過信件來同家人親友溝通,後來是電話,如今的年輕人則大量地通過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等來傳播信息;我們從前基本上是僅僅依靠大眾傳媒獲取大眾信息,而現在則同時也習慣了從網上尋求大眾信息。
關於傳播渠道的習俗現象例舉:街頭聚會、“老碗會”、串門子等等,曾經是鄉村裏非常常見的傳播渠道,人們通過這種種渠道傳播信息、協調關係、傳播社會文化、溝通情感;現代城市生活中,街坊鄰居串門子的較少,人們習慣於在晚飯之後散步、在公共場所進行人際溝通(街頭聚會),朋友之間或商業夥伴之間習慣於在咖啡館、飯店酒席間溝通。
關於內向傳播的習俗現象例舉:內向傳播的傳播主體是某一個個體,這種傳播活動發生在一個人的身體內部。例如在年節期間,人的內向傳播就非常頻繁,其中如拜祭、貼對聯、貼年畫以及除夕守夜等等都包含著頗為豐富的內向傳播成分。人的許多自娛自樂的形式、記日記的形式,都屬於內向傳播活動。
關於人際傳播的習俗現象例舉:如中國人從前見麵打招呼時打躬作揖;現在則習慣於握手。
關於群體傳播的習俗現象例舉:典型的如傳統的村社、宗族、親族間的傳播活動。
關於組織傳播的習俗現象例舉:我們以現代社會組織的公關傳播為例,大量社會組織的公關活動所采用的旅遊、遊藝、團拜以及茶話會、聯歡會、懇談會等等,已經具有約定俗成性、儀式性的特點。
關於大眾傳播的習俗現象例舉:今天的都市人習慣於把晚飯時和晚飯後的時間消耗在電視機前,這種看電視的習慣即是一種習俗。
三、傳播習俗的形成與發展
任何傳播習俗都是特定條件的產物。傳播習俗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自然條件密切相關。
政治因素無疑對傳播習俗的形成與發展變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這一點既表現在對於與特定政治製度不相適應的舊習俗的否定上,也表現在對符合特定政治製度的新習俗的催生和培養上。例如,新中國成立後,許多封建腐朽的傳播習俗走向了衰落。像作為宗族傳播手段的祠堂的衰落即是顯例。又如各種新的政治節日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政治節日所蘊含的特定的意義同時也在陶冶、塑造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凝聚著人們的社會關係。而適應特定政治需要形成特定的傳播習俗更是政治對傳播習俗巨大影響的集中體現。例如,在“文革”十年流行的許多政治傳播方式即是著例——如忠字舞、早請示晚彙報、大批判會、大字報、街頭政治標語等等。
經濟之於傳播習俗的形成和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雖然歲時節日在農業社會和我們逐漸邁向工業社會的今天仍為我們所重視,但是,今天的歲時節日所體現的節序意義正在減弱,所體現的社會意義的比重更多一些。肖放先生在《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一書中寫道:“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人們靠天吃飯,人們注意自然時序與人文節序的對應,節日是人們劃分時間段落的特定標誌,人們依據它安排自己的生產與生活。現代節日以現代社會文化體係為基礎,在節期選擇上已很少或不大考慮自然物候變化,是一種較為純粹的社會選擇。即使是傳統節日,人們也隻是繼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與當代社會能夠適應的內容,新的各種社會政治節日自不必說。”
科學技術對於傳播習俗的形成與發展也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就科技而言,一個典型的事例是,古代社會,“人們為了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獲取幸運,於是經常頂禮膜拜各色神靈或避忌惡鬼,這種反複出現的定期性的祭祀與攘除活動,逐漸轉化為特定的節日。”“節日是一道道隱形關口,過節與‘度厄’成為節日形態的一體兩麵。”而我們今天的節日卻不是這樣,“活動的中心不再是神靈信仰,雖然很多節日還保留了傳統形式,但其民俗內容已演化為一般娛樂性質,娛樂是當代節日的主導原則”。科學技術對於傳播習俗的影響還表現在對傳播習俗所利用的物質技術手段方麵。例如傳播習俗中所利用的焰火、光電等技術手段。
關於文化對傳播習俗的影響,在宗教對傳播習俗的影響方麵的表現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證,如宗教音樂對於民間音樂的影響。
生活方式對傳播習俗的影響更具直接性。例如,陝西華陰有地方戲曲形式老腔。關於其形成,2006年6月17日《華商報》載記者王鋒文《華陰老腔 慷慨悲歌傳千古》道:“華陰地處秦晉豫三省要衝,雙泉村更是有個黃、渭、洛三河彙流的奇觀,是西通長安的水陸碼頭,古驛道蜿蜒而過,奇險無比的華山與村子遙遙相望,以古儺舞演化而成的‘素鼓’,至今在村中盛演不衰。村南高崗名喚‘瓦渣梁’,大量的西漢建築瓦片,則證實了這裏曾是西漢京師糧倉。”“……遙想當年,一大片糧倉群的駐軍如何娛樂?不免與當地的民間說唱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又歌又舞、又唱又喊的形式,守糧衛軍的軍旅生活,又使老腔偏重戰爭題材。而當年船夫與纖夫叩舷而歌,張軍民所謂的‘拉坡調’,逆水行舟運糧食的勞動號子,一人喊眾人和,大家一起發力拉船,以篙擊船,則演變成後來的以驚木擊板。天長日久,老腔就從這些艱難上行的船上回蕩起來,碼頭的水運生活和文化習俗,與當地民眾生活如鹽入水,悄然融合無間。”
自然條件對傳播習俗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也不能低估。像陝北民歌,就與陝北的地形地貌特征分不開。每每聽到陝北民歌,就能讓人想到陝北的“一道道山,一道道梁”。而要在關中地區形成像陝北民歌這樣的地方藝術,顯然是不可想象的。